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宁一,男,朝鲜族,1956年出生,病毒学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分子病毒学与免疫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军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973”首席科学家,“863”计划主题专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会副主任委员,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一”——很少有朝鲜族会起这样的名字。
“因为我是阳历4月21日出生的,正好比列宁的生日早了一天。”他这样解释道。
采访过程中,金宁一的手机不时响起,要么是某个课题的推进事宜,要么是为了论文审查。那些火急火燎打来的电话,多次打断我们的谈话。
金宁一是专门研究病毒学的研究员和专家,也是桃李满天下的博士生导师。201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学部院士——这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荣誉。
对于成就和荣誉,金宁一说最想感谢的是自己的父母。面对有家不归、终日在研究室里与病毒打交道的儿子,父母总会想方设法地安排好生活,更是承担起两个孙女的抚养任务。如今,金宁一的两个女儿都已长大成人。
“因为父母的默默支持,才成就了我今天的荣耀。”父爱如山、母爱如水,金宁一心中充满感激和愧疚。
1990年,金宁一受邀赴日本京都大学病毒研究所共同研制艾滋病基因工程疫苗,这是关于痘病毒作为载体构建预防艾滋病疫苗的可行性研究课题。此前,日本已有两位博士进行过这一研究,但一直都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很快,金宁一就发现了这一研究的问题所在。
金宁一从1985年末开始从事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研发,掌握了与基因操作相关的多种现代技术。他受邀赴日本进行共同研究,正是受益于先前发表的多篇专业论文。在共同研究的这段时间里,金宁一成功利用HIV-1型和HIV-2型基因来大量表达多种结构蛋白和免疫调节蛋白。HIV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病毒,艾滋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免疫细胞大量遭受破坏,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而称为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AIDS)。
由于工作出色,第二年京都大学病毒研究所聘金宁一为日本文部省“在留资格”教授,从“访问学者”变成“客座教授”。共同研究接近尾声之际,研究所和制药公司分别提出想聘他为首席科学家,承诺给予和研究所所长同等水平的薪资并无偿提供住宅等优厚条件。
“在那里,毕竟无法专注于自己想从事的研究,因为研究哪些课题是由研究所和公司来决定的,研究者没有发挥能动性的空间。”对于没能继续留在日本工作,金宁一如是说。他认为,做研究与其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多个领域,不如将所有时间和精力倾注在一个点上。
金宁一的选择,不禁让人想起他的父亲。父亲金光宇是延边大学物理系首届毕业生,在吉林通化的一所学校当了一辈子的物理老师,最大的乐趣是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授物理课。父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遗传到了儿子身上。继日本之行之后,金宁一也曾在韩国首尔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所共同研究艾滋疫苗,可是最终他还是选择扎根祖国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这个日后让他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地方。
1974年7月,中学毕业的金宁一和那时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下乡到吉林通化农村锻炼。下乡生活是艰苦的,也是单调而枯燥的。每到晚上,他都会挑灯苦读。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些比较容易入手的社科类书籍最终将他引向了自然科学研究之路。
“一切的结论都要有相应的证据,自然科学正是用确凿的证据来说明问题的。”金宁一感慨万千地说。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金宁一考上延边农学院兽医系。1982年,他本科毕业留在学校任助教。当时,大学老师是让所有人仰望的职业,金宁一却在半年之后提出了辞呈,来到解放军兽医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慢慢地,他开始产生了在微生物学领域进行传染病和免疫相结合研究的想法,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如今,他已是病毒性共患病原体领域的知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
在世界公认的三大顶级科学杂志《Nature》、《Science》及《Cell》上发表论文是每个科学家的目标。金宁一在上述杂志先后发表多篇论文,逐渐受到业界瞩目。过去32年,他共研究出18种病毒的特性和免疫功能,构建3种病毒的蛋白质基因重组表达载体,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科学研究的路上,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不能忽略。”金宁一如此强调。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金宁一的研究也涉及到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命组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从量变到质变,这是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信条,也是他的人生信念。
从1988年起,金宁一就涉足病毒基因与功能的相关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了能够影响癌细胞但不会破坏正常细胞的病毒基因。这一尚在进行中的抗肿瘤杀伤药物研究课题至今已投入数千万元,它将为癌细胞研究画上浓浓的一笔。
“要想他人之未想,为他人之未为,当别人走路时你要学会奔跑。”勤奋几乎成了金宁一的代名词。一年365天,他大多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对他而言,出差就是休息。学问以勤,处事以谦。即便是当选为院士之后,他依然“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每天都要读书读到半夜,及时了解各门学科的最新信息及研究成果。院士的退休年龄是70岁,他说退休之后最想做的事是培养更多的后辈学者,愿自己在学术道路上“春蚕到死丝方尽”。
记者:您的梦想是什么?
金宁一:“中国梦”就是我心中的梦想,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做“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早日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
记者:民族身份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金宁一:作为56个民族的一分子,我感到非常自豪。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现在的民族观念已经远远超越了狭隘的群体概念,而延伸为更为广阔的文化内涵。
记者:您眼中的家乡现状是怎样的?您期待着家乡怎样的变化?
金宁一:我的家乡与过去相比,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目前正紧跟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我希望我的家乡能够进一步发展好,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幸福指数逐年攀升。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只是为家乡,更会为整个国家建设作出积极努力,有一分光、发一分热。我是一名科学工作者,在未来国家和家乡的建设中,我既要不懈创新、攻坚克难,做科研工作的开拓者;更要培养和提携后学,俯首为人梯、学为人师,言传身教、举贤荐能,做科研的“伯乐”和领路人,为国家和家乡培养更多栋梁,担负更大责任。
(责编 沈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