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张德荣
在智能化时代,越来越多人热衷于使用智能手环来量化自己的运动成果。而卡路里消耗作为与体重密切相关的指标,其统计的准确性一直备受消费者关注。
为此,《消费者报道》立足于“卡路里消耗”这 一 指 标, 对Jawbone UP24、Fitbit Charge HR、Garmin Vivofit2、华为B2、咕咚手环2(微信版)、小米手环这6款手环进行了准确度测试。
测试数据显示,咕咚手环误差较小,而表现欠佳的Fitbit,每次测试的误差基本都在50%以上。3个进口品牌的误差整体高于3个国产品牌。
Fitbit手环卡路里消耗值平均误差最高
“目前,医疗机构测试人体卡路里消耗的手段一般是测定其氧气代谢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卞华伟接受本刊采访时说道。
此次测试中,本刊选择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人体健康预警测评中心与营养干预中心的实验用运动能耗仪(Livepod iMate)的数据作为运动能耗测试的参照,该仪器能耗记录精度达到97.5%(科研级)。测试中,3名志愿者需佩戴该仪器及6款手环分别完成“跑步”、“步行”两个项目。
测试结果显示,只有咕咚的平均误差稳定在15%以内,尽管误差略大,但已经是6款手环中平均误差值最低和最稳定的。与之相反的是Fitbit,在“跑步”项的平均误差高达60%,在“步行”项则更高,达到83%,表现较差。同时,Jawbone在“跑步”项的表现也不容乐观,平均误差达到65%(如图2)。
为何误差会如此之大?
一家家用健康电子产品企业的产品法规负责人指出:“像距离和卡路里消耗这些数据,都是软件算法在步数的基础上,通过佩戴者输入诸如步幅、年龄、身高等个人资料推算出来的。”
Fitbit中国市场部的一位霍姓工作人员也说道:“Fitbit Charge HR带有即时心率监测功能,卡路里消耗的算法也会结合该指标进行更为精确的推算。”
本刊尝试以“卡路里消耗值误差过高”为由进行咨询,受测六厂商均以“算法涉及机密”为由回绝。
值得注意的是,本刊此次测试是在跑步机上进行的,因此测试者的行走姿势与路线都比较标准,这样测得的卡路里消耗会比日常情况理想。消费者日常使用时会有很多不规则动作,例如烹饪、驾车,都会影响步数计算,进而影响卡路里消耗计算。
“以步数推算卡路里的方式会产生较大误差,这是因为佩戴在手腕上的设备无法准确记录无规律摆臂和不摆臂的运动。”知康能耗仪研发人之一张明君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误差较小的推算方式是识别佩戴者的运动动作及运动强度。”
目前,市场上的手环还会统计很多对健身无效的卡路里消耗,包括基础能量消耗以及开车等产生了误检步数的消耗统计。张明君补充道:“这些消耗值往往让佩戴者产生误解,以为自己的运动量已经足够。”
针对于此,记者确实在本次受测的Fitbit和Garmin手环屏幕上看到了包含基础消耗的卡路里消耗值,具体的运动消耗值只有在其对应的App上才能看到,没有屏幕的Jawbone手环也是如此。而另外3款国产手环则是直接显示运动消耗值。因此,消费者在使用时一定要分清显示的消耗值是否包含基础消耗值。
还要注意的是,有卡路里消耗不一定就代表能够减肥。“30至40分钟的适当运动后,才会燃烧身体中脂肪的卡路里。”健身教练阿海提到。
所以面对手环动辄上百甚至上千的卡路里消耗,消费者还是要理性对待,可以将其作为参考,设置合理的运动目标,观察自己的进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