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好象一夜之间成为了热词。去年12月7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逍遥子)向公司全体员工发出的一封公开信,宣布启动中台战略,构建符合DT时代的更创新灵活的“大中台、小前台”组织机制和业务机制:作为前台的一线业务会更敏捷,更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台将集合整个集团的运营数据能力、产品技术能力,对各前台业务形成强力支撑……
这封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公开信的中心是提出了“中台战略”。细算起来,“中台”很可能是一个生造出来的词。英文中frond-end对应“前台”,back-end对应“后台”,相应地,middleend应该对应“中台”,但这个英文词本身就很罕见,而“中台”则几乎闻所未闻。
关于这个词的讨论热度会渐渐消褪。然而,但对于阿里来说,变化正在开始。
马云的推手
去年年中时段,马云带领阿里巴巴集团的高管,拜访了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移动游戏公司Supercell。
这家号称世界上最成功的移动游戏公司,以“部落战争”(Clash of Clans)等游戏知名。2015年6月,软银收购Supercell 22%股份,估值高达55亿美元。当时Supercell拥有大约150名员工,平均每人创造了3600万美元的估值。
Supercell是一家典型的小团队模式的公司。员工组成独立的小团队,称之为Cell(细胞),这也是公司名字Supercell(超级细胞)的由来。团队自己决定做什么样的产品,然后在测试阶段判断是否受用户欢迎。如果用户不欢迎,迅速放弃这个产品,再进行新的尝试,期间几乎没有管理角色的介入。团队研发的产品失败后,不但不会受到惩罚,甚至会举办庆祝仪式,以庆祝他们从失败中学到了东西。
Supercell的模式对中国的一些互联网公司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巨人网络公司董事长史玉柱在出席2015年员工年会的时候说:“Supercell年税前利润15亿美元,这么大公司究竟有多少人?到我们拜访那天为止是169人,其中研发人员一半,包括旧金山的研发团队,而且它还是一个跨国公司,在中国有分支机构,两个人。5个人就能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单位作战效率非常惊人。”
他还提及了和马云的交流:“过去几个月我和马云单独在一块的时间比较多,我们一起探讨关于公司架构的问。信息时代的公司架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架构?我举一个例子: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军在打仗的时候以一个师或一个军,几万人作为一个作战单位;到了越南战争的时候,美军的作战单位已经变成几百人的营了,总参谋部直接把一个命令下到一个营去完成;等到伊拉克战争的时候,美军作战单位已经变成了一个班,而一个班真正的战斗人员不到一半,剩下都是拿着对讲机、拿着手提电脑去完成指令。作战组织的演变趋势是这样一个过程,我想公司组织的未来也会是这样。”
此之前的2015年4月23日,在阿里巴巴北京员工大会,马云也提出了自己的忧虑:“已经8000人了,我们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公司管理、运营系统,能够让大家得到足够的支持,使大家有归属感、使大家有真正加入阿里生态系统的感觉,这些问题其实困扰我很久。”
7个月之后,尝试开始了。
围绕着上述战略,阿里进行了一系列的组织架构调整:成立阿里巴巴集团中台事业群,包括搜索事业部、共享业务平台、数据技术及产品部。阿里巴巴集团零售电商事业群,包括淘宝、手机淘宝、天猫三大业务部门。阿里妈妈、云计算和菜鸟三大事业群,将更为独立地发展。另外,组建集团平台治理部,重组集团公关部和商家事业部。
张勇在信中特别提到了这次架构调整“是年轻一代阿里人全面接过接力棒的开始”。但是,对于“符合DT时代的更创新灵活的‘大中台、小前台’”这一概念本身,信中并未详细说明。
虽然没有官方解释,但是通过回顾阿里巴巴此前的一系列行动和其他公司的类似战略,对“中台战略”进行粗略的描述,仍然是可能的。
传统的公司以业务为分类进行组织。各业务部门负责业务线从研发、制造到销售的流程。公司的财务部、市场部、人事部、行政部等,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事业部制度是传统的业务架构的一次进化,每个业务部门在财务上独立核算,部门之间的业务来往,通过部门间的资金流动来完成。公司对业务部门的考核通过盈利情况来实现。这种制度通过严格的财务考核保持了对业务部门的压力,同时也给予了业务部门很大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公司架构中的官僚主义和推诿现象,提高了效率。但也容易导致业务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而部门之间的争斗,往往损害公司的整体目标。
“中台战略”可以视为传统架构的再一次进化。这一战略的关键在于,从按职能划分的组织转变到以服务为目的的组织。“前台”包括接触客户的销售人员和直接面对需求的研发人员,在传统架构中,即业务部门的核心业务。“中台”指对前台提供支持的部门。在传统架构中,财务部、人事部等中台提供的服务虽然必不可少,但是离业务很远,也并不重要。随着商业模式和技术模式的不断进步,研发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庞大,和客户直接相关的部分也相对越来越小。
悬而未决的问题
以在DT时代打造“商业基础设施平台”为己任的阿里巴巴,将数据运营能力和产品技术能力作为重中之重。传统架构中的业务导向,无法再支撑这一目标。解决方法就是,将数据运营和产品技术力量从前台剥离,成为独立的中台,转变为前台提供服务。前台则得到精简,保持足够的敏捷度,能够更快和更灵活地满足业务需求。这就是“大中台、小前台”。在这种架构下,中台不但对前台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持,而且是整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中台战略提出的时间尚短,阿里似乎也无意向外界透露更多的信息。不过,一部分资深的业界专家,已经开始密切关注此事。
“中台战略的方向可能是对的,但是仍然有太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老宋,某著名科技公司CTO如是说。老宋拥有20余年的技术研发和管理的经验,在企业信息管理领域深耕多年。阿里的中台战略一经提出,他就敏锐地捕捉到了其背后的东西。
“大中台”作为一种趋势毋庸置疑,但在操作上仍然存在困难。
首先,如何决定中台对前台支持的优先级呢?老宋指出了阿里此举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在“大中台,小前台”的架构下,中台提供的服务是基本固定的,而前台可能有非常多的小团队。其中有的承担着公司最核心的业务,不容半点差错,有的只有初创期的demo产品,但可能一飞冲天,成就公司的明天。有的前台要求相对简单,有的前台可能必须要求中台为他们定制服务才能满足需求。在中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按怎样的顺序来满足这些前台需求,很难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如果没有确定标准的话,无可避免地会导致部门之间的争斗,出现按照领导权力甚至私人关系来影响支持的优先级的情况。这样会产生新的官僚主义,完全违背了中台战略的初衷。”老宋表示了他的担忧。
更重要的问题是对中台的考核。对前台的考核,可以简单地以项目的成败作为标准。但是,由于中台和前台的分割,这个标准无法简单地适用于中台。“一个中台的服务支持了一堆前台的业务,其中有些死掉了,有些成功了。如何评价中台起的作用?无法准确回答的后果将是,中台部门既不用承担太大的责任,也不会有多大的发展前景。结果有能力、对自己有期望值的人都去了前台,中台变成了一个养老院,而事实上中台才是对人的能力要求最高的。”老宋坦言,“其实这种事情已经在某些公司发生过了。如果阿里的中台战略最终失败,最有可能的就是没有能够解决考核问题。”
中台战略在阿里是否能够成功,都将决定未来公司的兴衰,也将决定绑定在这一战略上的高管们的命运。
对于中台战略在阿里的成败的预测,专家们都不太愿意正面给出回答。有肯定阿里主动进行转型勇气的,也有对战略在阿里的落地持悲观看法的,认为阿里具有超强的执行能力,但是“大中台、小前台”这样的企业架构,本身是和阿里多年发展而来的企业文化相悖。
无论怎样,企业发展到一个临界点上,进行这种方式的重构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在起跑时各执一词的预测结果终还需看实践落地的成效再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