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商学院

离人工智能越近,离爱越远

作者:文|汪冰

汪冰,精神卫生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积极心理学推广者,多年来致力于个人成长与幸福感提升的探索与实践。译有《幸福的方法》,著有《世界再亏欠你,也要敢于拥抱幸福》、《辣问爱情》。他也是中央电视台《夜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今夜私语时》、《青春晚自习》的特约嘉宾,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Soho新势力》主持人。

年初的时候看到了一则新闻,国外不少使用亚马逊智能语音助理系统的用户发现了一件诡异的事情,家中的智能语音设备Echo突然在半夜疯狂大笑起来,虽然亚马逊后来解释说语音助理是被类似“笑”的指令唤醒,不过用户仍然感到毛骨悚然。有人打趣,这一届人工智能太嫩,这么早就露馅儿了;还有人开玩笑说,大概是智能助理半夜想起了自己之前听过的笑话。“人工智能”不听话勾起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有了自己独立思考和意志的恐惧。毕竟太多的科幻作品正是以此为题,人类最终被自己亲手制造的“超级智能”打败。不过,在我看来,人工智能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不是超级的思维能力,而是独立的情感。

人工智能“失控”才能有“爱”

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的马文·明斯基在《情感机器》一书中提到了人类的重要情感——“爱”。当一个人爱上了另外一个人,他身上的一个开关似乎被打开。他突然开始觉得人生有了特别的意义,他对未来的目标也出现了重大的更改,而他的头脑中充斥着关于对方的想象,他经常魂不守舍,莫名其妙的微笑,他在做选择和决策时也不再受理智的控制,甚至他觉得自己的安危也变得不那么重要……这种状态放到一台机器上可能是危险的,因为这些表现就像系统的某种“意外”,但是这些表现在人类身上则往往让人着迷。相信不少人会被这样的爱人深深打动。我们通过别人的“失控”来感受爱的疯狂,这是一种被人类广泛接受甚至赞美的“精神错乱”。

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的“私人健康顾问”——机器人“大白”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它承载了人类对温暖、安全、力量与疗愈的所有期望,说白了它就像一位无条件接纳我们、爱我们、保护我们的父母,我们会爱它,但是这种爱不是爱情,因为“大白”不仅不会“发疯”,而且它太过完美。

2013年科幻电影《她》(Her)讲述的就是一位人工智能的“完美情人”,影片中刚结束了一段婚姻的男主人公西奥多和人工智能系统萨曼莎展开了一段奇异的爱情。萨曼莎虽然没有现实存在的身体,但是她拥有迷人的声音,温柔体贴又风趣幽默,堪称一个真正懂得西奥多的“完美情人”。但是在影片的末尾,西奥多意外地发现萨曼莎正在和其他几百个人谈恋爱,她带给他的感觉,也可以带给另外几百个人,反之亦然。按照萨曼莎的观点,西奥多有一个人类共同的缺点那就是“自私的占有欲”。不过,反过来理解,人之所以为人,有一部分恰恰是我们的不完美,我调查了一下,至少我身边大部分朋友宁可选择不完美,与有血有肉的人谈恋爱,一起去面对人性与人生中不那么美好的一面,也不愿意和一个完美的机器人恋爱。其中三位朋友给出了三种颇有代表性的观点。朋友甲说,“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过于完美的关系如同没有起伏的人生一点儿都不刺激,而过于完美的人只会让你感到自卑,不会让你想要亲近。”朋友乙认为,“爱最让人感觉特别的地方不就是彼此看到对方的脆弱和不完美吗?”朋友丙辩证地认为,“如果一部机器只是为了服务我而存在,那么它的自我在哪里?这根本就没有爱的基础;可是,如果他一旦有了独立的自我,那就不可能时时刻刻满足我,也就不是完美的‘人工智能’了。” 

缺乏情感,极端理性让人远离浪漫和趣味

在《社会动物》一书中,戴维·布鲁克斯介绍了大脑研究领域最著名的案例之一——这位叫埃利奥特的男性患者因为脑瘤而导致大脑额叶受损。他原本是个聪明、信息灵通、善于交际的人,具有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然而脑瘤手术之后,每当他试图完成一件事时,必定会忽略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而被琐碎细节牵制住。比如,他会花好几个小时选择午餐地点,最后还是无法做出决定。埃利奥特向一位名叫安东尼奥·达玛西奥的医生求助。这位医生的一系列测试表明,埃利奥特依然拥有超常的智商,记忆力惊人,但是他缺乏情感反应,哪怕在讲述自己人生最悲惨的经历时也无动于衷。后来医生发现,埃利奥特在作出决定时能够想象不同选项会带来的结果,也懂得两种道德取向之间的冲突,但是他就是无法为不同的选项赋予不同的价值。

换句话说,理性上他洞悉每个选项的信息,感性上却无法产生不同的好恶。达玛西奥的最终结论是,缺乏情感并不会让人过上极端理性、合乎逻辑、井井有条的生活,相反,这只会让人变得非常愚蠢。在极端情况下,缺乏情感的人还会显示出反社会人格,对野蛮行为熟视无睹,完全无法感知别人的痛苦。戴维·布鲁克斯总结道,“理性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需要依靠情感才能运转。情感为事物赋予价值,理性则在情感评估出的价值基础上作出选择。人类所谓的务实有赖于其内心深处的浪漫。”换句话说,我们也许能控制自己吃什么,却无法控制自己喜欢吃什么,情感上的偏好让我们与众不同,也让人生变得充满趣味。

马文·明斯基认为,“理性”概念本身就是幻想的一种,因为我们的思想并不完全基于纯粹的逻辑推理而产生。在很多时候,是情感而非理性才是人类行为的真正动机。

不完美更珍贵

正是基于这一点,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人机交流,我们理想中的互动,并不只是希望能够解决问题,而是获得情感上的理解和回应。比如你问Siri,“明天天气如何?”其实你不仅在问天气预报,你的语气中也透露出了你的情绪状态,一个更懂你的人工智能系统可能会这样回应,“好的,我正在为您查询天气,不过,你是不是心情不太好?”或者“明天是晴天,希望你的心情也能好起来,如果你想聊天我随时都在。”再比如,当车载导航系统感受到驾驶者怒气冲冲的时候,它可能会切换为自动驾驶辅助,或者想办法给司机讲个笑话,播放舒缓音乐来降低愤怒情绪。这一研究“读心术”的人工智能领域被称为“情感计算”,让机器学会识别人类的情感才能更好地与人类互动。

关于这一点,“情感计算”之母 Rosalind Picard曾讲过一个有趣的八卦。如果你是微软Office多年来的忠实用户,你应该记得曾经有一种年代久远的智能助理经常在Word中蹦出来,它的形象是一枚长了眼睛的曲别针(英文名,Clippy),它会时不时地给你一些辅助性提示。但是当比尔·盖茨宣布将取消这个智能助理的时候很多人都给他起立鼓掌,大家痛恨“别针小人”的原因居然是:它看上去太开心了!仔细想想还挺有道理,难道我们写Word文档的时候不是经常痛不欲生吗?

人工智能浪潮汹涌,很多人都在担心自己的工作被机器所取代,但是这不也正好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反思生而为人最独特、最珍贵的部分究竟在哪里吗?七情六欲让我们烦恼,也让我们快乐,人工智能如果向人类靠近最需要的也许就是理解和学习这种“不完美”,而对于我们自己,接纳、欣赏甚至发挥这种“不完美”才是做人的乐趣所在吧。

情感为事物赋予价值,理性则在情感评估出的价值基础上作出选择。人类所谓的务实有赖于其内心深处的浪漫。

 

游戏市场的下一个增长点在哪?

方太的幸福实验

默克:“中国速度”快与慢的平衡之术

121年创新,陶氏领航新材料科技

胡景晖独家揭批:谁推高了城市房租

长草颜团子:从“国民表情包”到“国民IP”还差几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