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埃克特(Pete Eckert,美国盲人艺术家)华为展示的Yassin的作品2018年9月,华为在“2018华为新影像大赛”的一次宣传活动中,重点介绍了一位特殊的参赛选手—Jamaliah Binti Yassin,一位63岁的视障人士。Yassin在盲人协会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使用华为P20系列手机的AI场景识别和TalkBack功能,通过影像来记录生活。
视障人士进行摄影,这并不是新闻,也不是只有靠新技术才能实现的事情。2009年,美国加州大学曾经举办过一次12位“盲人摄影师”的作品展览;2016年,英国红石出版社(Redstone Press)推出的摄影集《The Blind Photographer》(盲人摄影师),集中呈现了一批来自全球各地的“盲人摄影师”的作品。在国内,早在2009年就诞生了第一批盲人摄影师,也初次了解到最早从英国兴起的非视觉摄影概念,并成立“非视觉摄影”机构。在“非视觉摄影”的官方网站上,他们这样介绍自己:非视觉摄影是一个由视障群体开创的实验性和创新性项目。
多元化的背景和跨界的参与者(视障人士、志愿者、摄影师及艺术家)通过学习运用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用听觉判断距离,用触觉和嗅觉发现事物。最终呈现出的照片、可触摸图片和文字、声音描述都可以使参与者进一步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运用摄影,视障人能够把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与别人分享,获得从未有过的向主流社会表达和沟通的机会。社会公众将近距离感受体验到由视障人所带来的全新摄影方式和事物认知方式,能够从另一个更加趋于真实和客观的角度理解视障人,从而能够发掘和信任视障群体的潜能,进而能够真正做到接纳、尊重视障群体,共同促进残健间的融合和社会的和谐!
“非视觉摄影”项目启动以来,在国内举办了多次作品展览,在社会上受到各方好评。在这里,笔者要对从事“非视觉摄影”的创作者和志愿者表示诚挚的敬意,他们从事的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无论对于视障人士还是健康人,这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认真负责的做事风格,这种正能量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
然而,摄影本身就是一门视觉艺术,离开视觉,摄影是不可能存在的。在《盲拍不是瞎拍》一文(详见本刊2018年第8期)中,笔者强调了摄影是“面对真实,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真实的某一个局部,某一个瞬间进行截取”。如果无法观看,怎么能够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去截取属于你个人的那个瞬间?又如何知道你所截取的瞬间就能够表达你个人的情绪呢?
虽然,对“盲人摄影”“非视觉摄影”这样的说法还颇有些质疑,但笔者并不否认视障人士所进行的艺术创作。正如“非视觉摄影”网站介绍的那样,视障人士可以调动其他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并通过视觉作品的形式,向其他人传递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不过,这样的艺术创作似乎与摄影本身并无太大关联,称之为“盲人摄影”更多是在宣传上带来的新奇感,甚至有“噱头”之嫌。对于视障人士的艺术创作,抛弃摄影的说法,才是对他们的创作真正的尊重。
责任编辑/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