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俊海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因为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安全保障权,关系到食品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食品行业整体的公信力,也涉及到在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有没有可持续性,更关系到中国的食品行业有没有全球的竞争力。
有的人认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加大了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对消费者好却对企业不利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只有高要求的消费者,才能催生出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也只有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法》,才能催生在全球具有市场份额的企业。
要想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应该充分重视源头管理,这有助于消除食品行业多年以来存在的诚信现象。广大消费者对于不安全的食品企业和不安全的食品采取了有害推定的理论。在消费领域,一个企业生产一百款产品,一款产品出了问题,消费者就怀疑剩下99款必定还有问题,一百个企业中只要有一个企业有食品安全的丑闻,消费者会同时认定剩下99个企业也好不到哪去。我们只有确保《食品安全法》落地生根,并同时把监管延伸到源头,才能扭转当前食品企业好人“受气”、坏人“神气”的现状。
过去经济增长的引擎依靠出口和政府投资,将来会越来越多让步新的经济引擎,即民间消费和民间投资。中国改革废除了资本实缴制,建立任缴制,废除最低注册资本制度,废除年检制度,建立年报制度,推行公司驻所登记的弹性化,积极推进三证合一制度改革,年末做到一照一网。民间投资的目标是什么呢?还是生产和提供广大消费者急需安全的食品,其他商品和相关的服务,所以消费是市场经济活动的起点和重点,牢牢把握住食品安全的源头管理,才能使我们的食品安全发挥作为支柱产业的拉动作用。
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法治水准高低通常有三个指标:一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如何,二是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权益保障如何,三是权益保障如何。食品安全的状况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法治水平核心竞争力最集中的体现,所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是撬动法治中国建设的杠杆。
落实食品行业的源头管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正确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行业协会和烹饪协会和食品企业之间的关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但是市场会失灵,有的企业可能被利益蒙蔽了眼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主管部门有义务挺身而出,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安全保障权,维护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公平交易秩序。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来以后,食品也应当从国门走向世界。有些食品企业家曾认为,《食品安全法》食品标准那么严格,对出口不利。
恰恰相反,有两个正面的能量能够因此释放。一是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在国内练好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有竞争力。二是我们把食品安全标准适度推高,可以名正言顺地让跨国公司和企业一视同仁,一起监管。
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既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是立足长远的经济工程,也是标准监制的法治工程。崛起大国,既是经济大国、科技大国,也是食品安全大国。只要我们能凝聚共识,建立食品安全有好行的企业自律体系,行业自制体系,政府监管体系和司法救济体系,一定能够把消费者对于食品环境的信心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