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民族

让我看见春天


□文/本刊记者 张瑶

土地沙化,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却也与当地落后的生产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为了获得基本的生存保障,农民迫不得已打井开荒。如此,却造成了土地沙化,给自己的家乡带来了生存的威胁。

植树造林,投入10元即可为西部贫困地区捐植一棵生态经济树,每株生态经济树一年可吸收二氧化碳 1.66千克。而6660 元即可资助一个贫困家庭种植 3亩生态经济林,使其获得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捐款10元,就可以帮宁夏固原的农民种植1棵枸杞树。去往固原的火车上我一直在想,一棵枸杞树,对当地农民到底意味着什么?

固原市原州区四营村,我见到了68岁的唐新旺老人。13年前,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离异,年仅1岁的孙女便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为改善家境,几年前唐新旺开始种植枸杞树,老人觉得,种枸杞树收枸杞果,既能养家,又能保护好土地。

孙女很懂事,七八岁起就帮着家里摘枸杞。因为父母常年不在家,家里没人帮她辅导功课,孙女的学习不算出色。当我问到会不会供孙女上大学时,唐新旺面露难色。当地枸杞平均年产量为500斤/亩,今年唐新旺家的2亩果树只收获了700斤,并未达到平均水平。老人买不起优质的苗种和肥料,也不懂有机种植技术,只希望把枸杞种好了,“儿子不用再外出打工,全家人能在一起生活。”

唐新旺的生活是当地许多农民的一个缩影。水土严重流失的宁夏固原,荒漠化频繁带来沙尘侵袭村庄,年轻人放弃贫瘠的土地外出打工,只剩下留守儿童和老人。入村走访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他们对生活改善和家人团聚的殷切希望。他们将这份希望寄托在一棵棵枸杞树上。

宁夏枸杞驰名全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然而,想种好枸杞却并非一件易事。固原缺水,能够种植枸杞的土地通常仅限于靠近河道能够天然灌溉的区域,很多村庄并没有种植枸杞的自然条件。再加上枸杞种植成本高、养护需要大量精力、村民普遍缺乏种植技术等因素,使得固原很多村庄并没有种植枸杞。

2015年春天,固原市原州区何家沟村结束了枸杞种植面积为零的历史。

村支部书记何通告诉记者,何家沟村共有425户,总种植面积约1000亩。2014年村民平均收入4250元,40%依靠劳务输出,30%依靠传统作物种植,30%依靠畜牧养殖。“以前不是我们不想种枸杞,是条件不允许。”如今依靠中国绿化基金会和宁夏林业部门的扶持,这种情况已然改变。

2014年当地林业部门协调相关资源在何家沟村修建了灌溉蓄水池,并配备了滴灌设备。在此基础上,中国绿化基金会“幸福家园”(宁夏)生态扶贫公益项目第一年的造林工作于2015年3月正式启动,目前已援助何家沟村的229户贫困家庭,种植了700亩枸杞树。中国绿化基金会对外联络处副处长周伯洁告诉记者,自2015年起中国绿化基金会计划在宁夏西海固地区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公益资金,重点援助贫困农户种植生态经济林,用3年时间援助600户贫困家庭,每户种植666棵枸杞。项目预计共造林1800亩,实现生态环境与劳动脱贫双重目标,打响脱贫攻坚战。4年后,每个家庭可通过出售枸杞果和林下养殖获得两三万元/年的持续稳定增收。

“现在有些枸杞树已经开始挂果了!”何通兴奋地说,仿佛已经看到了枸杞丰收的场景。何家沟村村民的生活,在2015年迎来了新的希望。

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办的“幸福家园——西部植树行动”生态扶贫公益项目,自2009年开始,通过倡议社会公众以“10元一棵树”的小额持续捐赠参与方式,援助西部地区贫困家庭种植生态经济树种,在绿化西部土地的同时,帮助贫困农户通过劳动实现脱贫。项目开展7年来,全国1350多万爱心网友参与网络植树,截至目前累计募集3500多万元善款,种下超过1000万株生态经济树,共绿化103100亩土地,开创了自然保护与扶贫开发结合的可持续公益新模式。

谈起此项目的独特之处,中国绿化基金会副秘书长杨旭东博士表示:“‘幸福家园’是个绿色扶贫公益项目,是从输血到造血转变的一种公益方式。我们都知道,生态脆弱地区往往是民生贫困的地区,而绿色扶贫必须是在保护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进而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新的扶贫方式。与以往强调输血的扶贫项目设计不同,这种扶贫观的核心在于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提供造血功能为主要目标,即由原来直接给钱给物、短时间内解决当地农户贫困的方式,向为贫困农户提供一种可持续的经济作物、让他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能有稳定收入转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单纯地强调生态建设转向把生态保护与增长农户收入、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由单纯地发动农户种树转向引导农户把种树和自身收入增加相结合,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为进一步在村民造血过程中提供扶持,“幸福家园”项目还携手青岛金霖海宴商贸有限公司,启动了“林食善果”绿色林业食品公益品牌战略合作,由“林食善果”品牌助力枸杞果产品的顺利销售,推动项目地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何家沟村民姚泓丁的药材收购生意,在当地颇具规模。如今,“幸福家园”扶持农户所种植的枸杞通过他的收购和加工,统一供给“林食善果”品牌。这些枸杞均为有机种植,生产加工过程都由姚泓丁严格把关。“枸杞的好坏内行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些枸杞关乎上百户农户脱贫致富的希望,姚泓丁格外慎重,不能把品牌做砸了。当地生产的有机枸杞经过“林食善果”的包装和营销,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往全国。农民有了成熟的销售渠道,种起枸杞来心里踏实了,也更加充满了干劲。

此次宁夏项目是“幸福家园”的第三期项目,从项目设计到运作模式都得到了全面升级,杨旭东将之称为“幸福家园”可持续生态扶贫公益4.0战略,即:“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整体性的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关注并参与支持偏远地区的社区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形成人与自然、乡村与城市、网络与传统、公益与商业之间的互连互通。”中国绿化基金会顺应这种潮流,加大项目改革力度,创新项目设计,在生态脆弱、民生贫困地区,走出了一条“捐资人+公益组织+政府部门+农林企业+贫困家庭”的五位一体的新型生态扶贫道路,即整合社会资源捐资,公益组织搭台,政府部门组织实施,农林企业提供技术,发挥贫困家庭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让没本钱、没技术的群众实现增收,真正起到改善项目地生态环境,提高项目地群众生活水平的目的。

在此项目框架下,中国绿化基金会整合各方资源,兼顾乡村医疗卫生、教育助学、电子商务等发展,以生态先行、产业推动的方式促进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生态、社会与经济协调同步发展。除了与“林食善果”达成产业对接之外,“幸福家园”项目还携手上德大象(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启动了“天使的微笑”助学公益行动,并与固原原州区官厅镇达成乡村卫生院援建合作。

采访至此,我最初的疑问已经得到了解答。在“幸福家园”项目的带动下,农民通过他们自身的劳动,种植枸杞树,采摘枸杞子,获得经济收入,逐渐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而枸杞树带给当地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它们将改变的,不仅是荒漠化的家园,还有雾霾中的城市——枸杞树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生根发芽,有效地防风抑沙,净化空气。某种程度上,在西部荒漠里种下的枸杞树,将从气候灾害的源头开始,吸附大气中的颗粒物。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知乎网友的这句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我们现在所享受的是多年前自己努力的成果,种树如此,做人亦如此。如果你没有在10年前种下一颗树,至少从今往后的每一天,你应该为10年后埋下一颗种子。

何家沟村的一棵棵枸杞树在春天种下,秋天结出的是红火的果,也将是充满希望的生活。

(责编 许鑫)

 

大嘴姐旺姆—在昌都系列之二

幸福社区 幸福家园

柏林的伤痕

文化立宫 创新强宫 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制度化 规范化 精细化 

寻梦中国 五位“中国梦”践行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