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无人机只要5000多元,跟一部智能手机差不多。从2015年开始,无人机火的一塌糊涂。新闻航拍、楼盘广告、向女友求婚送戒指频频吸引眼球……不久前网络上热传一个“精灵与战机空中相遇”的视频,一架遥控操作的多旋翼无人机在某城市上空数百米悬停,差点与一架正在着陆的喷气式战机相撞,二者之间最近距离仅仅数百米。随着无人机坠机、割手、失火等耸人听闻的安全事件也经常登上新闻,安全,无疑成为无人机产业发展的最大痛点。
随着无人机安全范畴从人身安全延伸到隐私安全、公共安全、军民飞行安全、国家安全等更大的话题。一系列无人机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引发高度关注,产业既对监管提出了挑战,也关系到无人机这个朝阳产业的未来前途。
政策应该严厉还是宽松才更适合无人机产业的发展呢?刚过去的2015年,关于无人机的重大新闻里,有很多新闻涉及无人机安全。在无人机监管方面,美国、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及地区纷纷出台了关于无人机监管的法律法规。比如欧洲主要针对产品进行监管,而美国则更接近于航空标准,要求实时汇报空中位置,同时必须登记无人机所有者的信息资料;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则是设立禁飞区,日本与新加坡在城市中心地区都是禁飞区,中国民航局新年也发布了《轻小型无人机运行适行规定》,剑指无人机“黑飞”现象。
此“交规”的出台,对无人机监管工作将是一大推动。不过对整个无人机产业来说,技术的进步行业标准的出台,迫在眉睫。
从今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看,“护翼”、“避障”、“自动坠毁”等无人机设计上的新变化,也都是围绕安全所进行的。
然而,回顾刚刚过去的2015年,随着金融资本的追捧,有许多原本航模制造公司都开始涉水无人机产业。无人机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涉足无人机产业的企业也越来越多,鱼龙混杂的态势之下,各家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无人机产品之间的质量也相差甚远。
据估算,中国的无人机拥有量已经达到数十万架,并且有每年成倍增长的趋势。在席卷世界的无人机产业大潮中,中国已有400多家单位从事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然而,这其中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从事的是飞机组装。
由于目前无人机几乎是没有政策门槛的市场,缺少行业的标准规范,而这就是造成无人机行业野蛮生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尚未正式建立无人机和航模玩具的国家标准。因此造成很多企业把无人机生产等同于玩具生产,多数厂家生产水平力量有限,生产出来的无人机安全性实在令人堪忧。
如何针对产品进行分级,并执行相应的标准要求,由哪些机构来颁布行业标准,如何对产品材料、工艺以及企业资质等方面的规范做出要求……以及对产品材料、工艺以及企业资质等方面的规范要求等,都是行业进一步发展所需要面临的问题。
本刊记者:张越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