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婚姻与家庭(下)

30年·30词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录

作者:策划执行 | 本刊编辑部

策划执行 | 本刊编辑部

| 策划人小语 |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面前这本《婚姻与家庭》杂志诞生于1985年,属于“80后”的她,正值三十而立之年。

30年来,她记录了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婚姻家庭领域的历史变迁。她知道每一时期的父母在为什么操心,也知道每一时期的伴侣在为什么烦忧;她知道如何让亲情走得更近,也知道如何让爱情走得更远。

30年来,透过杂志的一篇篇文章、一个个选题,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国人的爱情观念、婚姻观念、生育观念、教子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抓紧嫁出去,到主动剩下来;从一家生一个,到鼓励生两个;从福利分房子,到贷款买房子;从严厉对孩子,到平等待孩子……30年前的人认为匪夷所思的事情,对“80后”“90后”来说却顺理成章。

拂卷回望,我们细梳了30年来婚姻家庭领域的30个关键词,您看过后或许会对我们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惊诧,也会为今天价值观念的多元和人生选择的自由感到惊喜。30年,数代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但对幸福的追求不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记忆,走进历史。

01那些专管“家务事”的法律和政策

法律、政策是人们生活的指挥棒、风向标;法律、政策的制定、修改,又是对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的回应;法律、政策的不断细化、规范化、人性化,既改善着人们的生活,也代表了文明的进步。或许你没有认真捧读过一本法典,却没有一天不生活在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影响下。曾经,中国人习惯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也有人习惯喊“丈夫打老婆、老子打儿子,别人管不着”。看看下面这些关键词,你会知道,娶亲、生子,事事都越来越有规矩、越来越受到保护。

No.1《婚姻法》
【标签】捍卫婚姻关系的武器

《婚姻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废除旧式封建婚姻制度,建立新型婚姻家庭关系,保障妇女在婚恋中更自由、更平等的地位。1980年通过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将“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作为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并确定“计划生育”的基本原则。而2011年颁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婚前财产,尤其是不动产的所有权,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一经颁布,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不管怎样,《婚姻法》几度修订,对传统的婚姻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婚姻再不是“保险箱”,女性需要修炼自己,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No.2 男女平等
【标签】女性应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尊重

中国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1954年我国将男女平等写入宪法,1995年将男女平等列入基本国策,2012年首次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20年来,女性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真正的男女平等,不是女人要和男人做同样的事,也不是两性谁压倒谁,而是彼此给予更多的尊重。当然男女平等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就业性别歧视仍未消除,歧视妇女的观念、言论及侵害妇女权益的行为仍然存在。

No.3 计划生育
【标签】独生子女的爱与哀愁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1983年开始实施,通过晚婚、晚育、少生和优生,控制了人口总数,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诞生了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他们享受到父母完整的关爱和充裕的物质条件,兴趣和眼界都得到提升和开阔。但是伴随独生子女的成长,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等。如果独生子女先于父母离世,失独家庭承受的精神打击巨大,同时养老也成为难题。今年二孩政策的开放,是计划生育政策一个新的里程碑,独生子女也将成为历史发展长河中特殊的一代人。

No.4 反家暴法
【标签】向“疯狂的拳头”说不

提起家暴,很多人认为系个人隐私,“家丑不可外扬”,如果反映到司法机关,会使家庭矛盾激化,影响婚姻和家庭的稳定,因而受害者大多采取忍耐态度。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2013年全国妇联一项调查显示,女性在整个婚姻历程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有24 .7%,现实中这一数字也许更高。2008年8月,我国第一份针对家暴受害者的“人身保护令”由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人民法院签发。2011年,“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对外籍妻子实施家暴的行为曝光,家暴受到更广泛的关注,第一部全国性的《反家庭暴力法》草案在这一年起草完成。2014年11月2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向全社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2015年7月,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8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 0年磨一剑的《反家暴法》出台指日可待,对家暴违法的定性有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将起到积极预防和有效惩治家暴违法犯罪,加强对家暴被害人司法保护的作用。

No.5 非法同居
【标签】同居不再非法

20年前,不“明媒正娶”就公开住在一起被称为“非法同居”,是道德沦丧、伤风败俗的表现。1994年2月颁布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未办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其婚姻关系无效,不受法律保护。随着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人们对婚前同居持越来越宽容的态度,比例逐年攀升。调查显示,“70后”有44.4%的婚前同居者,“80后”和“90后”的比例分别为59.6%和57.8%。自2001年12月起,不补办结婚登记的同居关系,不再被认定为非法。但同居不具有婚姻关系的任何权利、义务,不受法律保护,对于女性而言仍然存在较大风险。

No.6 取消强制婚检
【标签】不强制婚检不等于取消婚检

强制婚检制度是1995年实施的《母婴保健法》规定的,它要求“男女双方在结婚登记时,应当持有婚前医学检查证明或者医学鉴定证明”。2001年,我国《婚姻法》修改规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禁止结婚;“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婚姻无效。当时,婚检结果非常之重要,决定了一对准夫妻能否结婚,是否需要延迟结婚或者需要经过哪些预防治疗措施后再结婚。2003年公布的《婚姻登记条例》对这一规定做了修正,结婚登记不再需要“婚前医学检查证明”,强制婚检被自愿婚检取代。取消强制婚检是人性化的考量,把是否婚检的选择权交还给婚姻当事人,让他们以爱为先。但不再强制婚检并不意味着婚检不重要,婚检仍是两性健康、夫妻和谐和优生优育的重要前提。

No.7 婚前财产公证
【标签】谈钱别伤感情

30年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们的个人财产少之又少,工资刚够满足生活,住房也大都由单位分配,人们没有保护婚前个人财产的意识和需求。2 0世纪9 0年代以后,随着收入增多,物权意识增强,婚前财产公证渐渐被人们认识。自90年代初开办婚前财产公证业务以来,仅上海6年间业务量增长了23倍。进入21世纪,受财产分类细化、离婚率攀升等因素影响,婚前财产公证被越来越多的人理性接受。公证财产者以再婚或经济条件相差悬殊的夫妻居多。金钱在婚姻中的敏感性变得明朗化,不少父母由于在子女婚房等方面的经济投入较大,甚至比子女更倾向于采取婚前财产公证的方式,以保护自己和子女的权益。

No.8 二孩政策
【标签】一对夫妇两个孩

2011年11月,我国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单独二孩政策放开;2015年10月,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二孩不仅是为了应对中国社会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也是为了尊重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权利。政策放开了,大部分人却还在犹豫和观望,“生还是不生”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不过,专家们的态度倒很一致:二孩也要优生优育,生理、心理、家庭关系上都要做好准备。

02那些引发过争议的现象与趋势

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政策引导下,人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曾经,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深入的中国社会,长期奉行着“从一而终”“男尊女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进入现代社会,这些仍然存在于集体潜意识之中,或多或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两性地位愈加平等,个人权利愈加彰显的进程中,频频出现着挑战传统认识的现象与趋势。对此,人们褒贬不一,但最终都不得不学会主动做出自己的选择,同时平和接受他人的选择。

No.1 丁克家庭
【标签】没有孩子的婚姻一样完整

育龄夫妇不生孩子,以前会被人议论,20世纪90年代初却成了一种年轻人追捧的潮流。丁克夫妻有全新的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他们认为没有儿女也一样可以活得充实、幸福。虽然当年追赶潮流的丁克一族只有少数坚持到底的,更多人最终还是从为人父母过程中体会到更深的人生哲理和血脉情感的力量。但丁克已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人们不再将生育后代当作结婚的唯一重要目的,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来选择家庭结构。

No.2 跨国婚姻
【标签】爱无国界

跨国婚姻由来已久,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历史和外交等原因,变得非常少见。改革开放后第一例被广泛周知的跨国婚姻发生在1984年。1980年,青年女画家李爽与法国外交官白天祥确立了恋爱关系,第二年9月,李爽被捕,判处2年劳教,白天祥则被驱逐出境。那时的跨国恋与特务的秘密活动画等号。直到法国总统密特朗访华向邓小平提及此事,李爽才被特批释放,出狱后去了巴黎,与白天祥终成眷属。之后随着国门开放,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量逐年繁盛,1982年为14193对,1997年已达50773对。进入21世纪,每年大概有40万老外与中国人缔结婚姻。这些跨国婚姻的主旋律,是中国女嫁外国男。2013年的一份网络调查中,有超过3 0%的网友认为,跨国婚姻最大的诱惑是不可抗拒的新鲜感和更优越的生活环境,过半数网友认为跨国婚姻最大的障碍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No.3 性觉醒
【标签】性本无罪

30年前,“性”在国人眼里是一个讳莫如深的字眼,公开谈性会被视为道德败坏。随着改革开放,性意识的觉醒与开放也是空前的。2015年,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幸福婚姻家庭调查报告(十城市抽样调查)》显示:“60后”婚前同居的比例仅为13 .7%,而往后的代际则愈加开放,“70后”有4 4.4%,“80后”高达59.6%。性研究不再是禁区,性博览会、情趣用品商店越来越多。自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性保健品商店1993年在北京赵登禹路开张以来,全国各地的性用品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截止到2008年,性用品产业的年销售额已达1000亿元人民币,且保持20%的年增长速度。中国性用品的市场份额已占到全世界的70%。人们更加强调性愉悦和性权利,尤其是女性也开始自由地表达性感受与性需求。

No.4 婚外情
【标签】婚姻的主要杀手之一

自从有了婚姻,就有了婚外情。只不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解放,婚外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我们从不同时期人们对婚外情的不同“惩治”办法,也可看出社会对婚外情现象宽容度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单位会对通奸者实施行政处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逐渐脱离对单位的依附,单位也不再过多干涉员工的私事。我国《婚姻法》规定,只要存在“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或构成“重婚”导致离婚的情形,无过错方都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但目前法律只保障无过错方离婚时得到赔偿,还不能保障婚内伴侣的忠诚。不过,另一项有趣的统计却是,人们发生婚外情后,和第三者白头偕老的几率只有2 .5‰,当婚外情的新鲜感逐渐消退,婚姻里的问题又会重演。婚外情之所以发生,代表着婚姻关系亮起了红灯,夫妻之间有需要学习的功课。没有自我成长,学会相互包容,以为换一个人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到幸福,往往是痴人说梦。

No.5 啃老族
【标签】向父母伸手竟成天经地义

因种种原因早该独立却“吃定”父母的人被媒体称为啃老族。进入2 1世纪以后,啃老族逐渐壮大。根据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6 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成为啃老族的年轻人大都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在就业市场上高不成低不就,无法实现经济独立。而随着城市房价的飙升,结婚、买房也成为年轻人啃老的两大关键因素。除去金钱啃老,隐性啃老更多。父母不仅要为子女解决房款,还要帮带孙辈,这里面投入的时间成本、健康成本、精神成本,远远无法统计。

No.6房奴
【标签】贷款买房,累并快乐着

1998年国家取消了福利分房,等一套现房从天而降已不可能,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贷款买房的道路。“房奴”,这个闪着智慧光芒也带着辛酸无奈的标签,被很多人主动选择,贴着它人们走进超前消费的新生活。很多非理性“房奴”的贷款占到了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许多人在拿到新房钥匙的一刹那豪气一笑: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窝!但他们在享受成为有房一族所带来的心理安慰的同时,也承受着“贷款”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一人买房,全家供房,整个家族用多年积蓄共同出资买一套房的现象比比皆是。福利分房时代,人们不用为房子操心,但也缺少选择的自由;进入商品房时代,许多家庭买房压力增加了,却也获得了自己支配一切的快乐和自由。在满足了居住需求以后,更多的人开始将买房当作一种投资,“房奴”摇身一变成了房东。“房奴”背后,是消费观念和幸福观念的一场革命。

03那些养育道路上的题目和题解

中国家庭十分重视后代的培育。30年间,一大批独苗苗、金疙瘩在亲人的加倍呵护下长大成人,又做了父母。独生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过程有什么特点?如今,成为新一代年轻的父母,他们又是如何养育孩子的?

No.1 亲子关系
【标签】从居高临下到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在儒家伦理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中国人习惯于只谈“父子”,不谈“亲子”,父母在孩子面前往往拥有绝对权威。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产生了很多弊端,容易造成孩子失去自我、引发孩子的逆反情绪,造成家庭关系冷漠疏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孩子的教育问题受到空前重视,这为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优质亲子关系的产生带来了机会。优质的亲子关系是陪伴的关系、朋友式的关系、共同成长的关系、爱的关系。父母们不再崇尚“严父”的威严和棍棒教育,而是学会蹲下来和孩子的视线平等,了解孩子每一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情绪情感变化,懂得倾听孩子、尊重孩子,营造优质的亲子关系。

No.2 性教育
【标签】像吃饭睡觉一样和孩子谈性

“妈妈,我是哪里来的?”“垃圾堆里捡来的。”这是3 0年前中国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经典问答。那个时候人们还将“性”视为洪水猛兽,对孩子普遍缺乏科学的性教育,很多女生甚至以为只要和男生拉手、亲吻就会怀孕。性教育的缺失导致青少年一方面对自身的生理心理发育不了解,背负不必要的羞耻感;另一方面,又容易被黄色作品误导、引诱,发生没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至今,寒暑假也会成为大批少女的“流产假”。近些年来,性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关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许多父母也意识到以开放的心态和孩子谈性的重要性,不再隐晦表达或避而不谈,而是在教育专家的引导下练习“像谈论吃饭睡觉一样和孩子谈性”。

No.3 早教
【标签】“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000年以后,早教产业兴起并大热,孩子一出生,父母就争先恐后地开始给孩子报各种早教班。到2012年,全国早教机构已超过1 . 2万家,一方面父母们寄望于让孩子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是很多父母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惧心理和望子成龙的期待心理所致。对于要不要早教,国内专家给出的回答是:早教很重要,方式需谨慎。早教未必一定要通过上早教课完成,在家里、在大自然中,只要有父母的陪伴,通过玩儿的方式,一样可以进行早教。关于早教,也许更多是商业机构的需要,对孩子来说,顺应天性的宽松有爱的环境,才是其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

No.4 隔代抚养
【标签】孩子的身心健康大于一切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抚养”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许多妈妈产假结束后就把孩子送到托儿所,那时的隔代抚养仅限于老人帮忙接送孩子或短时间看护。后来,儿童入托年龄推后到3岁,忙于工作的年轻父母便把育儿任务交给了祖辈。隔代抚养弊端很多,老人容易溺爱孩子,使孩子任性、孤僻、以自我为中心。但在减轻年轻父母压力、缓解老人孤寂、体会祖孙情等方面,又有积极意义。如今,隔代抚养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年轻父母逐渐意识到亲自抚养孩子的重要性,祖辈家长也开始接受新的科学养育理念。学校和社会也开设了隔代教育课堂,帮更多祖辈家长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养育者。

No.5 爸爸去哪儿
【标签】父爱不能缺位

2013年10月,湖南卫视制播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火爆荧屏,引发全社会对父爱缺失的讨论,也引发了大家对“失陪族”的关注。中国家庭中男性“失陪”现象严重,多少女人抱着孩子看《爸爸去哪儿》时,自己的丈夫还在单位加班?还在外面应酬?还在卧室里打游戏?长期“失陪”会导致夫妻情感疏离、破裂,孩子缺乏父爱和男性榜样。《爸爸去哪儿》收视飘红的背后,是成千上万颗渴望父爱的心。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爸爸去哪儿,孩子就会去哪儿;孩子去哪儿,社会就会去哪儿。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亲必须承担起陪伴和教育的责任。

04那些仍需聚焦的人群和状况

人的一生中,不同阶段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年龄要面对不同的问题。小有所养、老有所依,是《礼运大同篇》里对至高至乐生活的期待,今天,我们仍然在为这样的愿景努力。在实现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殊的群体和事件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呢?

No.1 单身妈妈
【标签】是母亲,更是女人

2015年6月10日,民政部发布《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离婚率已连续12年上涨,2014年依法办理离婚363.7万对,比上年增长3.9%。而在中国离婚家庭中,67%有孩子。随着离婚率的上涨,单身妈妈增多;加上一部分未婚妈妈,单身妈妈是一个数目庞大的社会群体。 随着社会包容度的提升和女性实现经济独立,离婚独自带孩子,不再被认为是难于上青天和丢脸的事。越来越多的女性明白,与其苦苦维持已经破碎的婚姻,不如勇敢走出来,为自己和孩子创造更多成就和快乐。单身妈妈,是母亲,更是女人,要在为孩子付出的同时,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找到自己的价值,避免在精神和情感上依附孩子,拖住孩子成长的脚步。

No.2 全职太太
【标签】不做绝望的主妇

过去,大家把在家里照顾孩子和整理家务的女性称为家庭妇女。从“家庭妇女”到“全职太太”名称的改变,是女性地位提高的佐证。过去许多人认为妻子做家务、带孩子是理所当然。2010年,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在提案中建议:家务劳动应该工资化。这一提案虽然最终没有被采纳,但家务劳动的价值却逐渐被全社会认可。有人换算了一下,如果把太太做的家务劳动换成钟点工做,那么她一个月的收入可以超过一个CEO。全职太太也是一份职业,且难度和强度超过许多工种。全职太太的付出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家人的肯定、丈夫的尊重。而越来越多的全职太太在选择照顾家庭的同时,也没有放弃自我成长,她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在新的领域里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No.3 留守儿童
【标签】孤独带他们走向何方

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很多父母为了工作,将孩子留给老人或亲戚,使孩子成为成长过程中没有家长陪伴的留守儿童。截至2014年,中国留守儿童已达6102 .55万人,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由于父母监护缺位、情感支持不足,留守儿童更加情绪消极。留守儿童群体的扩大化,以及与之伴随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甚至犯罪事件,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2015年6月9日,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这起悲剧再次引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生存和精神状态的关注。尽管有全社会的帮助与关怀,留守儿童缺爱的问题却不能得到真正解决。父母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这是为生活打拼的父母们都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国家在政策制定层面需要考虑的因素。

No.4 养老焦虑
【标签】从家庭责任到社会聚焦

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现有老龄人口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养儿防老,这种中国人的传统养老观念正在被颠覆,一对独生子女面对四位老人,已经使家庭养老成为不可能实现的愿景。越来越多的城市老人要在养老院里度过余生,而物美价廉的公立养老院远远不能负荷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需求。数量庞大的农村老人群体,养老问题更加堪忧。他们不仅缺乏城市老人的退休金、社会保障金,身旁也没有儿女的关照。国家为此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计划和新型养老模式,例如:社会保险养老、土地养老、以房养老、社区养老等。但短时期内,养老问题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No.5 性别比失调
【标签】女婴生命权被剥夺,男人面临无妻可娶

“2020年中国将有3000万到4000万光棍汉找不到老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目前,中国正面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现状。廉价便捷的B超检查以及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是导致男性数量大大超过女性的原因之一。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出生婴儿性别比是基本一致的,一般在102~107的范围内,即每出生100个女婴时,男婴出生数为102个~107个,这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我国出生性别比已高达117,意味着很多女婴还没出生时生命权就被剥夺,很多男性将无妻可娶,而贫困地区的男性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同时,这么多人打光棍的可怕景象将导致拐卖妇女、卖淫嫖娼等各种犯罪问题发生,因此解决性别比失调问题,已刻不容缓。

No.6 幸福感
【标签】越有钱越幸福?不一定

幸福感是个人对是否幸福的感受评价。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社会价值的关注远远大于对个人幸福的关注。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更能影响幸福感。由于当时的物质条件贫乏,对于小家庭来讲,能有钱买上“几大件”就很幸福了。到了经济高速发展初期,人们越来越看重金钱在实现幸福中的价值。但近些年来,国人逐渐认识到,并非“越有钱越幸福”,当小康生活实现以后,幸福和金钱就不再呈正比例关系。那么,实现了经济安全的中国人,要从哪儿去寻找幸福感呢?多个调查都显示,当代中国人将“家庭和睦”“孩子健康成长”“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作幸福感的最重要来源,人们也更加重视个人的心理成长和需求,更多人认同“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心理专家指出,幸福感来源于自然环境、人际关系、个人身心灵的三重和谐与平衡。

05那些婚恋生活中的大事和小情

每天,家庭中都在上演着或公开或私密的亲密关系大戏。对象怎么找?孩子怎么生?日子怎么过?你家烦忧的他家也未必轻松,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No.1 避孕
【标签】男用安全套普及加速女性解放进程

自从我国正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避孕就成为每对夫妻每天都要面临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女性承担避孕责任。生产第一胎的同时就普遍戴上宫内节育环;进入9 0年代,逐渐出现“埋线”(皮下埋植剂)、打避孕针等避孕方式。女性不但承受着主要的避孕压力,一旦避孕失败,还要承受流产之苦。进入21世纪,女用口服避孕药、男用避孕套,成为轻便的、副作用小的选择。过去10年,我国的避孕套生产量从12亿只涨到了47亿只;2014年,避孕套年使用量为71亿只。男性避孕比例大大提高。新时期,避孕成了男女双方的事。

No.2 试管婴儿
【标签】一次和不孕不育说再见的机会

1988年3月10日,郑萌珠在北京呱呱坠地,她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例试管婴儿。到2015年,试管婴儿技术已在中国大陆成功应用27年。不孕不育一直是很多家庭面临的难题。特别是近年来,环境污染、生活压力、性传播疾病导致的生殖系统损伤、操作不规范的人工流产等,造成不孕不育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据调查,在不孕不育就诊患者中,2 5岁至3 0岁的人数最多,男性占总人数的3 5%,女性占4 0%。而试管婴儿技术为生育困难家庭带去了希望和欢乐。在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之后,试管婴儿技术还将大热,因为许多年龄较大的夫妇会面临生育二孩的困难。专家指出,试管婴儿技术并不能保证所有家庭顺利获得孩子,更不能不顾法律法规被滥用。

No.3 非诚勿扰
【标签】相亲,要先听到爱的声音

2000年左右,以《玫瑰之约》《非常男女》《相约星期六》为代表的一批节目,曾在国内掀起过一股电视相亲热,不过很快就因缺乏新鲜感而惨淡收场。10年之后,荧屏再次刮起速配风,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相亲才会赢》等电视速配节目纷纷推出,“婚恋生活”再成社会热门话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找对象成为许多适龄青年的难题。大龄男女青年结婚难,引发了全民对“相亲”的热衷,甚至出现了父母“代替相亲”现象。围绕着这些电视节目火遍全国,也引发了公众对婚姻观、择偶观的一系列讨论,例如:爱情与财富的关系,相亲与找到真爱的距离,“拜金女”该不该受到批评等。配对变得娱乐化、相亲变得世俗化,人们不禁在问:你们把爱放在了哪里?

No.4 暖男
【标签】大男子主义的反义词

暖男是指像煦日阳光那样,能给人温暖感觉的男子。他们通常细致体贴、能顾家、会做饭,更重要的是,能很好地理解和体恤女性的情感和需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对男性的印象和要求比较刻板,要么阳刚勇猛,要么文质彬彬。女性选择对象往往仅关注对方的职业、家庭出身等外在条件。3 0年来,人们在婚姻生活中逐渐体味到,当初的看法太表面了,一位个性冷硬或生活低能的丈夫,会给女性带来无尽的痛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将家务、孩子全抛给妻子,对妻子的苦累全无感激,毫不分担,这样的男人,在讲求两性平等的现代婚姻中,越来越难以生存。暖男近两年的大受欢迎,意味着整个社会对男性的需求有了新的标准,原来以耍酷、富有、强干为主要追求目标,现在,则对男性的理解力和细腻情感交流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

No.5 国际家庭日
【标签】让爱在家里流动

30年前,一切以事业为重是全民生活观念,“为了事业不顾家庭”还常常受到表彰。1993年,联合国宣布将每年的5月15日定为国际家庭日,1994年定为国际家庭年,家庭的重要性被着重强调。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观念的转变,家庭的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更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4年以来,全国妇联在全国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和“好家风好家训”宣传展示活动。用心经营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本刊结语:

回首30年,相信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也能从中窥见自己的期待和未来。它像全体中国人的家庭相簿,从黑白走到彩色,从单一走到多元。借由这30个婚姻家庭领域不得不说的关键词,您或许会回忆起家庭生活中的甜蜜温馨,又或者是吵吵闹闹,但一切的一切,穿过历史的望远镜,都变得色调柔和,气味清新。拾起每一个片段,都是我们亲身经历因而无法割舍的。

走过30年,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精神生活更加飞扬,每时每刻的选择也更加多样。我们仍然受到历史和现实的限制,但我们不会停下文明和进步的脚步。抚今追昔,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充满平等、尊重、关爱、和睦的氛围,令每一个身处家庭的人,都能收获内心的满足和稳稳的幸福。

刘畅责任编辑
E:[email protected] T:010 5241 3603

 

“二孩”新政来啦

去做正确的事吧!

30年·30词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录

周渝民:在对的时间等来对的人

出份家庭小报,发现别样生活

唐嫣&杨幂:治愈系的蜜糖组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