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时尚北京

历史的将错就错

作者:文:陆杨
在蓟门桥北、学院路西侧的元大都遗址城墙上,一块石碑高高耸立,周边修造的亭台楼廊古朴典雅,四周花木繁茂,一派“芳树重重拥蓟门,苍茫烟翠满郊原”的景致。这块石碑上刻有乾隆皇帝御书的“蓟门烟树”四个大字,但其实它并非是原乾隆皇帝的亲笔御题,而是仿制的,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它还更过名,易过址。

从“蓟门飞雨”到“蓟门烟树”

走出地铁十号线的西土城站,迎面就是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这座公园建于上世纪80年代,蓟门烟树碑是园中著名古迹。“蓟门烟树”为“燕京八景”之一。金始定燕京八景之时,定名“蓟门飞雨”,元代相延之,明代改为“蓟门烟树”,沿用至今。

北京西城区牛街长椿寺南面有一块叫“长椿苑”三角形绿地,这里是初建于唐代贞观19年(645年)的大悲阁故址。2006年12月,原宣武区政府在这里立了一个石碑,石碑上书:“大悲阁始建于唐,辽开泰年间重修,赐名圣恩寺。故址在今下斜街南口外偏东。其附近为辽金时期重要街市,几经兴废,至二十世纪初,已全部无存。”

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阁内有一座大悲观音菩萨像,因此称为大悲阁。大悲阁菩萨像在当时享有盛名。据元末熊梦祥撰《析津志》记载:辽开泰年间(1012—1021年),辽圣宗曾在大悲阁中避过雨,看见电闪雷鸣、风疾雨骤的景色顿生感慨,遂赐名圣恩寺,并重修寺庙。辽圣宗避雨大悲阁这一雅事,成为“蓟门飞雨”的来源。

“蓟门烟树”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大历年间诗人李益,他在客游燕赵期间,曾有题为《秦城》的七绝一首。诗曰:“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烟树远依依。秋空莫射南来雁,纵遗乘风更北飞。”明代《燕台八景图》根据这首诗明确地将“蓟门烟树”的地点指定在现今德胜门外元大都遗址上。据说这源于明朝永乐皇帝的一个梦。

传说六百多年前,燕王朱棣以其父朱元璋设计杀害开国元勋一事为由,戴孝伐南成功后继位,定都北京,年号永乐。可是当了皇上,却天天做噩梦。于是皇帝把梦中之事告诉军师姚广孝。朱棣说:每晚梦中城西北有一条大龙向他吐着信子,不知是否是不祥之兆。姚广孝掐着手指算到:破解的法子是,您要亲自在城西北建一个保天下太平的寺庙,压住西北的这条龙,不让他兴风作浪。后来朱棣下令,在城西北建了大钟寺。建成以后朱棣真的不做噩梦了。可是不久却出现了另一件怪事。一天黄昏的时候,朱棣站在紫禁城往西北方向望过去,看到数棵参天大树,烟雾缭绕,煞是壮观好看,但随着夕阳西下烟雾逐渐消失,便问这是哪里?陪驾的姚广孝赶紧回答道:这是废弃的元朝旧城,天降吉兆,预示天下太平。朱棣心中大喜,下召就叫它“蓟门烟树”。

北京城的历史密码

在如今西城区白云观西侧的绿化带中,有一座纪念碑石,这里是古蓟丘旧址所在。根据北魏大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在蓟“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城邑“因丘以名”。蓟丘,因其上长满一种名叫“蓟”的野草而得,它也许是这方土地上最古老的植物品种。蓟草修长高大,开紫色球状花,叶子可以入菜,在洪荒年代是人们重要的食材之一。花和根还是解毒止血消肿的药材。关键是它耐寒暑和旱涝,再生能力极强。北宋时期的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他奉命出使到达契丹地界,看到蓟草的叶片支撑开来与车盖相似,这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到。也许就是它为最初的北京人充饥医病,所以蓟丘不仅是古代北京定名的参照物,同时也承载了古都北京诞生的历史密码。

蓟城,始建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晚期。根据《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的记载,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5年)的“武王封蓟”,被史学界认为是北京城的“肇始”之年。

根据史料,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商灭纣”,建立了周王朝。为加强对北方的统治,分封了先圣王(一说黄帝,一说尧帝)的后裔于蓟,在现今的广安门附近。名字就来自长满大蓟草的蓟丘。蓟国成立后开始修建蓟城,这是北京城区最早出现的一座城池。到了周成王时,又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燕即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一带。蓟在北,燕在南,两国各自建有都城,所知北京地区城市发展的历史即由此二城开始。

后来渐渐地“蓟微燕盛”,蓟被燕所灭。当时因蓟城的位置在华北平原的北端,是中原与塞上往来的交通枢纽,燕遂将国都都城迁到了蓟城,并逐渐发展壮大。蓟城建立后一直延续了千年之久。据专家考证,大约从战国到秦汉,又经过魏晋南北朝隋,蓟城名称未变。从唐开始叫幽州,到辽代作为陪都改称南京、析津府,后叫燕京。金朝把国都迁到燕京,名字改为中都。到元,成大都。到明、清,成北京。蓟城是严格意义上如今北京城的前身。

1995年,为了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原宣武区政府在广安门立交桥东北侧的滨河公园建立了“蓟城纪念柱”和刻有《北京建城记》、《北京建都记》碑文的两块石碑,撰文作者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他在“北京建城记”碑文的结语如此写道:今日北京城起源于蓟,蓟城之中心在宣武区,其地承前启后,源远流长,立石为记,永志不忘。纪念柱的北边,有一个半地球状的北京湾地势图雕塑,标示出当年的蓟城。站在这里向“西北隅”望去,即今天的白云观方向,那里正是史载的蓟丘所在。

历史的“玩笑”

如今人们熟知的“蓟门烟树”,指的是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里蓟门烟树碑。早年这里还有一座碑亭,亭顶铺设黄色琉璃瓦,俗称黄亭子。如今黄亭子早已无存,只留下地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此处又建设了一座立交桥,命名为蓟门桥,建设了一片住宅区,命名为蓟门里,附近还有蓟门饭店等,好像给人一种感觉,此处就是古代蓟门。但是据文献考证,元大都没有一座城门叫“蓟门”,就连明清时的城门也没有一座是以“蓟门”命名的。

在金代的中都城内,确实有个地方叫蓟门。据元朝编修的《金史》记载:“大定二十一年二月乙巳(1181年3月15日),世宗皇帝对宰相说:朕前将诣兴庆宫,有司请由蓟门,朕恐妨市民生业,特从他道。”意思是因为当时的蓟门是个繁华的商业区,皇帝原来打算由这里路过,可是为了不影响百姓做生意,他绕道而行,没有走蓟门这条路。《析津志》里记载了这样一句话:“蓟门在古燕都城中,今大悲阁,南行约一里,基枕其街盖古迹尔”。按照其所描述的从“大悲阁南行一里”,则是牛街附近,这里应是蓟门故址。可惜在今牛街附近有清真寺、法源寺还算得上是古迹,至于古蓟门,早已消失了。由此可知,蓟门是一个地名,而非城门的名称。

明代的《长安客话》中说:“今都城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是古蓟门遗址,亦曰蓟丘”。明朝后期,有个叫沈榜的宛平县县令,在《宛署杂记·古迹》里所书:“蓟丘,在县西德胜门外五里西北隅,即古蓟门也。旧有楼台并废,止存二土阜,旁多树木,翳郁苍翠,为京师八景之一,名曰蓟门烟树。”他写的东西,在没有官记史书的年代,地位跟地方志差不多。结果,明明在南边的蓟门,就这样到了北边。

清朝时,相传乾隆皇帝有一次在读李益的诗时,偶然对诗句中的“蓟门”一词产生了兴趣,一定要去寻找蓟门旧址一游。侍臣们被问及具体位置时,虽然一无所知,但又不敢说不知道,便将乾隆皇帝带到了距皇宫不过十多里的德胜门外的元代土城遗址。说来也巧,乾隆顺着土城北行,发现了一座荒废的古城门(即肃清门的遗址),便得意地指其为蓟门。登城远望,绿树成荫,犹如一片林海烟云,好一派幽静而自然的景色。他当即赋诗曰:“苍茫树色望中浮,十里轻阴接蓟邱,垂柳依依村舍隐,新苗漠漠水田稠。青葱四合莺留语,空翠连天雁远游。南望帝京佳气绕,五云飞护凤凰楼。”就这样,蓟门被皇帝钦点,来到了元大都肃清门遗址。乾隆写了诗还觉不够,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御书“蓟门烟树”四字,立碑于此,并建碑亭。石碑和碑亭后均被毁,已无迹可寻。

1957年,北京市政府将蓟门烟树所在的“土城”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可惜蓟门烟树原碑遗失。为了后人怀古之情,1985年北京市园林局在土城上修建了城墙,并仿制了一座石碑,立在城墙之上,正面书“蓟门烟树”四字,碑背面空白,定名为“蓟门烟树碑”。历史虽将错就错,但也使得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流传至今。

 

大师在身边

韩清任何人都是不可复制的

梵侖斯 传统男装品牌焕发新生

与文化同行爱慕美术馆十周年

潘建宏 文化艺术新融合

展天下艺术精品 览百家艺术英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