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漠地区或北极冰原,行动人员不用借助机场或直升机就能迅速撤离;在崎岖山区,飞机不用降落就能装载各种包裹。“天钩”在今天已广为人知。但在“天钩”背后,有更隐秘的计划。美国军方开展了一系列绝密项目,其研发过程曲折又神秘。好在当年的技术资料得到了部分公开,我们可以努力还原“天钩”后续项目的本来面目,“在半空中捕获一颗返回式卫星,使它在接触水面或者地面之前就被飞机回收”,我们来看一下这种想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192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名叫亚当斯的牙医发明了用绳子将地面上的包裹送上飞行中的飞机的方法。随后,他与杜邦等人成立了物流公司,专门承接没有机场的偏远地区(尤其是山区)的包裹递送业务。到1938年,该公司在宾夕法尼亚、俄亥俄和西弗吉尼亚等州的58个地方设置了收寄点。二战爆发后,军方注意到了这种地对空回收系统。1943年7月起,美国陆军航空队用100只羊做了试验,并于当年9月5日在俄亥俄州进行了真人试验。
1950年,富尔顿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和美国空军的扶持下启动了利用气象气球和尼龙绳实施地对空回收的试验。后来在美国海军上将弗洛雷斯的支持下,他用“海王星”飞机进行了大量回收试验。1958年,地对空回收系统定型,取名为“天钩”。在“冷足行动”中,美国把特工空投到苏联部署在北冰洋的无人气象装置附近,在搜集了相关信息后利用“天钩”顺利地撤回了特工。
差一点成为第一个
上世纪50年代,数码相机还没出现。想要获取相机拍摄的信息只能靠传递实体胶片。1958年8月1日,美军在夏威夷成立了一个科研团队,对外声称为6593测试中队。实际上这是一个直属于李梅将军领导的战略空军司令部的秘密组织。他们准备用C-119运输机以空中抓取的方式回收侦察卫星从太空送回的胶片(CORONA计划)。
但是,这个“测试中队”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等到他们的神秘装置派上用场。1959年2月28日,美国发射了 “发现者1号”。“发现者”是最早的返回式卫星,上面装有高分辨率相机。卫星在近地轨道上飞行并对相关地点拍照,然后用返回舱将胶片送回。这是第一代侦察卫星,其发射成功率之低,卫星在轨运行可靠性之差,令人印象深刻。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美国发射了12颗“发现者”,只有7颗成功入轨。执行拍摄任务后,还剩5颗能正常工作并释放了返回舱。第一枚返回舱偏离了轨道。地面观测站预报的再入弹道让6593测试中队立刻放弃了空中抓取行动。返回舱离夏威夷实在是太远了。(根据仅存的一些数据推测,返回舱应该是落到了挪威斯匹次卑尔根岛一带。)另外两枚返回舱没能发出信号,还有两枚返回舱虽然有信号但却无法把搜索范围缩小到1 000千米以内。
12颗侦察卫星,5颗坏在发射过程中,2颗坏在太空,5颗弄丢了返回舱,可谓出师不利。但美军发展侦察卫星的计划并未终止。1960年8月10日,加利福尼亚范登堡空军基地迎来了“发现者”的第13次发射。对一些西方人来说,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而且该系列卫星从未有过一次成功,这让参加发射任务的人对成功回收并不报希望。然而,“发现者13号”的入轨精度高得出奇。雷神火箭将阿金纳火箭送到了离地130千米的高度后与其分离。阿金纳火箭接力工作,最终将卫星送入了近地点250千米,远地点705千米,轨道倾角82.9°的轨道上。(这种近极地轨道被很多侦察卫星所沿用。)在绕着地球飞行了17圈之后,卫星拍了很多照片,到达阿拉斯加上空。
机会来了!美国海军和空军都很清楚,这次无论是弹道预报的精度还是星上设备的运行状态都很好。几乎可以肯定,人类将实现对人造卫星的首次成功回收。然而,这项殊荣到底会落到海军头上还是收入空军囊中,将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和命运女神的垂青。
这次是动真格的了。美国海军布置了大量舰只。其中有一些是二战期间为保证大西洋航运而建造的 “胜利轮”。到二战结束,美国共建造了531艘这样的运输舰。战后,大部分“胜利轮”保存了下来并进行了封存。1959年,大量“胜利轮”被重新启用,接受包括NASA(美国宇航局)在内的科研机构和情报部门的改装。8月11日当天,有两艘“胜利轮”—— “朗维尤”和“森尼维尔”上的直升机蓄势待发,蛙人做好了准备。为确保万无一失,美国海军又从太平洋舰队中抽调了一批运输舰。另有多艘驱逐舰实施护航。
美国空军方面,6593中队全部出动,9架C-119带着空中回收装置赶往预定空域。为尽快发现返回舱,空军还动用了552空中预警中队的一架RC-121D充当空中雷达站。没多久,几个视力较好的机组人员几乎同时给出报告:“目视发现返回舱,降落伞正常展开!”眼看美国空军马上要摘得成功回收卫星的桂冠,但机组人员没能抓住这次机会, 返回舱带着降落伞,匆匆闯过了C-119的作业范围。机组人员遗憾地将返回舱的坐标通报给临近的胜利轮“海地号”。该船派出的直升机迅速到达返回舱上方(檀香山西北偏北610千米)。蛙人跳入海中,将绳子拴到返回舱上。直升机的绞盘将这个直径0.56米,长度超过1米,重约54.4千克的物体拉入舱内。海军夺取了首次成功回收卫星的荣誉。这批重新启用的“胜利轮”在此后执行了海洋测绘、远洋卫星跟踪、鱼雷和弹道导弹运输、无线电通讯监听和雷达信号特征搜集等多种任务。除了这艘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回收了卫星的轮船外,有的“胜利轮”成了世界上第一艘卫星通信船,有的成了第一艘弹道导弹跟踪船,有的则参加了1966年搜寻一架B-52轰炸机弄丢的氢弹的任务。
不过,6593中队没有失落太久。8天后,“发现者14号”的返回舱来了。
1960年8月19日,位于阿拉斯加南部的科迪亚克基地向卫星发出指令,启动了返回程序。“发现者14号”的发动机点火,将卫星推入-60°的大角度再入走廊。返回舱中一台重18.1千克的计算机发出一系列控制指令。离地面不到100千米了,返回舱的抖动越来越剧烈。计算机令滚转发动机启动。两股冷气高速喷出,使返回舱快速旋转起来。在陀螺效应的帮助下,返回舱的姿态得到了稳定。返回舱像一颗灼热的流星,划过太平洋上空,向着夏威夷飞奔而来。大气越来越稠密,反推火箭点火,返回舱减速成功,此时的速度为400米/秒。计算机令滚转发动机朝返回舱转动的反方向喷射,止住了返回舱的旋转。随后,导引伞弹出,返回舱在1.5万米的高空点亮了炫目的频闪灯。位于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的两个测控中心几乎同时收到了这样的信息:“火工品启动,防热大底已抛掉,即将展开主降落伞进入万米以下的空域!”剩下的工作,就要交给回收团队了。
驾驶C-119的米切尔早早地就盯上了返回舱。C-119的尾舱门向下打开,四名回收人员两人一组,分列在敞开的舱门两旁。每个小组都抓着一根直径0.5英寸(12.7毫米)的尼龙绳。这种绳子是为回收任务特殊研制的,由多股超高强度尼龙旋拧制成。尼龙绳的一端固定在卷扬机上,另一端则拴着带有四个分叉的铜质抓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