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你好:
很高兴收到你的回信。你提醒了我“搁置对孩子的论断”,我和我的家人们,尤其是她的爸爸,都喜欢对她的行为“论断”,虽然时常提醒,但一旦发生事情,包括我自己在内,仍然克服不了自己自小教育里遗留过来的习惯。
下面我想从你列举的问题,按要求回答你的提问,也许能按图索骥,找到出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个妈妈
“一个妈妈”,你好:
很高兴再次收到你的来信。感谢你细致地搜集了更详细的细节。我同样再次感受到你迅捷而深入的反思能力。(由于篇幅原因,我在来信中插入部分简短回复,文章中的细体部分为妈妈的来信。)
王崇
1.她说的大家“都不喜欢我”,是指那个同班的女孩不和她玩。以及大家都更喜欢那个比她小的小女孩。至于“我觉得我很不好”,到底哪里不好,她始终没有说出她的感受,我也尝试着换一些其他的问法,但她要不就说“不知道”,要不就说,“我不想说这个话题了”。唯一的一次,她说,“我觉得我赌气有点不好”。
王崇:也许对孩子而言,回答为什么是很困难的。试试在下一次,只是回应她:这样啊,那你感觉一定很不好吧。
2.同班的小女孩会说,“我有两个了,你还只有一个!”或者,“你要可以,你必须叫我的英文名,你不能这么叫,你得那样……”。或者,不小心抓到女儿,她会说,“那你站到我前面我就会撞呀”,而不是首先就行为道歉。不管对方是习惯性还是有意识,但在女儿这里会迅速造成反应,“我才不叫你英文名,叫中文名不行吗!哼!”或者“我就一个,一个怎么啦。”然后一撅嘴,就生气了。对方再说两句,她无法回答,就开始哭了,开始要求离开,要求回家。如果同行的大人试图安慰,她会生硬地躲离,并断然拒绝。
王崇:关于这个案例,我将在下面详细展开。
3.在大人的认知里,以上行为就是“不大方”。作为家长,我必须承认我自身也是被影响到了,我会从他人的沉默感受到他们的尴尬,而同时自己也有尴尬的反应,虽然我们的尴尬其实出发点不同——我并不介意孩子拒绝,因为她有权利拒绝,我在意的是她不能平静地处理问题,而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情绪里。这种微妙的反应,我感受到我的孩子迅速接收到了。她无从分辨,只认定是其他人的不认同。我确信这是使她更难过的,并开始不认同自己的根本原因。
王崇:这是关于情绪的认识,我一并在下文展开。
4.我也告诉她,遇到问题首先尝试沟通,而不是先生气,那样连发生什么都说不清楚了。最近一次,我问女儿,现在对自己的感受怎么样?她笑着说,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我也笑笑说,那好吧。因为我感受到她其实不是太介意这个好与不好了,也不希望我再跟她谈论这个问题。但遇到问题,她第一时间动用情绪这个习惯,仍然故我。我会提醒她,能不能先跟妈妈说清楚问题再决定是否生气呢?你这样我反而听不清发生了什么。她也会在提醒下有意识地调整。但似乎我意识到,她在没有家人的情况下,其实这反而并不是问题,她也会生气,也会吵架,但转过身也就过去了。难道问题其实都在大人心里?成长真是件艰难的事情。谢谢王崇。
王崇回复:
我想现在,我们可以一起出发,试着用我们的理性,在复杂交错的现象中开辟出一条清晰的路。接着用我们的爱和感性来温润孩子的心。最后将我们理性的成果演示给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起清明的人生观。
第一步,我们明辨是非。当她的同班同学对她说,“我有两个了,你还只有一个!”时,在一旁观察的成年人可以迅速判断,这句话背后的价值观是“比较”——其比较完整的含义就是:“因为我拥有的比你多,所以我比你更好。”
那么,对于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判断其真伪: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我们的头脑是清明的,并且经常用理性的质疑和思考在锻炼它,那么我们就会在一瞬间通过直觉把握:这不是真相。
真相是:每个人天然都是独特的,并且每个人在价值上都是同样的宝贵。所以,这是一个谬误的观点。这个观点会给相信它的孩子带来一些后果。首先,当然就是在其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他的人生目标会迷失。如果坚信这个谬误的观点,他很难有机会去寻找自己这个独特的人的特别之处,以及这一生要做的特别的事。他的人生目标会变成两点:一、向他人或者自己证明自己是好的,有价值的。二、努力获得更多的物质,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那么,他会度过一个辛苦、然而迷茫、不快乐的一生。因为,他或多或少能感觉到,自己过的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而对于自己想要什么也不太清楚。他浪费了这一生专属于他的独特天赋和使命,将每一个人根本不需要证明的宝贵价值和丰富独特的人生变成了一张需要打分的试卷。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看待你女儿的同班同学:她很好,但是在她头脑中已经种下的这个观点是谬误的,如果这个观点没有机会更正,会对她的人生造成深远的伤害。
而从你女儿的反应来看(“我就一个,一个怎么啦”),显然她清明的头脑未被这个谬误的观点动摇。她随后一撅嘴,就生气了,表明她早已感受到了,对方在数量比较下的含义:你看,我比你更有价值!而这样的含义让她很不舒服。
第二步,成人介入前准备自己。很自然的,你的思考会告诉你,成年人需要介入了。你的女儿尽管现在没有被这个观点动摇,但是她暴露于这样的观点中,她需要保护。其次,你女儿的同班同学已经在无意识中被这个观点伤害(其父母很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那个孩子同样需要保护。
“对不起,我想打扰你们一下。”当你带着上面的想法确定地出现在两个孩子面前时,你的心中其实已经充满对她们的爱和敏感,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要点。
你需要在她们中间蹲下,和她们的眼睛平视,并且用双手搭在两个女孩的后背,像慈爱的母鸡一样把她们拢在你的左右。中间的位置表明你是公正的。手的动作让她们感觉到爱。成人介入的时候,发生矛盾的孩子们往往会感到紧张和恐惧,因为他们体验到,大人的介入就是带着着急、愤怒这些情绪来指责孩子。哪怕被指责的只是其中一个,其余的孩子一样会被成年人的着急和愤怒笼罩而让小小的身体僵硬不已。我想,我们都体会过,当一位盛怒的老师在全班面前批评一个孩子的情形,其他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们感觉到爱的温暖和安全时,当孩子们感觉到,无论他们中有谁做了什么不恰当的行为,身边的成年人仍然很爱他(而不会在情感上抛弃他),那么接受成年人的教导、迅速学习更正确的做法就会成为比较自然的事情。也就是说,这将成为一个安全的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恐怖的折磨和惩罚的过程。做错的孩子不会感觉非常的羞耻、不被尊重或者贬低,不会觉得自己“这个人”因为自己的某个言行而变得“不好”了,变得毫无价值了,不会想要找个地缝钻进去。他的内心会很快进入一个学习新东西的状态:哦,原来是这样啊。
第三步,为孩子示范你清晰的思考成果,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观点和做法。
一边带着爱看一下两个孩子的眼睛,一边确定、清楚、缓慢地告诉她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你有两个很好,你有一个也很好。”然后微笑地观察一下她们的反应,就可以起身离开了。
这个过程强有力地保护了你孩子清明的意识,帮助你的女儿开始建立一个重要的观点。再有几次这样的机会,这个重要的观点将深植入其精神,未来当她置身于与此相对应的谬误观点时,她就会变得无比的确定,不再有动摇的机会,不再需要成年人的保护、而能自己保护自己了。
我接着说说其他的现象。“你要可以,你必须叫我的英文名,你不能这么叫,你得那样……”。这种表述背后的实质是“控制”。所以,需要温柔但确定地教导孩子们的真理是,“不可以控制别人”。
不小心抓到或者触碰到别的孩子时,说,“那你站到我前面我就会撞呀”。这只是表明,这个孩子可能遭遇过成年人对其过失的充满愤怒情绪的指责和惩罚,这种体验过于痛苦(如上所述),所以她饱受巨大的压力,决不敢承担责任。所以,成年人需要教这两个小女孩,如何“有勇气道歉,并且有勇气要求别人道歉”(但不是口头教,而是要她们体验一下要求道歉和道歉的整个过程)。当她们听到成年人告诉她们、并且在爱和安全的气氛中亲自实施如下的真理时,改变就会发生:
仍然回到你居中蹲着的状态,在了解了发生什么的基础上(一个人不小心碰到了另一个人),向你的女儿示范:“某某,你刚刚不小心碰到我,我不舒服,请你向我道歉”,让你的女儿对着对方练习说一两次。
然后转过头带着爱看着你女儿的同学,用手搭着她的后背传递你的爱,告诉她:“向别人道歉是非常了不起的、勇敢的行为。你愿意试试看吗?”对方如果同意,你可以示范:“你可以说:对不起,刚刚我碰到了你,不过我不是故意的;你愿意原谅我吗?”然后教你的女儿:“如果你愿意,你就告诉她,我原谅了。”
重要的不是让孩子们体验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并且让人受到惩罚。重要的是,在上面的这个过程中,让你的女儿和她的同学学会:人是会犯错的,承担责任(道歉)是非常勇敢的行为。
成年人通过上述的过程,在心理层面保护了孩子。未来,孩子们将可以迅速从自己的错误中获得自由并学习新东西,而不再陷于害怕惩罚的巨大压力、或者内疚和自责的折磨和纠结之中浪费心力和时间。
关于上述成年人应该如何介入孩子们中间,通过解决矛盾来保护和教导孩子,我将再次推荐孙瑞雪老师关于“完整的成长”和“规则”的论述和课程,其中有成熟、具体和完整的实际操作,和对其背后深远意义的清晰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