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黎
艺术衍生品的设计及展示在西方已经有了几十年的经验,它是艺术和商业的结合典范。1998年10月,中国艺术家蔡国强与日本著名设计师三宅一生在法国卡地亚艺术中心合作了一场名为“爆炸时装”的展示,63件时装在大厅里摆成一条龙形。蔡国强用他精心设计的火药爆破法把衣服变为斑斑龙纹,而后又由三宅一生运用最先进的印刷技术印制到成批的时装上,成为当季最惹人注目的时尚。此外,“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运用了当下最先进的感映艺术还原了梵高三千多幅画作,中国美术学院望镜创意有限公司联合杭州西湖国际博览有限公司、C&C文创公司从境外引进,于2015年10月5日在杭州举办,本人有幸于开幕当天体验了这场“感映大展”,展览中全方位调动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系统,跟随展览走进了梵高的内心世界。同时展览的梵高艺术衍生品更是琳琅满目,设计精良。
艺术衍生品的概念
艺术衍生品是艺术作品衍生而来的艺术与商品的结合体,具有一定的艺术附加值。就目前市场上的艺术衍生品而言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供收藏和欣赏的物品,一种是装饰品、家居等生活用品。前者由艺术家本人签名并且限量发行。后者作为生活用品的艺术衍生品则是将艺术家的作品中的元素融合到实用物件中。只有艺术家或拥有机构的艺术授权才可以生产、销售、运用艺术衍生品。所以,它是“艺术授权”的产品类型,具有品类繁多、形态丰富、贴近生活的特点。
艺术衍生品的价值观
做艺术衍生品第一步就是要寻求艺术本身的基本价值观。究竟是实用艺术、工艺美术、人文艺术、绘画艺术还是其他一系列艺术?做什么艺术的衍生品?如果是国画,那就要围绕国画的主题、笔墨的特性、作者的用意进行衍生品的设计;如果是博物馆艺术,那就要围绕博物馆的一个艺术衍生体系进行设计,博物馆的类型、博物馆的定位、博物馆的主题……我们主张艺术衍生品的发展是能够彰显中华民族积极向上、满满正能量的艺术价值观。摈弃那种暴戾的、颓废的、低级趣味的所谓“审丑”艺术衍生品。
进行艺术衍生品设计的第二步是要搞清楚具体艺术的具体价值。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艺术衍生品就是要把这一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符合中国实际、引领精神世界的艺术思想带入千家万户。
艺术衍生品的设计
人们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后购买艺术衍生品作为留念或赠送朋友的礼物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看展逛馆不可分割的一个环节。2013年台北故宫推出风靡一时的“朕知道了”的纸胶带热卖到脱销,今年又推出“朕又来了”系列傲娇霸气的文创产品,包括圣旨文件夹、密奏文件夹、夜光运动手环、明信片、贴纸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销售业绩。这说明现代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力量是强大的,如何才能创新并设计出这样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创意产品呢?
第一,首先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既要兼顾经济效益又要把握经营理念,深入研究挖掘提炼出文创产品自身的文化元素。还要把艺术家自身的观点理念植入当中,才能设计出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
第二,以艺术品为母体繁衍出多元化的设计品,需满足人们生活功能,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多样化的产品形式让原本高高在上的艺术作品走进寻常家庭,让艺术家的审美深入大众心中。发挥艺术衍生品本身艺术审美及美育教育的特性,更好地传播文化、教育公众,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一定的经营收入。
第三,艺术衍生品的设计开发要深入了解市场,明确产品定位,精准把握时尚,确保产品时效、外观、功能等方面与主题紧密联系,与品牌定位相吻合。艺术衍生品在设计前必须清晰定位,达到艺术与科技、创意、时尚、生活的融合。同时,它还必须依托学术机制来保证艺术衍生品的发展方向及文化传播功能。
第四,艺术衍生品并非生硬的将艺术与商业叠加结合,而是将艺术品所蕴含的特殊艺术魅力及向上向善的精神通过商业营销手段及推广运作等方法加以传播。人们喜欢具有象征意义,有满满正能量,能够代表艺术品的相关产品。因此,在创作设计中,是否能够传递文化和精神正能量是第一价值取向。
艺术衍生品的实践
本人有幸与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浙江雅莹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设计意大利世博展会的展品,此次世博主题为“给养地球,生命的能量”,我选择“文化、传统”为切入点构思设计理念,运用著名水彩画家周刚的“中华戏文”水彩作品设计了一系列艺术衍生品。
《中华戏文》是周刚教授水彩艺术创作的一个新角度,作品洋溢着艺术家对中华文化的眷恋及自身的深厚人文情怀,也寄托了作者对宗教人文情感与艺术的诸多追问与反思。作者采用夸张趣味的造型,充满民族特点的浓郁色彩和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情趣,抽象概括的表现和描绘了中国戏剧的经典片段。
EP雅莹相信美丽的女人,品牌理念是“平衡·爱·幸福”。设计师将本届世博的主题、中华戏文的精神与雅莹的品牌理念三者融合,又将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时尚充分结合,在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探索下,使艺术与时尚结合,表达了“柔韧与旷达的精神;张扬与深邃的情感;祥和与庄严的面容”。最终呈现《中华戏文》艺术衍生品。
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如何活化课题的紧迫性。“中国传统文化活化当下”不在于一时的炒作,不在于名人效应,甚至也不在于坚强的经济后盾,而在于为社会和历史在一定时期的认可和接受。社会和历史认可和接受的广度、深度、可持续和可再生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活化当下”是否优秀及优秀的程度,关键不在于“活在当下”的必须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科学认知历史的前提下优秀地“活在当下”。
中华戏文系列中采用中国古代龙袍及深衣的设计系列得到了大众的喜爱,该系列作品将周刚教授的“王者”水彩作品中的人物以古代如意图案的形式出现在当今时尚的手包、围巾等产品当中,使中国的传统活化于人们日用的物品之中。将综合了众多传媒形式的,且把具有典型中国文化传统符号的戏曲,用绘画的形式,设计的形式进行再创造,将中国戏曲用易读易懂的方式,展现给大家。现场著名青年京剧演员的唱腔与现代摇滚音乐的结合,中国竹文化与时尚模特的结合。本次活动是艺术与时尚的创意结合,周刚是水彩画家,张黎是服装设计师,二者的结合不仅是跨界,更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并借EP雅莹以艺术产品开发的形式向米兰世博会这个国际舞台推广。
一方面作为文化推广让大众了解戏曲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疏远或许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接受和喜欢。有报道称,在研究东方文化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近两三百年来,东方人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了,一味向西方学习,从而导致对自己文化的疏远。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针对中华戏文服饰这样的国宝级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创作,发出现实的追问。民艺是生活的艺术、是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就是民众生活本身。中国民艺难以被简单地概括为某种艺术观,工艺理念或哲学意义并转而落实在当代生活空间里加以物化,作为一种丰富的存在仍然在经历着社会复兴发展过程中种种作用力的攻击和改变,期间不会边缘化的困境,存亡绝续的危机以及功利化开发导致的异化,而要改变这样的困局还需厘清其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对比发展现状、找到动因所在,探索中国民艺的复兴之路。因此,这场活动更是重塑文化自信方面的一次尝试。
艺术衍生品的未来
第一,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将艺术与商业结合。艺术坚持的是学术方向,艺术衍生品主要遵循商业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用艺术的附加值为商业服务,从而整合提升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独特商业模式。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艺术,而忘却了他的美观和实用的要求,不考虑艺术衍生品现实的意义,艺术衍生品会难以打开局面。作为艺术品的“增值”部分,衍生产品成功的关键在于设计师的“艺术加工”,是以现代审美对艺术元素进行提炼、再创造。概括说就是把艺术之美转化成现代时尚。
第二,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艺术衍生品最核心的东西。知识产权保护是目前国内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艺术衍生品通常是经艺术授权而享有著作权的许可使用,比如艺术品的复制、展示、再创作等,法律保障是其重要构成要素。而目前我国无论从法律、管理、监管各个方面都很薄弱。如果产品被粗制滥造地模仿、山寨,伤害的无疑是艺术家及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与创造热情,这是目前艺术衍生品发展中最大的障碍,也是影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三,艺术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今所谓的名车、名表、名包以及房地产占据了主流,可代表着品味与精神内涵的艺术品,却始终未被各个层面的消费者纳入视线中来。其原因主要是动辄数万、甚至百万的艺术品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而艺术衍生品作为中间过渡品承担这一任务。艺术衍生品产业的发展必将促进“艺术消费”的概念深入人心,培育出真正的“艺术品消费者”。
艺术品及艺术衍生品更像是艺术现象学精神的表征化。艺术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自身内在的生命力;艺术从来靠其自身的生命力而独立自主地显现于世界。一旦艺术的生命力自身受到外在的力量的干预,它的艺术价值就遭到破坏,它就不再成为艺术。因此,研究艺术,不应该在艺术之外,以外在的“主体”的身份,把艺术当成研究“对象”,并由此给艺术“下定义”。现象学主张让艺术的生命本身来自我显现,由艺术本身,在其“在世呈现”的自我创造的本真过程中,“自显自说”,即让艺术自己来表现它自身的生命,由它自己来说话。
没有花我们怎么办?让买得起的艺术品——艺术衍生品走进千家万户。让艺术之花开在米兰、开在世界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