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张逸
养生最重要的是心态
在现代中国,养生经历过几个阶段,八九十年代的气功热,然后是药物保健,接着流行宗教养生,现在又进入了国学热潮。杨六德先生修习、研究养生数十年,在他看来,养生其实很简单,就是维持饮食,保持生命的存在,“无论养生商品的噱头多么天花乱坠,我们人养生,修的始终是自己。比如,你现在吃饱了,就什么都不去想,就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如果你饿了,你自己就会去寻找食物,这个技能是天生的,没有人教你的。这便是来自于本能的养生,最纯粹的养生。”
“我认为,很多问题实际上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是认知出了问题。现在很多人的认知跟着大环境跑,别人说怎么样,他就跟着怎么样,无论对自己是否有益处。这些人相信别人告诉他们的,而不相信自己的本能和判断。其实吕洞宾的《百字碑》上说得很好,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我们自身修炼好了,就能自己解决问题,最后修炼到‘一日清闲一日仙,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那精气神都在我们身上。但我们犯了一个错误,就是违背了这个原理。真正的养生其实很简单,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合乎自然之道。”
作为一个中国人,有几种思想一定要弄清楚,一个是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是讲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事情要学习儒家,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儒家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面又涉及到道家的思想“无为”。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干,而是不要做不该做的事。所以无为两个字后面还有后半部分,“无为而无不为”,还要去做。
如果要养身体,还得学习道家的功法,道家的养生方法和中医相似。人是物质现象,和宇宙规律是一样的,是非常完美的造物。如果按照我们人的设想来造物,用上最尖端的科技,都不能把人造得如此完美,所以养生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只要把自己养好了,疾病就好了一大半。
而养生,最关键的是要调节心态,心态好了就没有烦恼。人本该是平和的,但因为有了七情六欲,加了我们的主观意识,烦恼生起,于是心气不顺。所谓“一日清闲一日仙”,其实这个清闲并不是指无事可做,而是指该做的做,做了就放,不挂在心上。比如一个人掉了一百块钱,心里老是挂念,想着为什么会掉,为这件事烦心。但是他再烦心,这件事已经板上钉钉,回不来了。
“谈养生,必须知道生命的来源。一般人的一辈子,往往是莫名其妙的出生,糊里糊涂的活,最后不知所以然的就走了。佛家讲,遇缘而生。缘不生,不聚,就没有生命的来源。父母只是缘起的一个条件。在佛经的十法界里,有十个层面,讲的都是认知问题。我们要修的是能量,而能量就是认知。”杨六德先生说。
饮食男女,合乎天道
如果真想养生,除了心态,还要注意两个方面:饮食,男女。
饮食就是,想吃就吃,因为你身体需要了,它给你发信号了。但是要留空间,三七开。 有空间就能活动,不会疲劳。要是不能活动,过度使用,就可能出现疾病。不要勉强自己吃不喜欢的东西,让自己反感的食物,吃下去就会增加身体的负担,消耗五脏六腑的机能。比如胆不好的人不喜欢吃重油的食物,就是因为吃进去不容易消化。
男女之事,一定要节欲,因为人体阳气盛衰是随年龄有涨落的。一般来说,二十来岁的人,如中午十二点的太阳,炽热有力;三十来岁,像下午三四点钟的太阳,已显不足;四十来岁就是下午五点钟了;七十来岁阳气就像即将落山的太阳。人的性高潮只有几秒钟,但是所有的能量都聚集到一起,然后被消耗。
“现在很多人身体玩儿的差不多了,就不玩儿了,就来养生。现在大街小巷都在做养生,到处都是养生馆,养生茶、养生酒、养生粥,这些都是身外之物,真正能够养生的,还是自身。但修炼道家功法不是人人可为, 打坐一般人做不到,刚开始很难受,但等气脉通了,身体就很舒服,不想下来,无思无虑的,但人始终要吃饭的,还得出来。还是要做事,要与人为善,要给人带来光明。光明就是把道理给人讲清楚。太阳带给我们的是光明,所以它照见万事万物。我们的光明就是告诉大家走正道,不要走歪门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