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郑渝川
又比如,我们的另一半做了让我们感到不满的事情,或是晚归,或是压根忘了我们的生日或结婚纪念日,或者忘了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我们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渲染由于对方过失带来的严重后果,威胁如果对方狡辩或者错误再犯就会升级反应——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当我们犯了错,我们的另一半做出这样的反应,我们会做出怎样的回应呢?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一书剖析指出,诱因往往是出错的事件(可能是运气所致,可能是别人出错,也可能是自己犯错),而这与人们就此得出的感受、表现出的反应之间存在一个桥梁,即人们对诱因的认知。人们对不同诱因往往会自动滑入某一类的思考方式,由此决定了自己如何去应对(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是觉得难以抑制冲动)。
错误的、负面的认知,通常会表现为三种病态思维方式:第一,灾难性思维方式,凡事都往坏处想,并进行无限延伸,比如从考试、面试的一个小失误,自行“脑补”到万一丢掉升学机会或工作,万一因此流离失所,万一又再遇到坏人……第二,绝对论者思维方式,强迫自己要跟完美标杆达成某一方面的一致,比如减肥,比如个人某项能力。第三,合理化思维方式,就是给自己的遭遇或错误,找出所谓的合理化理由,比如自己考试作弊,就安慰自己说,考试并不公平,其他人也在作弊等等。
把事情恐怖化、应该化和合理化,常常会连贯出现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中,让人思绪混乱,时而生出不切实际的幻想,假装对问题、错误不在意。本书给出的建议是,寻求一种最佳之选的替代方案,“我想要……”“如果……就更好了”。寻求更佳之选的前提是正视现实,认识和鉴别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病态思维。
认识和鉴别恐怖化、应该化和合理化,并非轻而易举,相反很多可以归入这三类病态思维方式的反射性机制,已经深深内化到我们的习惯之中。书中列举了“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你”“我绝不能在重要任务上失败,否则太可怕了,我无法忍受”等多达10种反射性机制,并逐一给予剖析阐释。
本书作者给出了调节自身非理性思考方式的四个步骤建议:第一,控制自己的感受和行动,进行后果判断;第二,发掘自己的思考方式,找出自己的负面认知究竟来源于上述10种反射性机制中的哪一种;第三,作为对手,去反制和回击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第四,选择用替代的更优方法、思路去替代自己的恐怖化、应该化和合理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