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霍伟东
战略地位显赫的成都,是如何渐变为创新创业之城的呢?就此,《创业家》记者特专访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霍伟东。
下为霍伟东口述。
川人创新有传统
四川人从来不乏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勇气,并且自古就有改革基因:古蜀人开创了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是最典型的自主创新案例,后来他们通过开凿盐井开发了有名的自贡卤水;清末时期,川人采用集股方式自办川汉铁路,这应该是可追溯的最早期的众筹模式;在改革方面,四川在全国率先探索了农村改革,四川的企业改革试点发轫早,是最早开启国企改革进程的。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成都也是我国最早出现证券交易市场的地区,新中国第一支股票——“蜀都股份”于1980年12月诞生于成都中心区域的蜀都大厦。在20世纪90年代,当地股票、股权证、企业债券等证券拥有者自发地聚集在成都红庙子一带,采用摆摊的方式进行交易,形成了曾经在国内外名噪一时的“成都红庙子股票交易市场”。
四川不仅紧跟金融改革和股份制改革新潮流,更勇于冲锋陷阵。1992年,成都开始流行一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叫作可转换债券,这种可转换债券很快在成都掀起了一股做国债生意的热潮。
成都现代创新创业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2000年,市场经济探索开始有大创举,以牟其中的南德集团、刘永好的希望集团、何然的国腾集团为代表的实业创业特征鲜明,他们在那个时代对于川商的影响不会弱于当下马云之于杭州的意义;2000年~2010年,创新创业势能有所停滞,因专注于城市建设,成都涌现出一些房地产类企业;近五六年,一大批新兴产业出现,互联网、手游、电商、O2O、大数据等,其间还经历过一波互联网和手游产业的小高潮。
实际上,在最早一波上市风潮中,四川是除了北上广以外,上市公司比较多的地区。这主要还是因为四川国企改革开展得早、有证券交易市场开放的前期优势,人们对资本市场认识比较充分。
有人说,四川人过于安逸以至于野心不够大,我看到的却是川人极具忍耐的包容个性,这种性格是他们在古代战争中,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中形成的。他们比较能忍,甚至忍辱负重,这也是韧性精神的一种体现。我们看到,在新一波的创新创业大潮中,一些积蓄能量已久的创业者慢慢崭露了头角。
政府欲建“创业天府”
四川经济发展的基底是军工、制造业、农业,许多经济学家都明确提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赖于城市高铁建设的带动。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 2015年铁路投资将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而这8000亿元将集中投在中西部地区。这为四川更好地完成李克强在会见四川代表团时提出的“四川要在西部大开发中起领头羊作用,要走在内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要全力保民生、促脱贫”三点希望创造了重要机遇。
蓉欧快铁的开通、四川成都天府机场的获批则加速了成都国际化的进程。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城市,成都目前在硬件的建设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过,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成都还需要更多软实力的提升。
近年来,成都先后举办了全球财富论坛、世界华商大会、西部博览会、科博会、农博会、旅博会及“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全球性或全国性政商活动,四川省及成都市有意将成都打造成为“展会之都”。
2000年前后,成都开始有意识地建立创业园区、孵化器,目前已有10个国家级孵化器,如天府软件园、高新孵化园、天府新谷等。政府一面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一面为创业者提供政策优惠,支持本土创新发展。事实证明,明星企业的示范带动效果明显。
这一两年,紧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成都又出现了一大批创新型孵化器,也构建了一批“众创空间”,诸如“孵化器+宿舍”、“孵化器+商业空间”等创业社区也逐渐形成。这些硬件配套服务的增多不仅降低了创业门槛,也释放了创业红利。
针对“知识青年”,成都年初举办了“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近期还针对海外人才筹划了一场大规模的海科会,即海归人才带项目来参与的一个投融资路演活动。就西南财经大学来说,我们的“海龟”博士有接近300人,早在2006年,他们的年薪就已达到20万元以上。这相当于北京、上海50万元以上的收入,因为成都的房价只有前二者的八分之一左右。这些“海龟”回来就业、创业,政府还会为他们的生活、孩子的教育提供更多政策支持。
关于人才回流,成都当地及全国一些大媒体先后做过相关报道。成都欢迎川人回乡创业,也在让“蓉漂”成为“蓉民”。
国内外一些基金、投资公司也纷至沓来,比如他们联合成都市科技局和多家资本机构在民间或高校成立天使投资联盟,专注于投资成都本土创新创业早期项目。在西南财经大学 90周年校庆之际,九鼎投资就投入了将近1个亿的创业基金用于该校创新项目孵化。于 2015年6月27日正式落户成都的洪泰基金,甚至将成都作为其首个设立子基金的城市,首期募资1亿元人民币,聚焦投资新消费、新科技、新金融、新健康和新教育5大领域的早期创新企业。还有如IDG、达晨创投、红杉资本等这类全国知名的投资公司也纷纷来成都搜罗项目。
有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成都共培育科技企业3万多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39家;各类孵化载体84个,孵化面积280万平方米。同年底,在川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83家,而成都高新区占了一半左右。
大的投资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全国代表性企业家纷纷来成都投资。比如万达集团王健林,他本身就是四川人,又是全国知名企业家,他计划在都江堰投资550亿元造万达城;早在2011年,沃尔沃首座中国新家就落户在成都,并投资54亿元进行研发制造,带来了数千个直接就业机会。
竞争意识须加强
有人提出,这些年成都为何没有出现一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在我看来,一是整个创业圈跟风的成分多了一些,身处西部内陆城市,成都创业者也在跟随大势,自主创新不够;二是成都的生活环境虽然具有亲和力,但在市场开拓上没有形成大的氛围;三是成都在大的趋势面前虽然都能抢占先机,但后劲不足,这些企业做好以后纷纷外迁至北上广深,政府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政策上已经更为开放,不仅为留住优秀的本土企业,也欢迎外来优秀企业入驻。
从产业发展来看,成都未来要向更高端升级、增强国际化特征,必须拥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目前成都科技人才数量位列西南地区第一名,创新研发能力强,外国领事馆数、知名企业大区机构数均居西部首位,成都已与223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直接经贸关系。基于上述优势,目前成都可以在现代服务业上更进一步,着力推进电子商务、互联网、文化创意、动漫设计等高端产业,从制造到创造将是成都未来的发展方向。
成都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创业,地域、资金、信息这三大因素应该都不是大问题,最重要的是,创业者是否有更大的勇气和信心,以及与一线城市和国际接轨的能力。
我曾跟随四川省发改委等部门到其他一些省地市考察过一些示范性园区。客观来讲,成都的竞争压力相对偏弱。所以,在成都创业,不仅创始人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整个团队都应如此。
四川人整体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对新事物接受快,新概念、新潮流很容易被推广。但四川人很务实,不会很专一,创业者必须紧跟他们的需求。如果没有新的花样适应这一快速变化的需求,企业将很难持续发展。
成都作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技、商贸、交通枢纽,与周边制造产业生态链条关系紧密,在西部地区自主创新创业方面有一定的天然区位优势。就成都自身而言,整个四川70%左右的主要创新企业都集中在成都高新创业园区。这里原来离老城区很偏远,随着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现在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城的现代化气息更为浓郁,尤其在一些高档现代化单体建筑群起来以后,这里已然接近上海浦东新区风貌,而这座以星火燎原之势崛起的南部“新城”也将成为成都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整理 / 本刊记者 彭卡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