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荣 郑声宇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2 0 0 9 )与甘肃省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 2 0 0 9 )显示,武威市胃癌发病率为10 0 . 3 8/10万、死亡率为9 0.71/10万,而全国胃癌平均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为35.02/10万和24.71/10万,武威市胃癌发病率与死亡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3倍左右,居全国之首。武威市因此成为胃癌高发区,当地政府对这一严峻形势,极为重视。
2012年12月,国家科技惠民计划“武威市恶性肿瘤高发区防控模式示范”项目正式立项,并于2013年2月22日全面启动实施。
这是一场关乎武威民生、健康、扶贫的保“胃”战,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周永宁领衔的科研团队,成为了这场“战役”的冲锋队。
一个项目关注一个人群
作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甘肃省胃肠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永宁长期致力于消化道肿瘤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对武威胃癌高发这一突出问题早有关注。在他看来,武威地区胃癌高发,除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不卫生的饮食、饮水经口感染)感染率高有关之外,也跟当地人喜食腌制食品、嗜酒、吸烟等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而有家庭性疾病、家庭性肿瘤病史等,也是导致胃癌高发的高危因素。
如果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病情遏制在萌芽状态,早期胃癌几乎可以达到治愈效果,术后5年生存率能达到95%以上。然而,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等因素限制,武威地区群众对恶性肿瘤的了解十分贫乏,更缺乏体检意识,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发展为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周永宁表示:“这次项目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应用当前先进的科技手段,解决武威地区胃癌高发、因病致贫等一系列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问题,降低高发区胃癌发病率,提高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为民众造福。”
项目实施过程中,周永宁带领团队完成了2万人的筛查工作,从中筛查出了近30 0例上消化道癌,占筛查对象的1.5%。这些患者中,70%为早期胃癌,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治愈。此外,还筛查出了近3000例可能发展成癌症的癌前病变患者,需要采取防控措施,定期随访。
他还带领团队做了大量有关胃癌流行病学筛查、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武威地区不仅胃癌发病率居高不下,贲门癌还呈现上升趋势,并可能与非贲门胃癌存在不同生物学背景。同时,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率较高,以I型感染为主,存在家庭聚集现象。
在胃癌发病机制研究中,周永宁对可能与胃癌机理相关的分子进行了筛选,发现E-cadherin、COX-2、Notch、Sanil等与胃癌关系密切,并进一步证实存在通过Sanil和Notch实现的COX-2/ E-cadherin调控通路,在胃癌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他还对1900余种miRNA进行了筛选,从中发现了MiRNA 551等与胃癌相关的30余种miRNA,并进一步验证miRNA 551能够抑制增殖、促进凋亡。在短期术前干预的研究中,周永宁发现选择性COX-2抑制剂可以通过COX-2/ E-cadherin通路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从而抑制浸润转移能力。这项研究被Matthias P.A等国际著名肿瘤专家认为是COX-2抑制剂迈向胃癌化学预防的第一步。
项目实施3年以来,周永宁团队联合甘肃省和武威市有关部门,在前期所获取的相关信息及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武威胃癌高发这一棘手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的防控办法和措施,成效显著。
首先,构建了政府主导下的省、市、县(区)、乡(社区)、村“五级联动”的恶性肿瘤防控组织和保障体系,同时形成和建立了“政府主导、医疗机构实施、民众参与”的三位一体运行机制,不仅提高了项目实施效率和质量,也改变了之前慢性病防治尤其是肿瘤防治缺乏统筹和管理,医疗机构单打独挑的局面,增强了各级部门的责任,调动了民众参与积极性。
其次,开展了多层次、广覆盖、高密度的宣传教育,通过培训负责人、推广普及恶性肿瘤防控知识、举办宣教培训、制作宣传手册及视频等创新手段和渠道,显著提高了民众防控认知度和自查自控意识,使胃癌知晓率由27%提高到81%,为降低胃癌发病率、提高早诊早治率奠定了基础。
第三,搭建了兰大一院、兰大二院、省人民二院、兰州军区总医院4家省级医疗机构与武威市医院、肿瘤医院、凉州医院、民勤县医院4家基层医院“一对一”的技术协作帮扶平台及4个示范基地,并集成先进有效的防控诊疗技术,为当地构建了一支专业、可靠的胃癌防控技术梯队,显著提高了早期胃癌患者诊断率和当地医疗机构肿瘤防治的技术水平,使180余万人口受益。
第四,建立和完善了立体化、可复制、可推广的以恶性肿瘤为主的慢性疾病防控模式与长效机制,包括组织保障、长效宣传机制、技术支撑、考核监督机制等,有效保证了项目成果的延续性,为更深入研究武威胃癌高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第五,应用流行病学病因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时空分析、环境暴露健康风险评价等方法,初步开展了胃癌环境危险因素研究,初步确定武威地下水污染是胃癌高发的重要环境病因,这一发现为探索胃癌一级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下一步周永宁团队将会深入筛选具体污染物。
最后,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和规范化的标本组织库,初步建成了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首个高发区上消化道肿瘤大样本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化指导的肿瘤防控模式,为政府决策及卫生管理模式推广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有益实践。
目前,“武威市恶性肿瘤高发区防控模式示范”项目计划书规定的任务均已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并形成了高发区恶性肿瘤防控的“武威模式”。据悉,该模式得到了省、市政府的高度认可,已推广至武威市精准扶贫医疗卫生健康工程,对解决当地因病致贫、返贫的民生难题意义重大。
周永宁表示,此次项目的实施,将对促进武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福祉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对甘肃省乃至全国肿瘤及慢性病防控策略的指定及实施,也有着重要的示范效应。
一支队伍守护一个地区
关于武威乃至甘肃的这场保“胃”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武威市恶性肿瘤高发区防控模式示范”项目结束后,回到“根据地”—兰大一院消化内科,周永宁和他的团队从没停止过对消化道肿瘤及相关疾病的探索和研究。对他们来说,守护武威乃至甘肃民众的健康,责无旁贷。
据悉,兰大一院消化内科由我国著名消化病专家杨英福教授于194 8年建立,因1950年成功完成中国首例胃镜检查而全国闻名,目前是兰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甘肃省胃肠病重点学科、甘肃省胃肠病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消化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甘肃省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中心,以及首批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院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单位。经过近70年的发展,消化内科如今已是集临床、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综合科室,技术水平过硬、科研力量雄厚,肩负着保卫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民众健康的重任。
近些年,在周永宁的带领下,消化内科科室建设和人才梯队的构建日趋健全完善,在新技术、新业务、新项目的开发与研究领域突飞猛进,不仅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针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有效诊疗方案,在脂肪肝、肝硬化及腹水等疾病诊治研究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较大进展。
同时,科室针对西部地区胃癌、食管癌等高发和重大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预防、诊断和治疗等开展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优势研究方向,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项目研究,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周永宁表示,为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就诊服务,消化内科积极引进、开展众多先进诊疗项目和技术研究,在超声胃镜、共聚焦胃镜等技术领域取得创新和突破,既填补了相关疾病的诊治空白,保障了各项诊疗、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科室诊疗水平,也为患者营造了良好的就诊环境,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诊治不适感。多个诊疗项目位居省内领先水平,部分甚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对于科室未来的发展,作为学科带头人,周永宁十分重视,他希望能在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内镜诊断与治疗、肝硬化综合治疗等诊疗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将科室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临床诊疗、会诊和人才培养中心,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专业、更良好的诊疗服务。
周永宁同时还表示,胃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及相关疾病的防控研究,也将会是他和团队未来关注的焦点。他说:“虽然示范项目结束了,但防控工作才真正开始。消化道肿瘤及相关疾病的防控,是以广大群众为对象的人口健康项目,人民群众对健康知识的认识度是这项工作推广实施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持续推进健康宣教工作,同时还要采取已知危险因素与行为的干预措施,进一步提高人群健康自控意识。”
此外,消化系统疾病大多属于慢性病,尤其肿瘤病因复杂,又具有显著地域特色,所以急需开展针对未知因素尤其是地域因素的深入研究。周永宁计划借助示范项目获得的资源,加强胃癌病因、预防、早期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他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此类项目的支持力度,为肿瘤预防研究提供更有利的支撑。
“我们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比如专业医疗技术队伍的建设,宣教方式的创新,与优秀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随访、筛查、数据分析等工作的跟进,以及胃癌与环境、行为因素的关系,发病机制、预防、诊断与治疗策略的研究等。希望通过这些切实的研究,可以为胃癌一级预防提供可靠的理论数据支撑,不断加强和完善胃癌防控模式,造福于民。”
在周永宁看来,还有很多“阵地”等待着他和团队去攻克,这场保“胃”战的号角才刚刚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