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庄在宁夏南部山区。叫这个名字的村庄,可以想象有多么缺水。人们对着没有一丝云朵的天空,喊叫着“水-水-水”;人们望着没有一点湿气的土地,喊叫着“水-水-水。”喊叫的神情让人想起蒙克的那幅名画《呐喊》。蒙克描绘的那个人张着嘴,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之间,表现出人类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和无助。面对着无情的大自然,面对着十年九旱的天气,人类同样是恐惧和无助的,同样会有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之间。不是一声,而是千百人同时发出的喊叫,还有草木庄稼、牛羊牲畜、山川土地的喊叫。
周围的很多村庄,名字虽然没有喊叫水那样惨烈,但大多也都沾个水字,比如说,张二水、徐冰水、红城水、上流水……好像那些村子到处都是水,连空气中都满是水汽,到村里看,却不见水,到处是飞扬的细尘。细尘在小路上集聚了厚厚的一层,人走过去,脚面都会陷进去。人往前走,细土也跟着流动,真像是走在水里一样。有些村名里的水更多,比如吴家河、杨家塘、马家渠……感觉应该是有河、有渠、有水塘的地方,但到村里却并不见河、渠、水塘。还有更夸张的,村名叫长流水、海棠湖、海子……似乎村子里江河湖海都有。实际上,所谓的长流水,过去曾有过一眼山泉,冒出碗口粗的一股水,还是咸水,现在也断流了。海棠湖村并没有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水,更没有海棠。海棠树、海棠花都不肯在那样的地方生长,村名的来源简直就是个谜。再说海子,意思是小一点的海。北方人没见过海,稍大一些的湖泊就叫海。比如居延海,是弱水汇成的湖泊,过去水面有两千多平方公里,称之为海,也还说得过去。北京内城的一处水面,也敢称海,叫什刹海,分成三块,还叫前海、后海和西海。村名叫海子,村里至少也应该有个小湖泊的,却只有过一个集雨的水塘,现在连水塘也干涸了。
这样的一些村名,要是细究起来,简直就是个笑话,是个骗局。骗局的背后,却是一种残酷的现实,还有人们改变现实的热望。村名里的水,是人们梦想中的水;村名中加上水,是人们对水的渴望。
正因为周围的村庄都缺水,喊叫水还堂而皇之地成了一个乡镇的名字。喊叫水乡,原本属于同心县,后来划归中宁县。行政区划改变了,由乡变成了镇,但干旱缺水的现状并没有改变。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存着三万多人口。按全国的平均人口密度算,是很稀疏的,但对这块地方来说,承载量已经超出了负荷。主要还是缺水,灌溉浇地没水,人畜饮水困难。为了生存下去,这里的人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打水窖。水窖是干旱地区人们最伟大的发明,蓄积雨水和蓄积火种一样,都是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素。打水窖蓄积雨水、雪水,可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用水。遇上干旱年景,蓄积的水少,就得跑到远处去背水、驮水,更严重的时候,要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买水。这样来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家门可以不上锁,但水窖上一定会上锁;没有人偷粮食,但有人偷水。人们的用水量也降到最低限度,淘米的水要留下羊喝,洗菜的水要留下洗锅。为了水,人们想出了很多无奈的举措;因为水,也发生了很多的辛酸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流传开来,就有外面的人来了。有人用摄影的形式,记录这里灰头土脸的面貌;有人用文学的形式,描述这里艰难生存的人们;还有人拍摄纪录片,片名就叫《喊叫水》。宁夏南部山区缺水的情况,引起广泛的关注。喊叫水,也成了西海固、宁夏南部山区共同的名字。
实际上,用喊叫水来代表或象征这块地方,是很不准确的。这块地方的确干旱,但这里的人很早就学会了忍耐和顺从,也学会了拼搏和奋斗,不会呼天抢地,不会撕心裂肺地喊叫。加上国家的政策扶持、各界的爱心捐助,这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块地方不再贫穷,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心不穷,人们内心的富足是外面世界无法想象的。
(责编 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