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 共计500余家海内外纺织面料企业的4000余份面料产品参与了此次秋冬季的评选。除了国内企业的踊跃参与,还吸引了包括日本、英国、意大利、印度尼西亚、斯洛文尼亚、葡萄牙、法国、捷克、西班牙、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赛。2015年度大赛参与的企业合计达800多家,参评产品累计7000余份。
四个关键词解读大赛
品类跨界
“混搭”创造无限可能
“我在运动休闲区停留的时间甚至比女装区还多,这次大赛最让我惊喜的就是——跨界。” 作为多次参与的评委,EACHWAY(艺之卉)时尚集团首席设计师赵卉洲又有了新的收获。
地素时尚股份有限公司视觉总监张立伟说:“女装行业现阶段主要瓶颈在于差异性不大,很多品牌都很难做出自身的特色。品牌风格特色很大程度取决于设计,而设计环节就向上追溯到了面料供应企业,女装品牌对于面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他认为,目前很多女装面料生产企业在设计和研发方面还是比较保守,企业对流行资讯的灵敏度不够。而法国品牌ébahir 设计总监李春江也强调,目前女装面料企业在工艺水平上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缺乏一些大胆的、跳跃性的尝试。
赵卉洲说:“一些女装面料过于重视花色,忽略了手感。这两方面的平衡是女装面料行业目前要解决的问题。而通过此次评审可见,女装面料的未来越来越清晰地指向两个字:跨界。”
很多专家评委表示自己从其他品类的参赛作品中获得了极大的灵感,他们在评审的过程中不断被各品类的优秀产品吸引,反复触摸、细读成分、分析工艺,并想象出了无数面料跨界搭配的可能性。
服装品牌在面料的运用上越来越呈现出跨界、混搭的新玩法,这也对上游面料生产企业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的产品在工艺、花型、创意、色彩、搭配等某个单一方面有出色之处,希望这些企业可以意识到自身的优势,不要局限于自身研发的单一品类中,用更开阔的思路做出更适合跨界运用的新产品,这也是打破产品同质化瓶颈的一个重要突破口。”WGSN Group副总裁兼创意总监Francis Wong说。
把新技术做到成熟 把成熟技术用到极致
技术工艺方面的创新是本土乃至世界面料企业新的竞争重点,尖端科技的运用和创新产品的研发是现阶段及未来面料企业发展的着力点。然而面料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激情是否过热?高频率地投入科研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要做到适度创新,其精髓在于:稳定与落地。
Francis Wong说:“参赛作品整体上比较注重技术工艺上的新探索,我更是在一些作品中看见了很多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或者想象过的新技术的应用,这些面料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和灵感,面料的研发团队很有想法。然而,这些产品虽然带给设计师很大的冲击力和惊喜感,对于品牌商来说却缺少一定的安全感。”
品牌DevilNut设计总监赵一龙强调,很多面料的研发技术很新,但是作为品牌商,会考虑到这个技术的稳定性如何,是不是可以大批量投入到生产中去。“科技在面料的运用过程中有哪些新需求?又有什么新特色?这些高科技产品在国内外都没有成熟地运用到成衣中的突出实例,技术太新反而不太成熟,这种情况会让品牌商觉得太过冒险。”他说。
东华大学纺织化学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再生说:“众多品类中在科研方面革新最快、技术最成熟的是运动休闲类面料,这也是本届大赛中休闲类面料激发出评审团队一系列的跨界搭配想法的主要原因,因为它们的技术创新并且运用熟练,技术的成熟度很重要。”
原北京纺织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发展部部长穆爱勤也认为,科技创新要把握适度原则,可靠性是一个关键因素。“很多企业在技术革新方面投入很大,研发频率过高、速度过快,导致新技术、新产品并不能完全交给企业和市场来验证,新产品的投放周期太短,导致技术不够成熟。”她说:“技术的成熟性很重要,目前面料企业亟须完成的任务,是把现有的新技术进行更充分地挖掘,提高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度。同时,把现有的、已经成熟的技术运用到极致。”
商业基础
打通趋势、面料、服装三重信息壁垒
福建柒牌集团有限公司紫标研发设计中心设计总监朱文认为,本届大赛最大的优势在于商业基础强、设计与市场走得更近。“我觉得这届大赛非常应季。我们品牌刚做完16/17秋冬的企划,本届的参赛作品中有很多面料都非常符合我们品牌的需求。我从2000年开始担任大赛的评委,相较于往届,本届大赛最大的特点就是面料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我认为本届的参赛企业越来越注重实用性,他们明白面料不是艺术品,不能太天马行空,产品在花色、薄厚度、功能性、价格等方面都非常符合16/17秋冬的需求,面料企业越来越清楚面料设计研发是基于商业基础上的创意。”
上海标顶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设计总监武学凯认为,信息不对等是面料企业发展到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面料企业和流行趋势之间的信息不对等,离开了流行趋势,再高端的科技和工艺水平也没有实际效果,优质的材质也只能沦为制造而非创造,与时尚之间的距离很远。未来希望能通过高科技、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让面料企业更及时、更简便地了解到国际最新的流行趋势,只有在趋势方面跟上了节奏,才能在研发、生产、销售、服装设计等后续流程中一直保持高水准。另外,面料企业如何更精准地与服装品牌进行对接,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为了让面料企业更好地打通上下游信息壁垒,主办方多管齐下。“我们有责任帮助企业开发出更加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面料。一方面我们会通过媒体宣传报道、2015年intertextile秋冬面辅料展展会论坛、产品开发专题培训等各种途径将评委对面料设计的改进建议反馈给参赛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大赛为行业挖掘和培养创新型人才。要进一步创新产品推广的模式,把大赛的‘宝藏’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起来,使之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优秀作品,更要推进其最大程度的商业化。通过 ‘品牌对接会’、展会发布等形式,让中国的服装企业能够受益于面料企业的创新设计,看到面料企业产品开发的快速成长,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互利共赢,实现‘让供应更专业,让采购更高效’目标。”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事业部主任陈宝建表示。
系列研发
每个档次都要出精品
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自1999年创办至今,已经发展成一个有代表性、有标杆意义的重要赛事,同时也可以说是面料行业的一个风向标和晴雨表。此次评审过程也显示出了面料企业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产品研发的系列性不强。
深圳永汇时尚商品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刘勇说:“男正装面料整体水平很高,高品质面料占主流,昂贵原料的运用也越来越得心应手,面料质感很高级,层次感也非常凸显。但是衬衫面料也多走高端路线,我认为对于大多数衬衫企业而言,这些面料工艺太复杂、成本偏高,在投入生产、走入市场的过程中,不太具有普遍性。”
厦门凤飞服饰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曾凤飞说:“一块有气质的面料就是成功的面料,气质并不只有高贵奢华一种,我们的大赛、我们的行业追求的是高中低端都覆盖,每一个档次的服装品牌都能找到与定位最相符的,在成本范围内最时尚的、最有质感的面料,每个档次都要做出精品。对于我来说,本届最大的惊喜和受益之处就是我在参赛作品中找到了很多平价的好东西,虽然还没有实现普遍性和系列感,但是已经能够感受到一些企业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International Color Forecasting Group主席Ornella Bignami也反复谈及系列研发的重要性:“本届参赛作品中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但是这些产品都是单一产品,让人感觉很孤单,单品没有系列化、体系化,没有更多让设计师有可用空间的变化。欧洲面料行业与中国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面料的体系化、系列化研发,以某个工艺技术、混搭创意、色彩花型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做出一个系列,整个系列有统一的主题,同时却有上百种变化,这样对于下游服装企业的启发性更大,同时每个系列可以通过技术和面料的变换,覆盖多个档次,真正地实现体系化发展。这一点也是中国面料企业进一步升级的一个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