有人告诉我,法国喜剧影片《虎口脱险》也是滑稽剧,美国影片《无耻混蛋》更是夸张。实际上这些剧和我们的“神剧”仍然不同。且不说西方文化中幽默戏谑元素本就较东方文化丰富,但就表现对象的处理方式,人家做得显然更地道。《虎口脱险》中,法国平民、英国飞行员、德国兵被公平地置于一个幽默大氛围中,谁也不比谁更睿智多少,没有谁永远不会做傻事,运气更不会只眷顾“正面人物”。《无耻混蛋》剧情尽管夸张加臆造,但表现对象的属性没有变:党卫军的狡诈冷血、法国人的浪漫气质、美国人的临机应变、GI心底的复仇怒火……看过了,都能记住,大形没跑样儿。与之相比,抗战神剧实行的是单向“艺术加工”或矢量程式化“夸张”,无限贬抑鬼子同时无限夸大正面人物,强烈到无限的反差让戏剧彻底走了形。
如果仅仅是为了娱悦自己,神剧也无可厚非,毕竟无厘头的花样俯仰皆是。令人担忧的是,在我们以过分娱乐和夸张的心态观赏这些神剧时,我们可能会不经意间忘记,70年前战争中与中国军队对阵沙场的日军真正面貌:他们作战意志顽强、战术素养高超、武器装备精良,指挥体系完备。即便在最绝望的境地,三五个日军士兵仍能形成相互协同的作战单元;他们精准的射术,让缺乏经验的中国士兵乃至基层指挥官频频“触霉头”;他们有计划地执行最血腥的杀戮命令,而丝毫不考虑命令本身是否悖逆人道;他们任意奴役侮辱沦陷区中国军民,认为这是胜利者的“天赋权利”。这就是我们曾经的敌人,真正的敌人。这些神剧带来的感官刺激,同样可能冲淡70年前那场战争胜利的意义:那不是唾手可得的胜利,不是冥冥上苍的恩赐,不是简单的得道多助,更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结果。艰难的战争中,中华民族以幅员换时间,以时间图恢复,以恢复补牺牲,以牺牲图相持,以相持求胜利。令人窒息的忍耐中,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战胜强大的对手取得胜利。只有这样的胜利,才真正令人骄傲,值得自豪。足以传之后世而不朽。
为了纪念历史,我们只能忘却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