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香港歌手,尤其是那些经典歌手,可能都曾面临过这样的问题:去到内地和台湾时,我是要唱粤语歌还是唱国语歌?往往他们最终做出的选择,都是后者,或者说,这并不一定是他们自己做出的选择,而是市场为他们做的选择,而他们那些脍炙人口的粤语佳作,大多都选择留在香港才唱。而他们的粤语作品,也很少会主动在香港以外的地区进行宣传推广。
所以,这个7月,当陈奕迅奔走于成都、北京、台北等地专门为自己最新的纯粤语专辑大肆宣传推广时,还是让很多人大为意外。联想到近几年来香港歌坛及粤语歌市场大幅下滑,身为香港第三代歌神的陈奕迅此举,是否是在为粤语歌的复兴身先士卒,振臂一呼呢?
音乐周刊:是不是香港歌手有一度是比较害怕到内地来宣传粤语专辑的?
陈奕迅:我想不是害怕,就是市场的问题,比如说台湾也是,广州专辑在台湾销售一直不太好。但我觉得音乐是不分的,我幸运的是在唱普通话歌、国语歌被大家有所认知了,之后就慢慢可以先推广一下我的粤语歌。
音乐周刊:香港的唱片公司和音乐人可能对内地有一些误解,认为内地人不喜欢粤语歌曲,或者是听不懂粤语歌曲,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很多人非常喜欢听粤语歌曲,譬如我的家乡武汉,有很长一段时间,年轻人们是以会唱粤语歌为荣的。
陈奕迅:我一直觉得不是喜不喜欢的问题。因为唱片公司他们是看数字的,以前粤语唱片实体的数字表现给他们觉得(粤语歌)不是那么的受欢迎。我觉得各方面的东西都在发展,每一次做完一个案子,其实也会检讨,然后再看有没有这个可能,那这次终于给我等到了。那,我为什么去了广州、马来西亚,然后成都,现在北京,明天又去台北继续做一些宣传,每个地方可能一两天而已,我觉得对我来说最重要是我可以亲自去跟各地的歌迷朋友有一个互动,好像比较踏实一点,感觉很真实的。
音乐周刊:你自己在选择要唱粤语歌和国语歌的时候,会不会心里也分别有一些不同的感受?
陈奕迅:其实这些年我一直都在做巡回演出,以前都是听主办方的,他们觉得这个地区可能就要多唱一些粤语,有一些地区要多唱一些国语。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是有点纠结的,但我主要听的都是主办方的意见,其实也没有听到所有人的意见。我那个时候可能年轻一点,总会比较叛逆一点,就觉得真的吗?我觉得演唱会可以一半一半吗?他们说不行,最好是三分之二国语,粤语歌三分之一。然后我在这几年,比方说在台湾,台湾对唱粤语或者唱国语反应是特别强烈的,所以我有试过几乎全广东话,有一次全国语,也有比重不一样,三分之一粤语,三分之二普通话,也试过,都还是会有意见的。所以到现在这个巡回,已经没有再管了,好像是一半一半,反正哪一个地区,我都是唱那个曲目,都是那些顺序。后来我就发现,原来最重要的不是语言的问题,做一个巡回演唱,虽然制作占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另外就是整个音乐,从第一首歌到尾的整个流畅度其实很重要,这个非常重要。因为其实都是用音乐来说故事的。也许我比较幸运的是因为已经巡回了那么多年,大家都比较熟悉我的歌。
唱粤语更“诗意”,唱国语是“民意”?
音乐周刊:作为香港人,你在唱粤语歌时会不会表达更自如一些?
陈奕迅:有一天我去台湾,歌迷问我一个什么问题,我说“差不多”,他就觉得你怎么变内地人了?经常是我到了哪个地方,就会受到当地语言的一些影响,比方说我用台湾的文法来讲话或者是用北京的有些用语。我是在香港出生,香港长大,后来到英国上学,其实不同的阶段都有受到各种的影响。我也有学过法文和西班牙文,唱声乐的时候也有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其实有些时候会很乱,但我想到那个地方,比如说我现在讲的,可能就没有那么重北方口音,因为我刚去成都。再过久一点,可能就又不一样,我是变形虫吧。
音乐周刊:算是有语言天赋吗?
陈奕迅:我是适应力挺强的。其实,我觉得很多艺术上的东西,除了训练,天赋是很重要的。所有关于艺术表演的东西,当然你还是要努力,还是要训练。当然我自己要对那一方面是特别有兴趣的,模仿,那个共鸣会在那里,发音,讲话的态度。所以我说广东话是比较没有别人的影子。但是说普通话、英文,其实都是我从见过一些人的态度来模仿,来吸收的。
音乐周刊:你刚才讲到“艺术”两个字,其实有相当一部分资深歌迷会觉得,你的国语歌大多比较大众化,比较有“民意”,而粤语歌通常就会显得艺术化一些,比较有“诗意”,你自己会有这种感觉吗?
陈奕迅:应该这么说,我的粤语专辑数量是比国语专辑多的,所以广东专辑的尝试性比较多,尝试的区域比较广。你说艺术性,可能我的国语歌都是比较流行的,《K歌之王》《你的背包》《十年》《爱情转移》《好久不见》,我说的都是类型差不多的。那广东歌,因为全球的人都喜欢《浮夸》,就觉得这种曲风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个曲风,很多人没有唱过这种,可能只有王菲唱过吧,所以粤语歌方面我还是有更多空间可以去尝试。不过因为这个点,我下一张专辑肯定是一张国语专辑,我会尝试更广的曲风。
音乐周刊:是不是也是因为粤语的歌词,广东话的文法更加偏向古文一点,用词断句相对于普通话歌曲中的现代汉语就显得更为别致讲究一些,天生带有更多韵味的东西,而普通话的歌曲就相对更直白一些?
陈奕迅:我这20年以来大部分歌曲的创作都是先有曲,再写词上去。所以我们做歌的风格,它表达情绪的方式,都是以旋律来牵着我的鼻子走的。我觉得写歌的人其实可以更大胆一点。比如说外国人的歌,你看比较流行的那些金曲,其实它们(歌词)都很简单,另外编曲也非常重要的。如果旋律都是那种比较偏向民谣或者小调的那种,自然也会让人感觉更艺术化一些。
趁着还能唱,要多唱一些
音乐周刊:因为这次的粤语专辑是要在整个国语区发行推广,那我们这些平时都讲普通话的听众也在想,你们在写词的时候能不能都写一些我们能看懂的,就比如我看这张专辑,第一首歌名《老细我撇先》,我就不明白什么意思。陈奕迅:我那个时候真的没有想。其实说实在的我一直做音乐,没有太顾虑市场的需求。当然新人的时候,唱片公司会比较多意见的,那现在就没有意见,其实他们好像有一个阶段,突然觉得“他长大了,由他自己去做吧”。没有想那么多,因为太多顾虑的话,创作就不纯洁了。反正是一个粤语的专辑,其实我听说的,我也相信唐代的时候是说粤语的,所以这也算是一种历史的时光隧道。其实这次专辑的作词人袁两半写文字的方式,一点都不难懂。有一个时段,其实黄伟文跟林夕,他们两位在香港是很有影响力的,他们写的字已经越来越深了,其实用的字,比如说 “唾弃”,粤语听起来也不太好听,我第一次接触这个字是在2009年的《H3M》中的《七百年后》,林若宁在歌词中用了“唾弃”,好像一个有点不雅的动作。 好像写词的人都想用一些古字,像“隽永”,但这个“隽”字直到黄伟文写给我《陀飞轮》的时候,才告诉我说正音其实该怎么念。中文是博大精深的, 我觉世界上太多人要分什么什么,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平台去发表意见,越来越多,有自己的ID,我的鞋全球只有一双,就是我的,我的。我觉得这个游戏,ME-GAME,我觉得有点过了。为什么我刚刚许愿都希望大家不要那么自我,自我会变成自私,变得越来越不顾其他人的感受了,因为太容易了。所以物极必反,太过的时候就变成大家越来越疏离了,其实有关系。
音乐周刊:可能做为一个歌手,你最早的出发点只是在想要自己来推广自己的专辑,但是现在你再来发一个全新的纯粤语专辑在所有的华语地区推广,再考虑到你在歌坛的位置,这样看来你把自己弄的就有点像一个旗帜性的人物。最早你怎么想的呢?以我们对你的了解,觉得你不是一个愿意把什么都揽在自己身上的这么一个人,你还是挺随遇而安的。
陈奕迅:金曲奖的时候,我完全懂江蕙姐,她说她没有那么伟大,她只是在唱歌,她只是在享受。其实我更像她那个态度。其实我一直都是这样子。现在香港是一个特区,中国的一部分,但我觉得有一个国家,如果万一有一天,好像新加坡一样,他们官方的电台、媒体都不会再播广东歌了怎么办?我相信广东话、上海话、四川话、湖南话,哪个地区都会继续有他们的方言,这是肯定会有的,但是如果万一有一天粤语歌不是一个官方能够播的东西,比如说电台、媒体不能再播,不能再讨论的时候,这个系统不是我来控制的。所以就趁着还有空间去发展它,我就尽量去做,其实就这么简单。其实没有错对,也不是我要捍卫粤语歌,不是,没有那么强的任务,只是我觉得就好像现在香港有很多老的古迹,老的店,它快没了,那趁它还在的时候就多吃一点喽。听起来是有点无奈,有点可悲,其实我是很乐观的,我觉得我一直有机会这样唱,可能因为我是香港人,很自然的,我从来没有说因为要看重内地跟台湾的市场要多出国语的。我觉得我自己要适应这个大环境,比如说太多东西要出来。但是粤语跟国语的比重,好像粤语还是比较多。我只知道是因为粤语的市场比较小,所以你要生产的量要多一点才能回本,一直从华星、英皇到现都是这样的,就是因为国语市场比较大,它的宣传档期会比较长一点,它的覆盖性比较大。那粤语歌可能就是香港、马来西亚的人会听,马来西亚也不是整个国家的人都会听。所以趁着还有这些地方能播能听,我就尽量多去做一些我能做的事情。
《万里长城永不倒》
作曲:黎小田 作词:卢国沾
演唱:徐小明
这应该算是第一首在内地被唱到街知巷闻的粤语歌曲了,1983年,这首歌作为香港电视剧《霍元甲》(香港叫《大侠霍元甲》)的主题歌开始进入内地,事实上很多内地听众也正是通过这首歌开始认识的粤语歌曲。这首歌正式的首唱者应该是香港老牌歌星叶振棠,但在内地播出时演唱者换成了该剧导演徐小明。
《沉默是金》
作曲:张国荣 作词:许冠杰
演唱:张国荣 许冠杰
一代歌神许冠杰与一代天王张国荣的绝世之作,平易的歌词亦道出永恒的处世真谛,成为警世金句,后来,歌词中爱打造各种金句也成为香港填词人的一大特点。同时,这首歌出自许冠杰被内地引进的第一张专辑《沉默是金》当中,这首歌亦是一首不通过电视剧就被大众广泛认可并学会的粤语歌曲了。
《一生何求》
作曲:王文清 作词:潘源良
演唱:陈百强
香港已故巨星陈百强的经典代表之作。这首歌改编自台湾歌手王杰的《惦记这一些》,但后世人们时常惦记的,反倒更多的是陈百强以及他这首《一生何求》,也许除了歌曲本身,人们更需要的是那种“一生何求,无须执念”的释怀心境吧。
《依然》
作曲:Amato、Cantarelli 作词:林振强
演唱:林忆莲
林忆莲早期代表作品之一,改编自Mariah Carey的《I Still Believe》,这首歌也开始奠定了林忆莲在香港歌坛继梅艳芳之后,又一位勇挑大梁的实力天后的地位。
《一起走过的日子》
作曲:胡伟立 作词:小美
演唱:刘德华
这也是一首当时男生们最爱唱的歌曲,这首歌出自于刘德华主演的电影《至尊无上之永霸天下》,那正是一个江湖片大行其道的日子,“一起走过的日子”,代表着一段热血相伴的经历,是每一个有着江湖梦的年轻人最向往的一种情感体验,亦是刘德华最具代表性的粤语经典歌曲之一。
《下一站天后》
作曲:伍乐城 作词:黄伟文
演唱:Twins
由钟欣桐和蔡卓妍组成的Twins的组合,严格意义上讲,不过是香港商业环境下催生出来的一件本土娱乐产品罢了,演戏唱歌都不过是种包装,毫无资本可言,但难得她们还有这么一首唱出民生意义的励志金曲,也算没白担歌唱组合这个名声了。
《万水千山总是情》
作曲:顾嘉辉 作词:邓伟雄
演唱:汪明荃
继《霍元甲》之后,大批香港电视剧开始陆续在内地播出,几乎每一部都会受到观众热捧,而其中的主题歌和插曲亦会成为当年的流行歌曲大热门。这首歌来自同名香港电视剧,主演和演唱者均为香港演艺圈最有威望的阿姐汪明荃。
《千千阙歌》
作曲:近藤真彦 作词:林振强
演唱:陈慧娴
这首歌根据日本歌星近藤真彦的代表作《夕阳之歌》重新填词。梅艳芳以同曲演唱的《夕阳之歌》也在同一时期推出,亦是经典,之后还有台湾歌手李翊君演唱的国语版《风中的承诺》,但论普及程度,都不及《千千阕歌》,1989年,陈慧娴唱着这首歌暂别歌坛赴美留学,这首歌也成为当时朋友间道别时首选歌曲。
《偏偏喜欢你》
作曲:陈百强 作词:郑国江
演唱:陈百强
陈百强的另一首经典之作。一句“偏偏喜欢你”,第一时间扣住了几乎每一个身陷情爱中之人的心声。
《分手总要在雨天》
作曲:片山圭司 作词:陈少琪
演唱:张学友
歌神张学友的代表作之一,亦是香港歌坛分手歌中最凄美的一首。
《风继续吹》
作曲:Ryudo Uzaki、Youko Agi 作词:郑国江
演唱:张国荣
这亦是一部江湖片中的插曲,却不同于其他江湖歌曲的热血沸腾,反而是极尽浪漫旖旎之能事,经张国荣的低沉声线一唱,更为深情缱绻,歌词亦极美。事实上作为张国荣的成名曲,《风继续吹》早在1983年就出现在张国荣的同名专辑中,这首歌翻唱自山口百惠的代表作《Last Song for You》,但这首歌真正大火却要等到1991年由吴宇森执导、周润发钟楚红张国荣共同主演的江湖片《纵横四海》热映之后。现在亦是人们在怀念起张国荣时最容易唱起的歌曲之一。
《富士山下》
作曲:泽日生 作词:林夕
演唱:陈奕迅
在林夕填词的作品中,《富士山下》可以排到我个人喜爱名单的前三名。在香港粤语歌坛已几近凋弊再无金曲可传的2006年,《富士山下》异军突起,犹如给香港歌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人们开始激动于终于又有一首可以仰望可以传诵的粤语好歌了。但从这首歌以及另外一首林夕填词的作品《不如不见》中也可窥见粤语歌爱好者为什么重粤语轻国语的原因了,你只需要再读一遍林夕为这两首歌填的国语版《爱情转移》和《好久不见》,就能体会到这两者之间从风格到口味的巨大落差了。
《上海滩》
作曲:顾嘉辉 作词:黄霑
演唱:叶丽仪
伴随着叶丽仪这一亮嗓,周润发扮演的许文强,赵雅芝扮演的冯程程开始走进内地寻常百姓家,成为一代偶像,至今仍有人效仿。这首歌亦是内地歌迷学习粤语发音唱歌的入门之作之一。
《人生何处不相逢》
作曲:罗大佑 作词:简宁
演唱:陈慧娴
陈慧娴最早在内地传开的歌曲并非《千千阙歌》,而是收录在1989年于内地发行的《宝丽金最新超白金精选》》中的《人生何处不相逢》,亦是一首道别歌曲。这首歌原唱是周华健的《最真的梦》,但国语版几乎被粤语版完全淹没了。
《顺流逆流》
作曲:蔡国权 作词:蔡国权
演唱:徐小凤
看起来很商业化很流俗的香港,在早期的流行音乐史上,其实很擅长推出这种十分励志的歌曲,徐小凤的这首《顺流逆流》更堪称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激励香港人共同奋进的香港精神。
《相思风雨中》
作曲:徐日勤 作词:简宁
演唱:张学友 汤宝如华语歌坛经典男女对唱曲目之一。
《容易受伤的女人》
作曲:中岛美雪 作词:潘源良
演唱:王靖雯
1987年,北京女孩王菲随父亲迁入香港,以“王靖雯”的艺名于1989年出道,但发展一直未尽如人意,1991年初她转往美国求学,第二年携一张《Coming Home》专辑杀回香港乐坛,正是其中凭着当中这一首翻唱自日本歌星中岛美雪的当红金曲《口红》的《容易受伤的女人》,才终尝走红滋味,一举踏上华语天后之路。
《浮夸》
作曲:江志仁 作词:黄伟文
演唱:陈奕迅
陈奕迅另一首普及度很记的粤语代表作品,因其贴近当下世人心态及富有戏剧张力的演唱风格而备受年轻人喜爱,亦是很多唱功级歌手在比赛中常选曲目之一。
《铁血丹心》
作曲:顾嘉辉 作词:邓伟雄
演唱:罗文 甄妮
这首由香港一代巨星罗文和甄妮共同演唱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主题曲,至今仍是各大KTV点唱榜排名前列的歌曲,无论是这部剧,这首歌,抑或是该剧中的主演翁美玲黄日华苗侨伟,都已是华人世界永不磨灭的经典了。
《真的爱你》
作曲:黄家驹 作词:梁美薇
演唱:BEYOND
香港本土摇滚乐队BEYOND乐队的代表曲目,是已故主唱黄家驹在母亲节时献给母亲的一份礼物,至今仍是广大歌迷向母亲献歌的首选曲目之一。
《石头记》
作曲:刘以达 作词:陈少琪 迈克 进念二十面体
演唱:达明一派
达明一派早期代表作之一,亦被歌迷奉为文艺经典之作的神来之笔,从这首歌的旋律,曲风、编曲到歌词,尤其是歌词,无不能让人看出香港音乐人的讲究与精致之处。
《红日》
作曲:立川峻之 作词:李克勤
演唱:李克勤
李克勤被公认为香港“零瑕疵”演唱歌手,代表作品无数,但却以这首曲风欢快充满激情,同时又十分考验人舌头灵活程度的《红日》流传度最广,也是内地最早的集体K歌嗨曲之一。
《似是故人来》
作曲:罗大佑 作词:林夕
演唱:梅艳芳
百变天后梅艳芳一生留下粤语经典作品无数,但由于早先比较少来内地宣传,所以大部分作品更多还是流传在广东话地区。但这一首《似是故人来》却以其隽永的词意,充满古风的韵律而深入人心,成为在内地听众心目中梅艳芳最具代表性的粤语作品之一。而笔者也正是通过这首歌,首次开始注意到填词人林夕的大名。
《喜帖街》
作曲:Eric Kwok 作词:黄伟文
演唱:谢安琪
近十年来能在内地广泛流传或是享有较高口碑的粤语歌曲屈指可数,《喜帖街》便是这屈指中可数的之一,这首歌从香港一条老街的历史变迁唱出时代潮流转换留给香港人的反思,深入人心,谢安琪也正是凭着这首歌一举成为香港的“草根天后”。
《爱在深秋》
作曲:李镐俊 作词:林敏骢
演唱:谭咏麟
如果说第一首不靠香港电视剧便能被内地歌迷们普遍接受的粤语流行金曲,那必须是谭咏麟的这首《爱在深秋》了,他几乎也是内地歌迷关于当时的香港歌坛最早的传说人物之一,而《爱在深秋》就是那时谭咏麟的标志,这张《爱在深秋》精选集也是谭咏麟最早进入内地的引进版盒带。
《海阔天空》
作曲:黄家驹 作词:黄家驹
演唱:BEYOND
BEYOND乐队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至今仍有很多歌手会在比赛中唱起。
《朋友》
作曲:芹泽广明 作词:向雪怀
演唱:谭咏麟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真正能够获得最广泛流传的歌曲,情歌反倒不是最多的,更多的是那种能体现普世价值,人世真情,激励向上的温暖歌曲,以《朋友》为名的歌曲不在少数,谭咏麟的这首算是最早流行开来的一首了。
《真的汉子》
作曲:林子祥 作词:郑国江
演唱:林子祥
又一首充满男性荷尔蒙、可以让无数热血汉子相拥相立唱到激情飞扬的歌曲。同样的歌曲林子祥还有一首《男儿当自强》,但当成龙唱了这首歌的国语版后,内地听众自然就更多的选择了他们更容易唱的版本了。
《暗涌》
作曲:Michael Nyman 作词:林夕
演唱:王菲
如果评当下流行歌坛最美词作,《暗涌》入围前十应该毫无压力,这首歌不仅是王菲的巅峰之作之一,同时亦可称林夕词作中的巅峰之一,而黄耀明后来也曾翻唱了另外一个版本,同样成为了自己的经典曲目之一。
《两心花》
作曲:恭硕良 作词:潘源良
演唱:林忆莲
《两心花》是香港填词人潘源良执导的电影《出轨的女人》的主题歌,电影的口碑一般,但是由林忆莲演唱的这首主题歌却获得了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也是林忆莲近几年来难得的一首粤语歌作品,潘源良唯美意境的歌词配上林忆莲气定神闲的演唱,是香港歌坛近年来的一首难得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