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春节里的年味儿,一直都是中国人心头不变的情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电脑、手机、移动互联网融入到春节的美好氛围中,促使中国人过年的方式,也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不知不觉之间,年味中充满了新鲜时尚的互联网味儿。
春节的红包雨令人印象深刻。在猴年春节前后几天,微信、微博及其他各种社交网络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红包,男女老幼都在不舍昼夜地“抢”红包。我以为网上红包如此热闹的原因,是它巧妙地避开了“包多少钱合适”的心理障碍,也让拿红包的“不好意思”烟消云散,使得娱乐趣味性超越了传统功利性趋向,将中国人传承数千年的红包文化发挥到了极致。
如果说红包还只是将春节的娱乐活动推向高潮,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分享喜乐图片就更让春节成为了城乡沟通的契机,彻底实现了中华文化跨越时空的共享与大联欢。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互动需求越来越强,电视的单向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要。网络视频直播与微博互动、网上吐槽成为了春节晚会的新动向,延续30年的春晚也从封闭走向开放,呈现分化和多元,人们的春节娱乐出现更多选择。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进行“拜年祝福”、“手机订票”、“餐饮消费”、“购买年货”、“买电影票”等,数亿人频繁的在社交网络中分享春节感受和见闻……
一个清晰明了的结论是:手机和网络浪潮急速地改变了社会生产力和产业组织模式,进而深刻地改变了传统文化;通过更加便捷地对接线上与线下、故乡与远方,让中国人的春节从走亲访友,扩展到更广阔的网络空间。手机上的年味正在被社交和服务带动着,让春节生活变得更便捷、更丰富。我们也更清晰地看到这种变迁在一个节点上爆发的张力——其背后所揭示的正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浪潮——当网络对接到衣食住行的服务层面时,用户对于高使用率平台的依赖感正在不断增强。当我们在内部对比微信用户和其他平台用户时,发现微信用户在涉及到生活服务网络化方面,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习惯了“移动”生活的年轻一族,购物、娱乐、出行、社交,甚至是相亲,统统都可以在“指尖”上完成。
年味儿,作为一道永恒的风景,传承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太多的民俗文化。如今,时代在变,传统也在变,但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没有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家对年味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有人说逐年淡去,有人说依旧很浓。从拱手作揖拜年,到短信、微信拜年;从糖果红包,到现金红包,再到手机上的电子红包,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春潮涌动,年味儿就这样不断地演进延伸,引领我们迈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