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文/潘英俊、周敏 摄/李彬
广东烧肉的演变
这种味型更奠定了日后粤式烧烤的脆皮制品的风味!
后来,随着祭祖拜神等民俗礼仪淡化,“五香烧肉”移转为日常的桌上餐。不过,人们就在此时发觉,这种“烧肉”香是香了,但摆放时间稍长,很快就从韧脆的表皮转为搀口、韧皮以至最后软了下来,未能达到广东人酷爱以及渴望的酥脆口感,渐渐除了一年那几天酬神的日子,其余时间已少人问津。
厨师们觉得“五香烧肉”在此时已到了非改良不可的地步了,可惜苦无良策。有人尝试在猪皮上插上小孔,以帮助松脆。基于当时的知识面,仍然摆脱不了使用麦芽糖(饴糖)着色的一套烧烤理论,导致烧烤时,常常出现一些点点花斑影响观感而不得不趑趄不前。原因是猪皮插上小孔后,若针孔过皮到肉,水分在烧烤的途中就会从这些小孔渗出,不断的水分渗出,同时亦就冲淡了表皮上的糖份,使得这些密密麻麻小孔根本无法焦化着色。
后来,这种制法就秘而不宣地在新市一带的烧腊店流传开去。对于“新市烧肉”而言,或许是广州市区的人对粤菜传统的“五香烧肉”已先入为主(亦有一说是当时交通不便的缘故),没有即时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或许是妄自尊大的粤菜厨师对乡间制作的轻视,使得这种新兴的烧烤方法没有在素有“食在广州”的地方率先并很好地发展。反而辗转由一个澳门人将它带到了有“美食天堂”之誉的香港去。
新的一套“烧肉”的烧烤理论及标准随之而诞生!“新市烧肉”传到了香港之后,当地的厨师认为其工艺还有进一步的改良的空间,他们认为这种“烧肉”的皮虽然酥脆了,但远未能像“麻皮乳猪”一样松化。有两样制品可以作为改进的理论基础来参照,一是南京的“叉烧酥方”,二是比作鱼肚(鳔)的“浮皮”。“叉烧酥方”是用叉将五花肉放在明炉炭火上摝烧而强制烧燶(焦),然后再用刀刮去焦燶面,非常松化。“浮皮”是将猪皮晒干再在高温下焗爆,亦是非常松脆。两者的共通点都是采用高温。于是有人以此作为基础,摈弃以往传统涂沫糖浆的做法,仅利用高温,将猪皮烧燶(焦)以达到松脆。说到这里曾经闹出个笑话,过去从炉中取出都是红彤彤令人垂涏欲下的色泽,但现在取出的都是焦炭一般,于是不明真相的老板常常会责怪厨师不认真工作,导致每次烧烤都失败。但是利用将猪皮烧燶(焦)再刮焦的方法,使得“烧肉”松脆异常。
但另一方面,厨师发觉这种烧烤方法的“烧肉”并不香口,而且皮面味道较为淡,就想出了用粗盐“擦盐”赋味的方法。此一“擦盐”方法,有仿冒者不明就里,还以为是导致“烧肉”松脆的主要原因呢!
时间大概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种烧烤方法又辗转回到了广州,从中亦反映,“食在广州”已失去了昔日的光芒和对美食的敏锐眼光。
毫毛疑问,“澳门烧肉”的确酥脆非凡,但从欣赏的角度,我们认为它与“五香烧肉”是各擅其长,各自走各自的路子。从酥脆方面,“五香烧肉”的确不敌“澳门烧肉”,这是后者得以
澳门烧肉与新市烧肉
“澳门烧肉”又称“白切烧肉”或“化皮烧肉”,与广州新市一带所出品的“新市烧肉”一样,以它“皮松脆、肉甘香”而驰名省港澳及其它地方。在烹调制作方面,它与以上介绍过的“五香烧肉”有些区别,它摈弃以往用糖浆上皮的传统烧烤方法,改用粗盐涂皮以及使用猛火烧烤的制作方法,得出非常好的效果,又以它的特色开始普及开来。制作上可分“生烧”和“熟烧”等。“生烧”有肉味但成率略低,“熟烧”虽无肉味,但烧烤简便,各适其式。
五香烧肉
“五香烧肉”简称“烧肉”或“火腩”,如整头去烧烤又称“烧猪”或“金猪”,其烹调方法与“炮豚”“炙豚”一样,已有数千年历史,古代曾称之为“燔肉”,作为牺牲品之一的全猪放在称之为“燔柴”的木火之上被烧熟而得名,也因此作为祭品和名菜演变出来。时至今天,“烧肉”这一品种在粤菜中生根发展,以它“皮脆、肉滑、甘香”而百食不厌,又因其色泽红润,凡有喜庆典礼都被认为不可缺少的一味意头食物,如婚宴、寿筵、弥月、祭祖、酬神、开张,以及端午节等喜庆日子,莫不是以“烧肉”作为食物中的主角。
“五香烧肉”与“烧乳猪”如同一对姐妹花,各有特色地在广东遍地开花,“五香烧肉”取其香,“烧乳猪”取其精致,各擅其长。最有趣是“五香”二字,这是“五香粉”的缩写,是用肉桂、八角(大茴香)等组成,其形成的香味对烧烤制品而言,既辟异味又增香,妙不可言。因此,当我们先辈将俗称“五香盐”的配方确立之后,不仅“烧乳猪”使用,就连“脆皮烧鹅”亦相继依随这个足迹而调味,这就是粤式烧腊的一个特色的所在。
乳猪的喻意
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承,不仅是倡扬读书,而且还倡扬一种礼教。而后者反而是重点。儒家礼教讲究细致,不仅体现到人的行为,而且还体现到食物之上。即什么典礼的场合必须使用什么样的食物,绝不能有半点马虎。如祭祖必定要有“烧猪”,而“烧猪”又不能用小猪,一定要用大猪,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红皮赤壮”,以寓意生者身体健康。
过去婚礼之中,有“三朝回门”的礼数,即新娘嫁到夫家之后的第三天,丈夫必携新娘回娘家一趟,礼物包括烧肉、鲮鱼、糕点、生果、莲藕等。但这一切并非娘家检视的重点,而是这些礼物当中有没有“烧乳猪”。时有诗可证:“闾巷谁教臀印红,洞房花烛总朦胧,何人为作青炉礼,三日烧猪代守宫。”
现在很多人将“烧猪”等同于“烧乳猪”,实属非也!“烧猪”又称“烧肉”或“金猪”,寓意身体健康,故而过去有“太公分猪肉”之说,这里的猪肉,即是“烧猪”或“烧肉”。而“烧乳猪”则不同,清人俞溥臣《筠廊笔记》载:“广州婚礼,新妇成婚后三日返父母家,又以烧(乳)猪随行,其猪之多寡,视夫家之丰瘠。若无之,则妇不为贞矣。”其中“乳”代表“刚刚”,而“猪”则代表“ 儏 ”。《字汇补》曰“儏,古于切,音俱,女阴”。读作“俱”音的“儏”,在粤语与“猪”谐音。因此用“烧乳猪”回门,寓意是新娘嫁到夫家时还是“处子之身”。
今人用“烧乳猪”祭祖,毫无寓意,是拿祖宗来开玩笑。有人说它是“烧猪”的袖珍版,那真是“各处乡村各处例”。
食品不带骨和具有新颖性的要求,对于菜肴来说,并没有难倒接办团体,但连烧乳猪都要具有新颖性,却是接办团体最头痛不已的事情。因为,以当时整个香港饮食行业来看,全都没有烧乳猪这种做法,只有做俗称“烧肉”的烧大猪,所以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详细知识。
怎么办呢?接办团体唯有马上赶回素有“烹饪之国”的祖国求教。说来又话长,当时祖国大地唯独粤菜有烧乳猪这个品种,而且全部都是“光皮乳猪”的做法。
试吃过之后,接办团体很快就发觉“光皮乳猪”在刚出炉时尚可达到脆皮效果,但摆放时间稍长,就略感搀口和韧皮。
这一点极不利于在酒会形式中使用,因为在酒会的举行中还会有很多名流致辞,从而会耽误了进食乳猪的时间,对于食客来说,若不明就里,就会认为厨师烹调的失误,继而就会影响到接办团体的声誉。
当时有一个方案就是在烧制的过程中让炭火的火力加大,但是尝试过后,就发觉这样的操作并不理想,主要是色泽过于深沉,失去烧乳猪享有的金红亮丽色泽,而且还略带一些“燶味”(焦苦味)。
与此同时,有人却发现了若产生小孔的猪皮,其酥化程度会大大提高。能否让整头乳猪都布满这样的小孔呢?接办团体又回到祖国请教,当时祖国名师是这样解释,他说由于皮层内有水分和油脂,遇高温,这些水分和油脂就会急剧膨胀而冲破猪皮,是“光皮乳猪”的一个大忌。
熟悉烹调原理的香港厨师反而马上意识到,虽然水分和油脂急剧膨胀所产生的小孔是“光皮乳猪”的一大忌,却可能是烧乳猪提高口感的一个突破口。于是,善于思考的厨师一改“光皮乳猪”以往只放麦芽糖(饴糖)和清水的配方,调配成麦芽糖(饴糖)加白醋和曲酒的新型配方。麦芽糖(饴糖)是保证乳猪有金红色泽并附有增加酥脆的本能,白醋有辅助酥脆的效果,而曲酒则是帮助皮层内的水分和油脂能顺利爆破的助手,从而达致猪皮酥化的效果。
酒会完满结束,“光皮乳猪”亦易旗为“麻皮乳猪”,这种做法省港两地同行相继仿效,并且席卷大江南北,最后成为了烧烤制作的佼佼者。
“光皮乳猪”是将乳猪烧烤成有如玻璃般光滑的猪皮以及金红色泽而得名。据资料介绍,它原为“满汉全席”中“四红四白(四红是:烧乳猪、烧鸭、烤方和烤火腿。四白是:烤驼峰、烤项卷、哈儿巴和烤鳜鱼)”的食品之一。后来,在上世纪20年代开设在广州宝华路的银龙酒家聘请的一位梁姓厨师出品的“光皮乳猪”,以它味道中和、皮脆肉甘而闻名省、港、澳等地区,开始备受粤菜厨师的吹捧。
制作“光皮乳猪”有两种方法,一为“挂炉烧”(缸烧),另一种为“明炉烧”(摝烧),从成本效益上看,若批量生产,则以前者化算,但如少量生产则以后者为佳。
本文作者《粤厨宝典》作者在短短的几年间迅速取代前者而成为“新兴”食品的诱人地方。但从香味上说,“澳门烧肉”就未必优胜过“五香烧肉”了。例子很简单,粤菜很多炆菜(红烧)的料头都有配上“烧肉”,其用意就是增加菜肴的火香味。自从整个行业都改烧(烤)“澳门烧肉”后,这种炆菜(红烧)即时就欠缺香感而黯然。这是因为前辈们对“五香烧肉”的切入点是关注在色泽和香味上,故而“五香烧肉”的水份流失较少,从而保证肉的原味。而“澳门烧肉”切入点则仅仅是关注在酥脆方面,在烧烤火候上下足功夫,使得“澳门烧肉”的水份流失得较多,从而让肉味和香味随水份流失而流失。
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不应埋没。悟此,或许能让它们互补不足地演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