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画的线条美
汉字是由点画组成的。点是线的浓缩;线是点的延伸。传统所说的点画,就是指书法艺术的造型材料线条。这种线条美是书法艺术的形式美的表现形态之一。问题是点画为什么能给人美感?我们认为:一切艺术形式美,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根源。
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条,诸如直线、斜线、曲线、折线、波浪线、蛇形线等。这些线条都能通过视觉使人获得某种相应的感受;水平线使人感到广阔和平静;垂直线使人感到上腾、挺拔;曲线使人感到柔和;流动;斜线使人感到危急和空间变化……。这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外形重要属性的一种抽象。这种抽象积淀了丰富的人文观念和情感内容,使线条有可能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并在书法艺术中成为具有直观特性的表现语言。书法家便利用线条这种表现性功能和运用笔墨技巧去表现各种复杂的意境和情趣,引起欣赏者产生相应的情感。
点画是这种原始线条的美化和运用。“精美出于挥毫”,点画的线条美又是通过笔墨来表现的。书法家运用提按、顿挫、轻重、粗细、强弱、徐疾等用笔技巧,结合用墨的枯、湿、浓、淡等丰富变化,使点画线条具有力感和情感的美。
线条的力感,是线条美的主要因素之一。所谓线条的力感只是一种比喻,指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量感,“行行如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这是唐太宗批评草书写得没有笔力的话。那么,怎样的线条才有力感呢,晋代卫夫人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所谓“筋”,就是点画坚韧遒劲,具有弹性;所谓“骨”,就是点画铁画银钩,坚实有力。筋和骨都是使线条具有力感的主要因素。“颜筋柳骨”正好符合“骨肉相称“的要求,因而成为书法用笔技巧的重要典范。
线条的情感,是书法的情感的重要基础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线条的节奏感,唐代的张怀在《书议》中曾把书法艺术称为“无声之音”,主要是指书法用笔轻重徐疾,抑扬顿挫,就像音乐一样能唤起人们的节奏感;又像心电图上的心脏活动一样,反映书法家的心灵的情韵。只不过音乐是音响的节奏与旋律,而书法是线条的节奏与旋律罢了。人对节奏最敏感的器官固然是听觉,但人的视觉也具有一定的节奏感能力。在作为视觉艺术的书法作品中,节奏主要是利用既连续又有规律变化的点画线条,引导人的视觉运动方向,控制视觉感受的变化,给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节奏感受,并由此而产生一定情感活动。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就是为了使点画线条具有节奏感。
其二是线条中呼应。线条呼应是指点画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使书法线条富有情感又一重要因素。重光《书筏》中说:“起笔为呼,承笔为应”,故用笔讲究“笔断意连”。“笔断”使点画有起有止,起止有度;“意连”使点画有呼有应启承分明。这种或断或连,似断还连;上下呼应,左右顾盼的点线的艺术,表现出书法家的种种情趣意志,风神状貌,使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如果每一线条,各自独立,互不关联,只是机械拼凑在一起,那就“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姜《续书谱》)
综上所述,点画是构成汉字的基础,也是构成书法艺术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在欣赏书法时,不能忽视点画线条美。
点画的线条美固然不可忽视,但人们欣赏书法的习惯,一般不全孤立地去看字的点画线条,而是按照作品中的文字内容,以字为单位逐句看下去。实际上,书法作为线条造型艺术,它的艺术性不光在点画的线条美,而是集中表现在字的结体造型上。因为单个的点画线条本身就很美,再按照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对比和谐、多种统一等形式美法则组合起来,就更加美。简单的点画线在书家的笔下,真是妙笔生花,姿态万千,变化无穷,含有造型的意趣和哲理,就像画家使用三原色描绘出丰富多彩的图画;音乐家巧妙把七个音阶谱写成美妙的乐章。正如明代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所说:“夫得不偿失兵无常势,字无常体,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机,则纵横皆成意象矣。”我们看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的二十个“之”,尽管该字点画简单,姿态却各不相同,极尽变化之妙,充分表现了结构的造型美。
章法的整体美
书法欣赏同绘画欣赏一样,往往首先看的是作品的整体效果。因此,作品的整体美也是书法欣赏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件优秀作品,必然是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构成书法艺术整体美的重要因素是章法。如果说字的结体是线条的组织,那么作品的章法则是线条更复杂的组织。组织得是否适当,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章法之所以也称为“布白”,是因为章法质是对空间虚实的艺术处理。实处之妙,皆由虚处而生,“虚”与“实”,“白”与“黑”,相依相生,相映成趣,给欣赏者留有审美想象的广阔天地。成功的章法集中体现了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邓石如“计白当黑”,便是这一美学原则的具体运用。也就是有笔墨处重要,无笔墨处也重要,字里行间均有笔墨,有情趣。字的空间的匀称,布白均匀和字形点画具有同等的审美价值。既然所有空间都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线条结构,对空间的感受,自然也应该包括在内。书法章法还讲究承上启下,左顾右盼,参差变化,以及落款合理,铃印得宜,并注意局部美与整体美的和谐统一。如《兰亭序》全篇324个字,共28行,字字相映带,行行相呼应,若行云流水,气势连贯,浑然一体。清包世臣说:“丰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孙,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形象地说明了书法作品整体美的艺术效果。
全幅的风格美
何谓“风格”,用马克思的话来说:“风格就是人”,说具体一点,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指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体现了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历代对书法艺术美的鉴赏,实际上是对书法风格美的品评,如周星莲评说:“坡老笔挟风涛,天真烂漫,米痴龙跟跳门,虎卧凤立冬阙,二公书绝一时,是一种豪杰之气,黄山谷清癯《qú》雅脱,古光顾澹绝伦,超卓之中寄托深远,是贵气象,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中国书法艺术,流派繁多,风格迥异,或沉雄豪劲,或清丽和婉,或端庄厚重,或倜傥俊拔,或浑穆苍古,或高逸幽雅……,真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姿。不同的风格给人不同的美感,王羲之的书法平和简静,遒丽天成,“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欣赏这种优美风格的书法艺术,往往使人联想到天朗气清、鸟语花香、湖光山色、小桥流水……,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种亲切自然,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心境。而颜真卿的书法,“点如坠石,画如阵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张晏评《刘中使帖》)那雄强豪迈,气势磅礴的书风,充分显示书者刚正忠烈的性格和“立朝正色,刚而有礼”的风度。欣赏他这种壮美风格的书法艺术,往往令人联想到广袤的太空、浩瀚的大海、巍峨的群山、逶迤的长城……,由此产生景仰、尊崇、豪迈、胜利感等心理情感反应。由于书法能表现书者人格的一些特点,所以,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由于书法的非摹象性质,欣赏书法作品较欣赏其它艺术更难一些,要提高书法艺术欣赏水平,不仅要具备这些基本的欣赏常识还要勤于临池实践,并加强文化及其他方面的艺术素养,不断积累审美的经验,正如马克思说的:“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
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书法的审美标准。
现在我们已了解了书法的审美标准。下面再谈谈欣赏书法作品的具体方法。
观察感悟书法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视知觉的特点,有人总结了五种方法。
一、整体知觉法
整体意识是书法学习和书法欣赏的一把金钥匙。从书作的整体感觉上观察,最初可以忽视细节而注重整体,像看一幅风景画,先看到画面的整体感觉,整体布局,然后才是各组成部分的细节,每一细节都互相关联,相互制约,服从整体意境。
二、模糊知觉法
模糊知觉法,是指在欣赏作品时,眼睛虚视,将思想从表层心理吸引到深层心理,字迹线条变得模糊含混,浑然一体,疏密分明,绵延流动,从中感觉到回味无穷的朦胧美。
虚眼视其疏密、聚散,感受其“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时开时合、时聚时散的节奏美。黑白分割、主次虚实、起伏动静了然于心,自能感受到其中生动的气韵,优美的意境。
三、长久注视法
长久注视法是为了观其线条形质,单字形态及字与字之间衔接、错落的精微处。
笔画是书法的基本要素,要体察笔画的圆润饱满、自然灵巧、力感、变化、肥瘦、干湿、头尾形态及它们的刚健婀娜、挺拔秀丽。“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山坠石”。多横的仰俯、虚实、长短、轻重之别突显;多点的有呼应、顾盼、姿态变化……这些细微精巧处需反复体验,长久注视,方能了然于心。
四、幻形置入法
“每为一字,各象其形”,“观之于字,会之于意”。汉字中的某些象形因素,书法作品的结构,每个汉字的线条及其造型上的某些倾向,都会使欣赏者浮想联翩。唐文学家韩愈在观看了草圣张旭的书法作品后,赞叹道:“观之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化,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抽象的点画线条、字形神态,包含了许多生动可感的形象。在这里,联想、想象和类比充当了书法欣赏者与创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它使书法欣赏变得生趣盎然。
五、静中悟动法
有人说,书家作书时“好像每一根神经都在跃动”。书法是心灵化的艺术,书法家挥运时不可遏,才通过变化多端的线条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作美感的抒发,这就难免在一定程度上把作者的精神、气质、修养、情感凝蓄于笔墨之中,而呈现出奕奕动人的神采和风度。观其精神流露处,会使人感受到点画振振若生,跳踯流动,风姿翩然,意味不可穷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