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文史知识

食物治病:《食疗本草》

作者:撰文/王家葵

撰文/王家葵

“药食同源”为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却很少有人去追问,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

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算是对艰难时世的追忆①。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按照《周礼 》设想的政治制度,天官冢宰之下有膳夫,总管王宫的饮食烹饪,在与膳夫平级的医师系列中有“食医”,专门“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食医的职责,无关于食品的色香味,而是根据当时的医学逻辑来搭配饮食,其工作性质类似于后世的营养配膳师。《汉书·艺文志》经方十一家中著录有《神农黄帝食禁》七卷,其书虽然不传,但参考《金匮要略》之“果实菜谷禁忌并治”,推测其内容乃是食物禁忌杂疗之类,可能就是“食医”们的创作。

①神农尝味草木的本意是寻找可食之物,本无关于医药。如丹波元简在《医賸》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此其尝百草为别民之可食者,而非定医药也。”


图1 敦煌出土《食疗本草》残卷


魏晋南北朝食物类著作甚多,大半不传,从书名和少数佚文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于膳夫庖官,以记载原料贮存、加工酿造、烹饪操作为主,乃至如祭祀等重大活动中的仪式化程序也在其中;另一类偏于食医,主要有食禁、食养、食治等三个方面,而仍然以食物禁忌为主。如《隋书·经籍志》著录之《老子禁食经 》《黄帝杂饮食忌》,以及他书所引的《扁鹊食禁》《华佗食论(禁)》等,从书名看显然属于此类。此外,陶弘景《养性延命录·食戒篇》也专门讨论食忌。至于以食养、食治为宗旨的专著,或当以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六之“食治”为始作俑者①——此篇单行本通常称为《千金食治》。 食物治病并非唐代才有,《周礼 》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相关“医学”解释,则见于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即其药也;用充饥虚,即为食也。故但是入口资身之物,例皆若是。”

①见于《隋书·经籍志》医方类之《膳羞养疗》二十卷,从书名来看,或许属于食养、食治类著作,但已经亡佚,遂无从推断。郑金生先生在《食疗本草》译注本前言中,将《千金要方·食治》视为“以食物为主体的食经和以药物为主体的本草开始逐渐融合、相互渗透”的“转机”。我非常赞同。


图2 元·忽思慧《饮膳正要》书影


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金匮要略》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如果嫌此例中用到了药物当归,不够纯粹,还可以看华佗的故事。《后汉书·华佗传》云:“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对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 》中说:“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所以,米谷果菜、虫兽禽鸟,诸多可食之品,也堂而皇之地载入《本草经 》。

《千金食治》共分五篇,序论说:“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慨其如此,聊因笔墨之暇,撰五味损益食治篇,以启童稚,庶勤而行之,有如影响耳。”将本草果实、菜蔬、谷米、鸟兽部类中,有关条文摘录出来,并将食忌的内容增补其中。比如“茗叶”条说:“茗叶,味苦、咸、酸,温,无毒。可久食,令人有力,悦志,微动气。黄帝云:‘不可共韭食,令人身重。’”茗叶即茶叶,据陆羽《茶经》引《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又引《壶居士食忌》云:“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陆羽所见的这些文献都可能为孙思邈所参考,转录入《千金食治》。

孟诜(621-713)是孙思邈的弟子,善于摄生,常以药饵为事,亦享遐龄,卒年九十三。《旧唐书》本传载其格言云:“若能保身养性者,常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两《唐书》皆言孟诜撰有《补养方》《必效方》各三卷,另据《嘉祐本草》引书解题,提到《食疗本草》云:“唐同州刺史孟诜撰,张鼎又补其不足者八十九种,并归为二百二十七条,皆说食药治病之效。凡三卷。”故一般认为,孟诜所著原书名“补养方”,经张鼎增补而改名“食疗本草”者。因为称作“本草”,此书遂从为数众多的方书中脱颖而出,《食疗本草》的书名也大显于世。

所谓“食疗”,其实与“食治”同义,应该是为避高宗李治之讳,改用“疗”字。就内容来看,延续《千金食治》而有发展。仍以“茗叶”条为例,《食疗本草》云:“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蒸、捣经宿,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叶杂之。”其中“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乃是根据《新修本草》增补;而“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应该是针对《千金食治》说茗叶“微动气”的补充说明。

有意思的是,《食疗本草》在很多条目下都提到南北方差异,如“海藻”条说:“南方人多食之,传于北人,北人食之倍生诸病,更不宜矣。”“昆布”条说:“海岛之人爱食,为无好菜,只食此物。服久,病亦不生。遂传说其功于北人。北人食之,病皆生。”究其原因,认为“是水土不宜尔”。“杏”条说:“若南方人北居,杏亦不食;北地人南住,梅乃啖多。”作者解释云:“岂不是地气郁蒸,令人烦愦,好食斯物也。”这些内容,似来源于作者之闻见。

按,孟诜是汝州梁人,今河南临汝,根据现存文献,他至少有两次南方任职的经历:一次时间甚早,《太平广记 》引《御史台记 》说孟诜“解褐长乐尉”,长乐即今福建长乐;一次约在永昌元年(689)前后①,因为识破药金,为武后所厌,由凤阁舍人迁台州司马,稍后回京担任春官侍郎(礼部侍郎)。而据《旧唐书·孙思邈传》云:“上元元年(674),(孙思邈)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食疗本草》关于南北方地域差异的记载,更可能与他在浙江作台州司马的经历有关,由此判断,此书当成于公元 689 年以后。

①《太平寰宇记》卷九八:“唐垂拱四年(688)三月,月桂子降于台州,司马孟诜、冬官侍郎狄仁杰以闻。”《太平广记》卷三九八引《洽闻记》:“永昌年中(689),台州司马孟诜奏,临海水下冯义得石连理树三株,皆白石。”

《食疗本草》原本早佚,大量条文通过《医心方》《证类本草》等文献的引用而保存下来。更为可喜的是,20 世纪初敦煌出土本书的五代写本,朱书药名,墨书正文,虽仅存完整条目二十馀,原书面目由此窥见,弥足珍贵。晚近多有辑复校注本流传。

除《食疗本草》外,重要的食疗著作还有唐昝殷《食医心镜 》、五代陈士良《食性本草》、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食治论》、元忽思慧《饮膳正要》、贾铭《饮食须知》,以及明代几部分别题名为卢和、姚可成、孟笨的《食物本草》,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等,皆各有特点,但内容上总不超出食养、食禁、食治三个方面。

先说“食养”,这与现代营养学有一定联系,也是古代食疗表现特出的地方。如利用海藻、昆布,以及动物的甲状腺(羊靥、鹿靥)之类含碘丰富物质,治疗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瘿瘤);以富含维生素 A 的动物肝脏改善夜盲症(雀盲)病人的视力。此人所共知者,毋庸赘言。

尤可注意者,《食疗本草》“黍米”条云:“不得与小儿食之,令不能行。若与小猫、犬食之,其脚便踻曲,行不正。缓人筋骨,绝血脉。”从症状描述来看,与维生素 B1缺乏引致脚气病出现的病理步态非常类似,其中甚至提到,可以利用“动物实验”来作验证。根据营养成分表,黍米含有 B 族维生素,按道理不应该引起脚气病,或许也与稻米的情况一样,精加工导致维生素丢失,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①。

“食忌”大约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疾病禁忌,比如痛风病人避免食用嘌呤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豆制品、海产品;糖尿病患者应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高血压病人应该注意低钠饮食。一种是药食禁忌,比如饮茶降低铁剂的吸收,使用头孢菌素期间饮酒可能出现双硫仑反应等。古代食疗文献中,这两类食忌也有很多,尽管某些禁忌在现代医学看来未必正确,但其出发点古今基本一致。还有一种是食物之间的禁忌,这一类直到今天,仍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广为流传。随手点开微信,“警惕10 种最致命的相克食物”,“12 种饮食禁忌,小心吃错丧命”,不同版本的禁忌清单,内容错综复杂,看得人头皮发麻。仔细追究起来,这些流言的始作俑者便是《食疗本草》之类的文献。而现代营养学家可以负责任地说,两个或多个食物,绝不会因为联用的缘故,在短时间内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更遑论引起死亡①。

①或许是《食疗本草》这段文献解读有些困难,营养学著作更喜欢引用陈藏器《本草拾遗》的记载作为维生素B1缺乏引致脚气病的例证:“黍米及糯,饲小猫、犬,令脚屈不能行,缓人筋故也。”但依时间先后而论,《本草拾遗》这段话显然出自《食疗本草》。

各类禁忌中流传最广的是蜂蜜与葱的传说。《金匮要略》云:“生葱不可共蜜食之,杀人。”又说:“食蜜糖后四日内食生葱韭,令人心痛。”这是所见最早的蜜葱食忌文献。《医心方》引《养生要集 》云:“葱薤不可合食白蜜,伤人五脏。”又云:“食生葱啖蜜,变作腹痢,气壅如死。”《千金食治》引黄帝云:“食生葱即啖蜜,变作下利。食烧葱并啖蜜,壅气而死。”《食疗本草》云:“葱,切不可与蜜相和,食之促人气,杀人。”事实又如何呢,动物实验是用小白鼠做的,先蜜后葱、先葱后蜜、葱蜜同食,多蜜少葱、多葱少蜜、葱蜜等量,葱叶、葱白,大葱、小葱,总之一切可能性都考虑到了,也没有见到有确切的毒性反应发生。虑及人与动物的差异性,更有勇敢者“以身试葱蜜”,同样安然无恙。养蜂专家提出一种具可能性的解释,或许真有人因同吃蜂蜜和生葱死掉,旁观者先入为主地觉得蜂蜜、生葱都不会有问题,于是直接将死亡原因认定为二者合用。可事实上,以有毒植物如乌头、雷公藤、狼毒、羊踯躅、胡蔓藤为蜜源获得的蜂蜜,仍含有原植物中的毒性物质,摄入过多,照样可引起死亡,这与吃葱与否全无干系。可一旦被“经典”记载下来,既有文献的层叠累加,再加上民间的口耳相传,遂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食物疗饥,药物治病,乃是常识;若是颠倒过来,以药丸充饥,用食物治病,则成为笑谈。一项比喻可以说明“食养”与“食治”的不同。基于不太确切的研究报告,说芹菜所含的芹菜素或许有助于控制血压,于是让高血压病人常吃芹菜,这样的建议算不得离谱;可因此让病人停止正规的高血压药物治疗,专门靠芹菜来降低血压,就荒谬而有害了。

何以如此呢?药与食同源而异途,食物是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相对于药物而言,食物对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的干预极小,正因为此,长期乃至终身食用,一般不会给机体造成严重伤害;也正因为此,食物不足以改变因疾病而异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故不可能取代药物。

①这一结论笔者专门咨询过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营养流行病室主任高翔(得之)教授,他从事营养学、流行病学和神经学疾病研究。


图3 卢和《食物本草》书影


即使站在传统医学的立场,过度强调食物疗疾,也很难做到逻辑自洽。孙思邈可能注意到这一点,故在《千金食治》的序论中明确承认药与食为两途,即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太平圣惠方》作‘救疾之道’,于意为长),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并指出,只是缘于药性猛烈,担心“发用乖宜,损伤处众”,所以建议医生治病,先“以食治之”,若“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并没有以食疗代药疗的意思。《太平圣惠方·食治论》即秉承此旨,把食疗作为药疗的辅助。如在“食治三消(消渴、消中、消肾)诸方”的引论中说:“今以饮食调治,以助药力也。”当然,按照今天的医学观点,能被食物治愈的疾病,多数也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疾病。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