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石海威
陈伟的第一次创业从24岁开始,“在路上”是他的第四个创业项目。早期,陈伟和团队主要为旅游局、旅行社做外包项目,也正是因为做外包,陈伟结识了很多旅游圈的朋友。陈伟回忆,当时大家一致认为在网上做攻略、做记录是未来的方向。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旅游记录分享将成为刚需。有了这个想法,陈伟和团队花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做出了“在路上”的最早原型,2012年1月,在路上正式上线。
在路上 App的用户群体定位于暂时没有出行计划但有旅行欲望的人,以及正在出游的旅行者。前者可以通过在路上观看其他人的旅行直播,后者则可以在旅行中实现实时记录,并可以同步分享至微信、微博,同时系统会按照图文记录的时间进行位置排列,在网络上生成依据时间轴的图文游记。
创业初期,因为没钱、没人,在路上的原始用户积累主要依靠和大品牌合作获得。在路上CMO浦明辉之前曾在绿野担任市场总监,积累了一些资源,帮助在路上很快获得了户外品牌商的赞助。陈伟说,这打开了初步的渠道,把整个项目给盘活起来。
陈伟很清楚,分享攻略类App天生具备媒体属性,而媒体属性的一大商业模式便是广告投放。在他看来,做广告一定会有天花板,不管流量还是展现方式都有限,陈伟明确舍弃了这一方向。
“我们并没有着急去做商业化。因为很简单的一个逻辑,我们在前面阶段最主要的就是做用户,用户本身就是钱。你今天一块钱客单价成本获得的用户,过个两三年可能就是十块、一百块了,这就是赚钱。”陈伟到今天回想,这个思路的正确性已被验证。
2013年初,在路上获得软银中国2000万美元的B轮投资,并于2013年4月推出了主打当地游和周边游的移动电商平台“淘在路上”。
“淘在路上”专注做移动端的旅游电商平台,着力开发境内外当地游、本地游产品及自由行精选套餐,和在路上App互相呼应——一个是碎片化的旅游商品,一个是碎片化的旅行记录;一个是随走随订,一个是随走随记;一个以商品带内容,一个以内容带商品。陈伟表示,这种双App战略可以确保用户和商业模式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
目前,在路上的商业运营团队主要负责和旅行社及上下游资源对接、商业化后台的开发。在路上App强调品牌调性和用户的UGC创造力,而“淘在路上”则一切以销售为导向。
“我们认为现在的自由行是伪自由行,很多人比如到了三亚、普吉,机票和酒店买了以后,心里并不太清楚去哪儿和玩什么。所以我们的概念就是,我们的App,是随走随定,买完机票加酒店,到了目的地后打开 App,它就会告诉你身边有哪些产品,足够让你的旅行丰富多彩。”陈伟说,一款成功的App会面临产品、模式、资本、资源、人才等全方位的竞争。在路上希望对用户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双重整合,把握用户的核心诉求,实现交易链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