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航空知识

中国反航母战力的宙斯盾求解

作者:文/蒋平海

文/蒋平海


洛马公司模拟的“宙斯盾”系统发射“标准”导弹动画截屏,看着的确挺壮观,但对于一种摸不清底细的“新威胁”,美国海军底气还是不太足。

美国海军最近挺忙,他们正忙着升级“宙斯盾”系统。9月4日,中国举行盛大阅兵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后仅一天,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就发布消息称,与美国军方签订了一笔4.28亿美元的协议,在未来10年对美国海军“宙斯盾”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系统进行现代化升级。外界立即对此作出许多猜测,议论最多的便是,“宙斯盾”本轮升级很有可能是针对中国最新的DF-26中程弹道导弹系统,这种导弹的威力足以击沉一艘中型甚至大型水面舰艇,其中当然包括美国一直依仗的航空母舰。

实际情况是,自从1983年第一艘“宙斯盾”战舰服役以来,30多年间,“宙斯盾”一直在改进升级。时下的升级,主要的目标是强化“宙斯盾”的反导能力,其动因之一是美军需要为航母战斗群乃至整个海上战区提供更有效的反导能力。

现实威胁与模糊防御

早在数年之前,洛马公司高级官员在被问及“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是否能招架得住中国DF-21D这样的航母杀器时,给出了一个颇有深意的答复:“我们始终寻求‘宙斯盾’BMD能力的进步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威胁。尽管我不能确切地说明‘宙斯盾’抵御特定威胁的能力究竟有多强,但我们确实一直在努力提升系统的能力,以便与不断发展的威胁相适应。”说这话的人叫丽萨·卡拉汉,她的职务,是洛马负责“宙斯盾”计划的副总裁。对于“宙斯盾”究竟能否抵挡DF-21D,人家没正面回答。但她的解释起码透露了这样一种信息,即作为航母战斗群重要的防空屏障,“宙斯盾”系统不得不考虑新兴威胁,其中自然包括中国反舰弹道导弹武器系统。说起来,那还是2011年的事情。


“宙斯盾”系统的信息指挥控制中心工作站

过去5年来,美国军界的注意力几乎就没有离开过DF-21D反舰弹道导弹。在美国看来,如果这种武器真的具备较强的作战效能,那将对美军航母和其他先进水面舰艇构成严重威胁。

反舰弹道导弹已经超越了传统弹道导弹的范畴,它比后者更需要一个庞大先进的支援系统。由于要对付的是能以每小时近30节航速航行的水面舰艇,这就要求它具备精确打击小型点状目标的能力——相比一个城市或一个大型基地,航母也只能算是一个点。这样一来,反舰弹道导弹就必须具备末段制导能力,它在重返大气层后需要重新修订飞行弹道。从发射到最终攻击,总飞行时间可能约为15分钟上下,这段时间里航母可能开到了10千米开外,这就要求导弹必须借助外部信息支援或依靠自身制导部件实现目标信息的更新,并据此进行最后的修正。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仰仗先进传感器系统,还需要借助通信系统将感知的目标信息传递给发射控制机构以及导弹。更让美军难受的是,中国如今拥有这样的系统,至少在各个分系统方面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技术水准,至于这些分系统是否能组合成高效实战系统,中国没说,美国只能靠猜,但猜测的结果多半是肯定的。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助理教授安德鲁·埃里克森就强调,“高质量实时卫星成像技术、目标定位数据和可靠的国产卫星制导定位技术融合应用,可以通过毁灭性多向攻击方式使敌方舰船处于巨大危险之中。”

反制手段的纠结谜题

面临这样的威胁,美国海军当然不会等闲视之。对策之一,就是下功夫改进舰载反弹道导弹技术。洛马声称升级后的“宙斯盾”系统将达到基线9的要求——即可同时保护战舰免遭包括飞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在内的多种空中威胁。1983年投入使用的“宙斯盾”系统标志着舰载防空武器系统的一次革命。它的设计思想很容易理解,即把包括相控阵雷达在内的各种传感器获取的威胁信息加以综合处理,经计算机处理转换成武器控制指令,并优先选择威胁等级高的目标,自动选择并指挥相应的武器系统进入交战。其中高性能相控阵雷达和先进垂直发射系统是其两大法宝。“宙斯盾”最初关注的是舰队防空作战。此后30年间,该系统的任务范畴不断扩展,把巡航导弹防御、区域弹道导弹防御、综合防空和导弹防御(IAMD)以及远程弹道导弹防御(辅以天基传感器)纳入进来。这一轮改进的重点,除了升级“宙斯盾”系统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采用更先进的雷达和传感器外,还将反导拦截弹纳入进来。更为重要的是,美军要对“宙斯盾”系统进行二次集成。如果是原来的“宙斯盾”是将全舰传感器系统、火控系统、武器系统进行集成,那么新的“宙斯盾”系统将与其他陆海空天平台的传感器系统实现继承,把“感知范围”进一步扩大,综合利用多平台传感器提供的目标跟踪数据,实现远程发射、远程拦截的反导目的。这样一来,美军协同作战能力网络(CEC)以及各种预警机,甚至侦察卫星的数据都将成为“宙斯盾”的远程游离耳目。

要对付DF-21D这样的新威胁,美国似乎准备还不够充分。2014年7月31日发布的国会研究报告指出,由于缺少可以模拟中国DF-21反舰弹道导弹的测试目标,“宙斯盾”反弹道导弹能力的测试难以达到令人信服的效果。导弹防御局正在开发大气层外模拟目标,却没有大气层内模拟目标的开发计划。大气层内反舰弹道导弹模拟目标由海军负责,但预算迟迟没有到位。导弹防御局估计开发大气层外模拟目标大概需要3 000万美元,大气层内模拟目标研发成本将更高。未来几年,海军好几个采购项目都需要反舰弹道导弹模拟目标,每个项目只需要3~5枚模拟目标,这导致研发成本摊销十分困难,但没有就让武器系统作战效能难以令人信服。

美国也考虑了其他反制手段,比如在战争初期就着力攻击DF-21D发射基地,这事儿可以让携带巡航导弹的核潜艇去干,或者利用电子战手段截断反舰弹道导弹的末段制导通信。别看飞在前面扑向航母的是威风凛凛的导弹,但它背后提供支援的辅助ISR和通信系统其实该立头功。美国一些分析人士提出,美军其实并不需要摧毁对手的导弹发射架,也不需要击落每一枚来袭的导弹。这两种手段虽然能够奏效,但风险和难度极大,如果能够切断支援信息链,让导弹无法识别、定位和有效攻击,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实验表明,美国舰载反弹道导弹系统已经初步具备作战能力,面对来袭的弹道导弹,该系统确实能够拦截到一部分,但能否全数拦截,没人能打包票。电子干扰手段也许能扰乱一部分导弹的末制导,但也不能保全无虞。哪怕有一枚击中航母或其他水面舰艇,那也是无法承受的损失,将给舰队造成沉重负担,彻底打乱既定的作战部署。如果DF-21D实施一次齐射,而为它们提供制导的又是多种平台联合冗余实现,那结果会怎样,只有天知道。



更令美军纠结的是,中国的反航母能力并非单纯依赖某种特定武器,这种能力是一个“系统的系统”。除了反舰弹道导弹,其他系统还包括核动力和常规动力潜艇,中远程攻击飞机、水面舰艇以及陆基巡航导弹等等。这些平台可以发射多种特征迥异的武器,给航母造成沉重的防御负担。如果发射数量充分,这些武器都可能单独击杀航母。美国没有理由怀疑,在面对庞大的航母战斗群时中国不会综合运用这些系统。单独使用水面舰艇向美国航母发射反舰巡航导弹,意味着该舰可能遭受航母舰载机的快速反击;使用飞机和潜艇向航母发动直接攻击,也可能导致比较严重损失。但反舰弹道导弹则完全不然,它可以从距离目标1 000英里(1 600千米)外的陆地发射,射程比多数陆基巡航导弹大,杀伤时间链也更短。美国航母战斗群原有的防空系统是针对原苏联巡航导弹攻击的,而弹道导弹的攻击方式则属不按常规出牌。美国当然可以选择攻击陆上发射基地,但这要求深入对方国境,而中国完全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实施有效防御。国土防空作战,中国是行家里手。

另一个消极选择是让航母停留在距离目标海岸较远的地方,利用舰载机从比原来更远的距离上发动攻击。这要求海军战机加更多次油,或者减小单架次武器携带量,才可能完成既定任务。

DF-21的出现让美国做了一个回归式决策,原本美国海军正积极谋划发展濒海战斗舰和DDG-1000等水面平台,现在不得不放下手上的工作重新强化舰载反导系统。和冷战时一样,今天美国海军内仍有人认为DF-21D已经让超级航母变得过时。但这要看你怎么理解“过时”这个词,而且这个结论下得可能过早。为了对抗航母,中国军事工业投入了巨量资源和时间,这本身说明,至少在中国看来,航母仍然是一种威胁程度较高的武器系统,中国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可预见的未来,有能力且有意愿开发这种反航母“系统的系统”的国家可能只有两个,即中国和俄罗斯。


2015年7月18日,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萨利文”号在进行“标准”2 Block IIIA导弹发射演练时出现故障,导弹离开甲板即发生爆炸,导致军舰轻微受损。如果在实战中反导拦截弹出现这样的故障,接下来航母就只能依靠自己的装甲撞运气了。

反舰弹道导弹战略内涵

一些美国学者指出,中国拥有反舰弹道导弹并不等于中国一定会使用它们,即便是在冲突发生中。“系统的系统”的要旨并不是真的把它们祭起来击杀敌人,而在于用它们威慑对手,使之不敢妄开战端。即使不能达到遏止战端的目的,反舰弹道导弹也足以让美军无法像在其他地区那样咄咄逼人地使用航母战斗群。击沉一艘美国航母可能造成近6 000美军人员伤亡,这一切就发生在数分钟内——这种可能性将迫使美国决策者在与中国的争端中重新审视武力干预的必要性。此外,反舰弹道导弹和其他反航母武器系统还会让美国海军指挥官变得非常小心,以免让海军重要资产置于危险之中。航空母舰绝不仅仅是象征美国国家力量的符号,它们本身就是国家武装力量。倘若美国在战争中真的损失两到三艘航母,将极大削弱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干预能力。

中国不会轻易动用反舰弹道导弹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中程弹道导弹可能携带核弹头,瞄准的目标可能是航母,也可能是一座对方城市。中国领导人必须考虑,华盛顿是否具有足够多的冷静头脑,在从导弹发射到命中的15分钟时间里,对这些导弹的真实目的做出正确研判。在极端条件下,向美国航母发射反舰弹道导弹也代表着巨大的风险,因为这可能让美国进入是否进行高烈度甚至是核报复的考量程序。

美国也面临着矛盾选择问题。美国空海作战理念强调对对手的陆基导弹设施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但对于中国,这种攻击会激怒中国,导致冲突向战略层面升级。中国对这种袭击也必须保持克制,识别美国真正意图,鉴于中国核打击能力相对美国的劣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极有可能由此恶化。

这样一来,在冲突发生时,北京和华盛顿之间接触程度就非常重要,如果这一过程存在诸多误判和误解,那么发射一枚导弹就可能引发冲突升级,进入双发都不可预期的境地。开发这种武器系统并让它具备实战能力也许可以看作是中国发出的一个信号,即中美之间需要建立可靠的危机沟通机制,以及领导人在危机时处理沟通问题的行为规范。以相对的能力均势强迫强大的对手重视对话和沟通,这也许正是反舰弹道导弹给中国带来的一种战略优势,而不是战争优势。

责任编辑:陈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