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反应也称不良反应,在练功中由于对练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未能正确掌握,所以在练功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常见的如出现头昏脑胀、胸腹胀满、气不归原等反应。出现这类情况,应及时进行调整和纠正。经过一些调整和纠正,一般在短时期内(大约一周左右),即可自行消失。
异常反应的诸种表现及应对方法详见如下——
1、杂念丛生,心意散乱
练功时杂念纷扰,千头万绪接踵而来,多是练功者平时的内外环境的纷扰,或练功前思想负担过重,精神紧张,未充分做好思想准备工作所致;另也有的初学者练功时,因急于入静,结果反而愈不能入静,愈想排除杂念,反而杂念愈多,以致精神更加紧张。这则是由于用意过重引起的。那么如何排除杂念?初学者在练功中若遇杂念袭来时,首先应保持平静心态,顺应自然,不要勉强抑制,在一段时间里(约20至30分钟),静观杂念出入,杂念逐渐就会减少。或也可以当杂念繁多时,意守呼吸用数息法,即在练功中默念自己呼吸的次数,或默念字句法,进一步把全身放松及思想放松,也可使杂念逐渐减少。若杂念过多,烦躁不安,也可暂停练功,散散步放松心情,待平静后再开始练功。
2、胸闷憋气,呼吸不畅
练功中出现胸闷憋气、呼吸不畅现象,多是由于姿势不当,如收腹挺胸或含胸过甚,或呼吸用力过强,勉强追求深长细匀的呼吸,用力气沉丹田,或停闭呼吸时间加长,意守呼吸过重等,若上述症状出现时,应先找出原因并加以改正,重新调整姿势。比如挺胸者应调整胸部肌肉放松,呼吸过重或闭气时间过长者应改为自然呼吸;意念过重者,应将意守强度减低,改为似守非守。这样使姿势、呼吸、意念均调整到放松和顺乎自然,胸闷等现象即可得到纠正。
3、心慌心跳
少数练功者,在练功中出现心跳加快或自觉心慌,有的是偶尔出现,也有的持续时间较长。此多由于练功时思想有顾虑,姿势不自然,全身未能放松,呼吸用力或停闭呼吸时间过长引起。遇有此种症状发生,应及时解除思想紧张,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待心慌平静后,再进行练功。属心脏神经官能症或心脏病引起者应及时就医,适当加服药物以助纠正。
4、头昏、头胀、头痛、耳鸣目眩
练功中出现头昏、头胀、头痛及耳鸣目眩的症状,多由于情绪紧张,用意念强度偏大,或勉强用意念导引气血上头,或意守部位偏高,如意守上丹田(印堂或百会),或强行呼吸闭气引起。如出现此症状,应放弃意守,采取自然呼吸,待头部症状消失后,再继续练功。如意守部位过高,应改为意守下丹田或涌泉穴。一般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及中老年人练功,应意守下丹田,不守上丹田。
5、腹胀、腹肌疲劳
练功时出现腹胀、腹肌酸痛最常见的原因多因于有意鼓腹,追求深长的腹式呼吸或吸气后停闭时间过长,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腹肌紧张,肠胃运动受抑制而引起。纠正之法首先是改为自然呼吸,减少腹肌的紧张用力,即可消除。如腹胀明显者,可暂停练功,作腹部自我按摩或改为卧式、半靠位练功。这样较易使腹肌放松,腹胀腹酸逐渐消除。
6、腰酸背痛
腰酸背痛的症状,多由于姿势不正,未能沉肩含胸和松腰松腹所引起。也有的是初学者因体质虚弱,练功时间过长,超过了体力支撑的限度所引起。遇有此种情况,应暂停腹式呼吸,身体微向前俯使胸腰部肌肉放松休息一下,再继续练功;如果是练功时间太久引起的,则应适当缩短练功时间,待体力恢复后,再逐渐加长。
7、昏沉、困盹、欲睡
练功初期由于环境安静,双目微闭,全身放松,思维活动减少,大脑兴奋性减弱,形成了睡眠的有利条件,故初练功者,易出现困盹入睡的现象。如有昏沉欲睡现象时,可微开二目,或将身体晃动几下,以驱散睡意,振作精神,再继续练功。如再重新出现困盹欲睡时,不易克服,说明与疲劳过度有关,应停止练功,安心睡一觉,待醒后疲劳解除时再度练功。
8、肢体疼痛麻木
初练功时,由于内气未充,气血运行尚未畅通,加之练功者急于求成,可能出现肢体或局部麻木或轻微疼痛感觉。如症状很轻,可以不去管它,待练功进一步后气血运行增强,麻木疼痛自会消失。如仍不能消失,可暂停练功,做一下局部活动和按摩后自会消失。
9、发冷感
练功中突然出现身体发冷,可能是由于体质虚弱,内气尚未激发出来的表现,一般不要为此异常现象恐惧,可继续练功,多能在短时间内自行消失。如不能自行消失,可以加强鼻息法,以鼓动气血流通,或暂停练功,活动一下,待冷感消失后再继续练功。
10、身体过热感
在练功中有时全身或局部突然灼热似火烧,热流有时上冲或流动,这种现象多在短时间内消失,可能是入静后对局部内气变化敏感增强所致。如系内火过盛引起,可用两眼先注视鼻尖,再转移注视膻中,再注意力转移至脐至膝,每部位注视各2分钟,最后注视大敦穴约8分钟,再意守大敦穴约4分钟,即可引火下行,症状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