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英美等国家成熟的征信体系,以“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式”个人征信还在入口处寻找着下一片蓝海。8家个人征信准牌照商的“运筹帷幄,先发制人”的态势,以及其他业界“大咖”的虎视眈眈,无疑都使得征信体系向市场化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而对于两家有意往征信蓝海中“跳跃”的边缘人,他们也在当下的“征信时局”中静观其变。大数据不是万能的,但在大数据征信这条路上,银联绝对不会只做一名全球交易量最大、发卡量最大的“美男子”,安静地在一旁等待;而主打A2P模式的钰诚集团旗下的e租宝也正在寻求变道“平台”路径,集团强势进入大数据征信几乎也已成定局。
在一片“信息孤岛”,甚至“中国大数据征信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苛责声中,阿里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中智诚征、考拉征信、华道征信8家个人征信准牌照商,以及银联智策、宜信致诚信用、京东金融等国内50多家经营征信业务的“大咖”围炉而坐,共话大数据征信……不要怀疑,这一幕确实在9月中旬的上海“中国征信领军者论坛2015”中上演。
中国大数据征信业者齐聚的“全家福”场面,到底意味着什么?什么才是中国自己的“特色”征信?
“中国很像意大利,这是一个熟人社会,靠血亲关系。”本刊总编辑田茂永引用日裔美籍学者法兰西斯·福山的畅销书《信任——社会美德与经济繁荣》开篇说道,“美国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只有陌生人才需要征信”,“在我们这个熟人社会里,去基于陌生人逻辑建立老外的征信”,这就是为何中国征信“心愿很美好、现实却很冷酷”的桎梏。
但看到几乎聚集国内征信业嘉宾的会场,至少证明这个行业有活力与前景,至少证明大家乐于分享与沟通自己的从业经验和辛酸苦辣。常常会看到“信用产生价值”,但信用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地造福民众、造福国家?这已然成为包括央妈等主管部门在内都关心的议题。因为,大家都清楚一个事实,信用用得好是福,用得不好则是灾。
金融业者“在线获客、在线放贷、在线催收”能否实现?大数据征信是否不再是一种海市蜃楼?这个答案就在参加会议的50位中国征信行业领军者当中。
曾有个玩笑,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在哪里?不是尼采,也不是佛洛依德,应该是小区的保安,因为他经常会问:“你是谁?你去哪儿?”而业者们的征信是谁?他们又将把自家征信业务引向哪个方向?
在银联智策创始人、CEO赵萌看来,征信不是一夜暴富的事业,需要为中国人坚守一份道德和良知的底线。大数据不是万能,但大数据征信这条路上,银联绝对不会只做一名全球交易量最大、发卡量最大的“美男子”,安静地在一旁等待。
诚如,“中国征信行业50人”筹备组秘书长刘军所言,“中国征信行业50人,代表的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进入了这个圈子,无论是企业届还是学术届,只有共同携手,中国特色的大数据征信才能到达彼岸。”
也许某天,当每名国人都能凭借自己的信用经营体系,享受自己的金融权利时,才是春暖花开艳阳天。
【案例1】
银联智策:解秘为何无“牌”
背靠银联提供的数据资源,银联智策的统计建模和机器学习等数据挖掘手段,可以从消费角度实现对客户的精准画像和预测。
文/本刊记者 黄鑫宇
诚然,无论是手中数据的深度或是广度、经营中国卡业务的深耕年头,抑或是与央行的血亲关系,银联都是个人征信牌照独一无二的拥有者与经营者。与叶大清持有相同疑问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银联对征信这块业务,是不是并不那么Care?”
“我们Care。”银联智策顾问(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银联智策”)总经理、联合创始人赵萌非常认真地答道,“在银联内部关于如何用好数据、做好征信服务,有着很多不同的讨论和想法,这就是为何银联先要创立银联智策做大数据,做各种各样的数据包装,用一种合规的方法向各方提供数据分析与战略咨询服务。”
“男人有很多面,今天要秀哪一面?”用这句来形容坐在我们对面的赵萌,最为合适。他可以微笑、谦和地回答你抛给他的各种尖锐问题;也可以激情四溢地化身野外“运动超人”;他可以安静地讲述《天堂茶话》里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更会颇具冒险地放弃巴克莱银行(Barclays)、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这些本可以让他得心应手工作的地方。三年前,他选择回国创立银联智策。
准确而言,银联智策是专门从事大数据分析和战略咨询业务的公司。前者的客户群分布广泛,囊括了时下业者众多的P2P网贷、小贷等地方金融;而后者的服务群体相对集中,传统金融业者特别是国有(股份)银行、区域性城商行是其打包咨询业务出售的对象。背靠银联提供的数据资源,其统计建模和机器学习等数据挖掘手段,可以从消费角度实现对客户的精准画像和预测。“我们形成的商业模式很多,可以做精准营销、风险控制、可以做客户管理,甚至包括对投资行业与政策的宏观研究等。”赵萌说道。
时光转回一年前的4月,银联总裁时文朝曾对媒体提过,银联新的战略定位是以银联品牌为核心,以转接清算为基础,通过市场化运作,把银联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式平台型综合支付服务商。应该说,这个定义和全球范围内成熟的卡组织并无二致。今年6月,银联最新数据显示,银联卡全球交易总额11.8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9万亿美元),超全球最大支付机构Visa交易总额0.15亿美元。
一个数据上的变化意味着,银联基本上实现一年前的定位目标,成为全球交易量最大、发卡量最大的国际卡组织。但相对而言,银联同样踯躅于中国国资银行市场化转型的“痼疾”,“对资本市场的利用淡薄,特别是增值服务体系也尚未建立完全”成为媒体对其最多的诟病。然而,平静之下,暗流已动。2012年,作为银联增值业务体系的努力与尝试,银联智策作为其子公司于上海成立,这可以视为银联战略转型、寻觅自身破局的突破口。
“在传统银行可能会有高管位置在等你,但那些机制会束缚你。可能没有人能想象,银联拿出数据等重要资产给我们,并拿出相应的股权激励给创业团队。但作为大股东,它给管理团队经营自主权,这个团队完全都是我们自己组建,这对于国企来讲,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一直认为银联领导做下这个决定,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是一种远见,但却需要勇气、胆识与担当。”当问到回国后为何会接银联Offer时,赵萌回忆起三年前的那段至今想来仍需要点勇气才能“按下的手印”。“当然,我会严格遵守它的数据管理办法、财务制度等所有规章制度。我一直在思考中国银行到底能不能从利差收益转型?到底怎么转?”在赵萌看来,银联智策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开始。
其实说起来,赵萌与叶大清个人之间多少有些渊源,虽然部门不同,但他们曾同在全美第五大银行Capital One供职。所不同的是,那是赵萌闯荡美国金融业的职场第一站,而对于叶大清而言则是最后一站。后者提出的隔空反问,实质上体现了作为互联网金融超市业者,对也许是中国金融业最大反欺诈数据持有人征信服务的期盼。
“其实银联手中有很大的征信数据,但为何银联不想去拿个征信牌照,这也是我有点搞不懂的地方。因为中国电子商务80%多是在线下,其实数据就掌握在银联手中。”在我们今天大谈特谈阿里的芝麻分、小马哥的腾讯分时,叶大清直接把银联拉进这场“明里暗里”的个人征信战。
但在赵萌看来,征信在中国是个“泛概念”。“征信只是大数据应用的一个维度、一个子集。但现在拿不拿个人征信业务的牌照、怎么拿这个牌照,银联在战略层面上有既定的发展目标。我们有这个技术能力与实力条件,个人征信牌照及其业务的开展是随时可以的,但征信是件严肃的事情,需要谨慎,要做对的事情,并把事情做对。”
对于为何银联未能首批拿到征信牌照,赵萌却给出了最直白的答案。“其实我理解央行这8家准牌照的发放,主要是基于央行对数据源公司的一种监管,让其按照一种合规的方法运作。对于银联来讲,我们是央行的下属机构,其实无论拿不拿牌照,对我们来说,这些硬性要求都得遵守,甚至会比那8家遵守的还要多。因此不存在央行对我们合规性的担心问题。”
“银联手上有数据,但是不是银联就有数据所有权?”这是赵萌解释的第二个层次,“消费数据首先是持卡人所有的;另外第二所有人是属于发卡行,这张卡的正常运作需要是其维护;而银联是属于数据的第三所有人,因为这一切是在银联网络下进行交易的。”
“我们铺了高速公路,也许还开了个收费站,但你不能说在这条高速公路上跑的所有车都是我的”。赵萌用了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道,“但是我们可以对外说的是,每天在这条高速中是红车多还是白车多、大概今年什么款车比较流行。我们可以把这些系统地总结成规律,并制作成各种的数学模型再加以分析,对不同客户进行不同的画像,然后再对外销售。”
“你可以作为一家大数据公司提供各种各样维度的,针对持卡人也好、针对商户的预测,但是你不能作为一个征信机构去出售这些交易数据,这些——你花了多少钱、你的消费能力多强、你的社会地位如何——都是个人的正面信息,是绝对受到个人隐私保护的。如果,个人不还钱的事被社会公示或是记录,这是理所应当的,也是种惩罚。但不能说因为你消费了却被公示,这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赵萌进而强调。
金融是一项权利,是这个社会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面对资金问题,如果金融机构把这个机会给了你而非我,很多人当然会问“凭什么”。
“你不能把中国的征信业务定义为他是否‘是好人’的事情上,这有点上升到道德标准,我认为这在中国是一个特别值得讨论的问题。”在赵萌看来,在这个行业里面,你还没法准确地判断并评价还钱的难易程度,就去贸然进入那些更复杂数据深挖领域,其实这是件很危险的事情,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对个人不公平的评价。因此,大数据要做到划分,“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压到征信头上,如果所有数据都要做,是很难做到公平。”
国庆中秋小长假开始前,央行突然叫停了“芝麻信用750分及以上旅客享受首都机场国内快速安检通道”,理由是“因其娱乐化营销”。这好像是国内对芝麻、腾讯期望值水涨船高的“逆行”,以至于在朋友圈引发了一片小争论。赵萌是职业金融人出身,他基本认同社交数据是“一个娱乐性比较多的成分”,因此,在其看来,这也是银联智策评分的优势所在。
“首先,因为我们所有数据都是真实数据,来自于真实交易网络;其次,我们进行了必要的清理,这个数据的覆盖面好、维度比较广泛;再者,建立的方法比较科学,大家少有置疑。因此,你会看到国有大行、区域性银行都在使用我们的评分,而且正是因为比较可靠,你是可以依据这些数据分析做出行动策略。”
在互联网金融业的创业团队中,有一个大家颇为熟悉的用人“潜规则”,即“学长系”、“学院系”、“前同事系”特别多。这一规则同样适用于银联智策。赵萌本人来自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本、硕连读,再加上金融海归的背景,也给银联智策的团队 打上了深深烙印。
“因为在创业这个过程中,大家要彼此了解,对事件的很多看法要基本认同,特别是数据分析这个行当。”尤其需要“血脉相通”。
呼延如生,这个有点诗情画意名字拥有者,就是赵萌表述中的“血脉相通”。“他是我的前同事,也是我在清华的学长,曾是Capital One最棒的统计学家,在SAP做过首席科学家、在MasterCard做过整个亚太非的技术总监。2012年他跟我一块来创业。我们团队有很多像呼延如生这种跟我血脉都差不多的高管,也有很多来自‘四大’的咨询顾问,和来自IT企业的专家。”
“如果思路都不一样的人,你非要放在一起,虽然有时会有互补,但在团队初期,是不利于形成一个统一意见的,这也是为何很多人愿意用一些有着相同背景的人共同做事的原因”,赵萌进而强调,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讲求的是开放、分享、协作、平等,这样背景相似的经验与情况,在金融业会更为需要,因为金融业还是一个相对保守的、讲求传承的行业。“我们需要有互联网的精神来整合它。”
在人的“能力”与“资源”两种选择面前,赵萌把票投给前者。“能力第一。资源背景是一个方面,可能有很多人有一些大公司职场背景,但并没有参与过什么具体的项目。”跟这种人聊天,赵萌会很快清楚这不是他的“菜”。
在美国,赵萌原来的那个圈子里,他可能是最年轻的高管,30多岁就做到Director,因此,他会非常强调“实务”。“我现在所有的高管团队都自己带一些项目,同时我自己带咨询项目,甚至有时是几个,这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
但在赵萌看来,这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有一天,我完全不做这些了,我会觉得挺Boring。所以,你到底有没有能力与相应的操作经验、愿意不愿意根据这个经验结合数据分析业务进行再学习、再提高,这是我最看中的我的团队的点。”
【案例2】
钰诚:e租宝去向何方
主打A2P融资租赁债权转让模式的e租宝,在陆金所等P2P互联网金融业者改道“交易所模式”后,悄然走向了“平台化”的转型之路。
文/本刊记者 黄鑫宇
“我们在考虑开放不同的融资租赁公司来跟e租宝进行项目对接,等于说e租宝未来会变成一个平台。”身为钰诚国际控股集团(以下简称“钰诚”)副总裁的单良,这样定义本集团以融资租赁为核心的e租宝的未来。在陆金所等P2P互联网金融业者改道“交易所模式”后,也听到了来自e租宝寻求改变的声音。
“非主流”的A2P模式
单良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财务工程研究所,在台湾的银行机构做了12年的风险管理后,一个台大与复旦两岸双学位EMBA的学习机会,让他最终进入到中国大陆的金融圈子,至今将近4年。
e租宝是单良所服务集团内的“超级明星”。在他的描述中,“我们的交易余额已经达到300亿元规模”;而根据官网最新信息显示,e租宝累计投资额已达到346.62亿元,赚取收益为3.64亿元(截止9月23日15:38时)。而A2P融资租赁债权交易模式、年化预期9%-14.6%的高收益率以及人所共知的广告,则成就了钰诚旗下的这位“超级明星”。
区别于很好理解的后两者,e租宝主打的A2P模式则与众多P2P平台主流的业务模式稍有差异。A2P(Asset to Peer)即资产对个人 ,是指以融资租赁债权转让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其商业逻辑在于,融资租赁企业向平台提出优质债权资产(A)转让申请,e租宝对债权进行甄选之后将此类信息向投资者发布,普通投资者(P)则可以进行信息选择并进行投资,从中获得投资回报。因此,就有研究中国融资租赁业态发展模式的学者,会将A2P视为某种程度的业务创新,使融资租赁不再只仅局限于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直接租赁和售后回租两种形态,e租宝也因此成为“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模式的代言人。
但是,诚如其它母集团下属的P2P业者所遭遇的诟病一样,外界对这位“超级明星”及其母体也有一个“左右手操作”的置疑。“因为e租宝隶属于钰诚集团,目前阶段e租宝对接的所有项目都是集团下面的钰诚融资租赁公司所提供的。因为全部都是自己的,所以这样是不好的”。从钰诚官网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单良口中的钰诚融资租赁公司,其全称是安徽钰诚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是钰诚下设的一家中澳合资企业。
“我们希望未来可以有改变,现在做融资租赁的公司有很多,我们考虑开放对接。”单良接着解释道,“我们有投资人的理财需要;某家融资租赁公司有项目,并且想通过e租宝实现资金需要,我们在风控审核通过后就会放款给对方。”
e租宝的未来转型,也许并不只是多元化租赁债权资产的出现,而且借贷项目上也会有相应调整。来自单良的介绍,“现在钰诚的融资租赁偏向于贷放金额比较大的项目,未来我们会向小微融资租赁方向走,包含机器人、3D打印机、无人机等高科技,这些都是我们希望涉入的领域,无论是全资控股或是采取战略合作的方式进入。”
无论是e租宝或是钰诚的哪种转型,都意味着其内部风控要求的加码,因此,当单良领衔的钰诚以铂金赞助商的身份出现在以征信为主题的“中国征信领军者论坛2015”上时,事情就显得在情理之中了。
无论是对企业或是个人征信提供服务、数据、模型、商业模式,三者都是必须考量的核心。在此前的采访中,FICO(中国)总裁陈建曾经这样告诉我们。
从数据上看,“钰诚现在除了融资租赁数据外,另外就是财富管理数征信与很多网贷业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利害冲突,我们更多的是想做一些第三方性质的参与。”
刚刚到大陆做风控时,单良就发现,“有很多社交、电商、交易平台的各种开放性资料,数据的搜集整理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大家会用这些资料和数据来做模型的变量因素”。
因此,具体到模型的考量维度设计上,在个人征信模型方面,单良认为,一个人的信用好坏与否,最重要就是他的还款意愿与还款能力。关于还款能力的变量因素可能据,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数据”,单良进而解释道,“我们是以融资租赁业务起家的,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累积出特别庞大的数据,这是目前我们所欠缺的。”在单良看来,钰诚希望去结合例如拥有着庞大数据,但缺乏相关性专业模型人才的某家征信公司,可以考虑进行战略上的合作。“如果可以话,我们可能还会选择收购或以其它双方都接受的方式。这些都是可以谈的”。
不同于数据,“做风控、玩模型”出身的单良更乐于分享在建模上钰诚的做法与想法,而这也是未来钰诚在征信领域的发力之处。“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钰诚没有涉足P2P这个市场,我们是做A2P的。因此,钰诚做会包括:工作多久、现在工作的稳定度、薪金多少以及借款人在银行目前有多少存款等因素。而衡量还款意愿的维度则包括:银行的还款记录以及在支付时所产生的数据与记录。“当然,你的交易水准越好,授信额度就越好”,单良对此强调道。
在企业征信模型方面,与传统银行业者类似,企业的财务报表、流水以及负责人的信用状况,都是比较重要的维度设计。
商业模式之下看得见的是盈利,看不见的却是独立而经营有道的公司体系。
虽然,目前阶段在钰诚也有只针对自己内部的数据建模分析、信用评级工作,但是很显然,钰诚的目标应该不只于此。“我们会成立自己的征信信息咨询服务子公司。钰诚目前的征信没有专职部门,但我们之前跟国泰信富建有战略合作的关系,这是一家企业信用战略管理公司。”关于征信,单良坦言“我们希望未来可以拥有一家中立的第三方公司,然后由其完成对外的数据分析和征信评级等相关咨询服务。”
人才要拼“接地气”
虽然钰诚并不是单良第一家服务的大陆金融公司,但仔细算算,单良与钰诚之间应该还是“Honey Moon”,因为今年6月他才正式加入钰诚。
“刚进大陆金融圈时,有没水土不服的情况?”
“第一年我非常不适应。”他笑言,“两边在工作的沟通方式等方面还是存在差异的。可能是因为我之前服务的正规银行机构偏多,银行是很制度化的机构,而国内当时很多地方金融业者是不具备的。慢慢地,我就从‘高大上’变成了一个很‘接地气’的人。但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现在对于几乎每家互联网金融业者,人才——特别是风控人才,都是刚需。专业人才的匮乏是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每家的选择与解决之道可能会有不同。
“我在很多面试他人的环节中,会遇到很多从金融业走出来的人员,他们想加入互联网金融或地方金融这个产业,但我们可能更看重有实战经历可以分享的人才”,单良这样解释钰诚的选人、用人之道。“找个从美国回来的博士,可能理论有很多,但对我们的实质性帮助不大。我个人不崇尚名牌、也比较务实,说直白点,就是属于比较接地气型的管理者。”
可能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钰诚强大的广告攻势,以及e租宝爆发似的成长,但很难看到这家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公司的“魄力”,其内部却是实行每周六天工作日的节奏,“全部员工都一样,没有谁特殊”。
与宜信公司创始人唐宁那句“弯下腰去、把手弄脏”的意境相似,钰诚“算是一家比较能挽起袖子就去做实事的公司,因此,钰诚的用人可能不需要太大的名气,而是那些真正能为公 司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并产生实际效果的人才、能够帮公司达到发展目标的人才。把这种人‘挖过来’才是真正有意义。”单良如是说。
准确而言,这家公司也有着让租赁同行颇为“艳羡”的人才,“之前钰诚所拥有或培养起来的人才,多数属于融资租赁业,这算是企业金融型人才”。但基于“目前钰诚主要利润来自零售业,”因此,单良希望可以帮助钰诚建立起自己的征信业务风控团队。秉承一致的用人风格,“这个风控团队,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接地气,我不会去找高大上。中国现在有太多的金融类公司、太多的人都是高大上,但这是没有用的,你可能会说得很好,但却没有太多的可操作性的实践与资源,所以可能就不是钰诚所需要的。”
单良用“振奋”这个词来形容他此时的工作状态。“之前一直在做自己比较擅长的风控、建模,对于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规划,所以这是一种很‘振奋’的状态去筹备、去接受这个任务”,单良如是表达。
几乎对于每家互联网金融业者来说,人才——特别是风控人才,都是刚需。专业人才的匮乏是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每家的选择与解决之道可能会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