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个有趣的调查在养宠人士之间展开,数据显示:在知乎、微博、豆瓣这类新兴且年轻人比例较高的网络社区,养猫远超养狗的数量。
“云吸猫”的年轻人
“云吸猫”是一个新的网络词,指那些对猫有着难以自拔的喜爱,却因自身原因无法养猫,所以定期在社交媒体上关注猫的族群。这一族群的人数非常庞大,从社交媒体上的留言就能获知一二。“今天的猫片量已够,可以睡觉了”;又或“一脸痴汉,手心冒汗,假装家里有一只”。
“云吸猫”的年轻人,或是主动,或是被动。有的是喜欢猫,但没有足够的条件和空间养猫;也有人是在痛失自己的猫之后,对养猫产生了畏惧心态;还有的是体质对猫过敏不得不放弃养猫。大部分是以上的原因。
陈辰在社交平台上是一位活跃的“云吸猫”者,她刚从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找到一份工作,和两名同事租住在北京通州的三室一厅里。“我的室友人特别好,唯一一个条件就是不让养猫,她对猫毛严重过敏,3米之内,她就打喷嚏不停。”陈辰从小家里有一只叫阿黄的猫,亲人,懂事,寸步不离,到陈辰上大学阿黄已经14岁。据陈辰妈妈说,陈辰离家后,阿黄半个月不吃饭,生生饿死了。这让陈辰哭了很多天,之后一直内疚不已,如果不是离开家,也许阿黄还能再多活几年。在大学里她不能养猫,毕业了又遇到一个对猫过敏的舍友。为此,陈辰想过是否搬家,但碍于北京租房价格的居高不下,她强忍住再养一只猫的念想,每天通过网络“吸猫”缓解对阿黄的怀念。“每天我会花上1~2个小时,
浏览猫的照片、视频,并和与我有同样处境无法养猫的留言者互动。我的舍友觉得我是不是有毛病,为什么会对猫有这么强烈的喜爱?但有时候我看到这些毛茸茸的生命,我会想它们在想什么,它们是不是有自己的家人,它们过得好不好。”陈辰的房间不大,12平方米,但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上不是猫的照片,便是猫的形状,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她心中的遗憾。
我问陈辰,你能一眼识别社交平台上的“云吸猫”青年吗?她很自信地开始描述他们的共同特征:“喜欢使用猫头作为自己的头像,喜欢在朋友圈发猫图表达今天的心情,并且存有无数的猫表情,随时用它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当然最重要的是一副‘痴汉’的模样,赞美并欣赏着别人家的猫。”
观看“猫片”可以让人获得情绪补偿,效果上如同服用了一碗“心灵鸡汤”,这成为猫类自媒体有着大量阅读量的原因。在网络上,由爱猫人士和“云吸猫”者发明的词语层出不穷:“吸猫”“撸猫”“铲屎官”……即使你不是一个养猫人,依然会对这些词耳熟能详。
这样一个族群,让猫类自媒体平台的留言区一片祥和。“这样的自媒体平台成为了温暖人心的好去处,世界已经让人这么失望,不如在平台上获取一些安慰,即使它是短暂的。”陈辰年纪不大,但终归有许多人不理解的孤独和感伤,尤其一个人生活在北京,这些平台成了她忙碌工作之余,聊以安慰自己的最便捷的方式。1
2
31~3. 今年5月,插画艺术家官纯在上海举办了一个猫主题的个展“猫山猫 海 ——Too Many Cats”,其中展出的作品无一例外全是猫日本学者四方田犬彦有本《论可爱》的书,他写道:“人们以微缩物为契机,沉迷于幻想,想逃离这个世风日下、历史与罪孽意识横行的现实世界,逃往一个只由私密性支配的世界。”“云吸猫”的出现大概就是这种心理的投射。
“吸猫”也分线上线下。“线下吸猫有更强烈的踏实感。”陈辰打趣道。她的包里总是装有猫粮,小区里的流浪猫见到她,就都跑过来,蹲在一旁等她发放当天的食物。“小区里的流浪猫每天定时定点蹲在我的楼下等我,久而久之,我觉得喂养它们已经成为了我的责任。”到了冬天,小区里的流浪猫冻死一半,这让陈辰焦虑不已,她从家里拿来热水、过冬的棉絮,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发生在冬天的悲剧。“很多人觉得猫独来独往,冷漠残酷,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原来我喂养的一只黑猫,每次只要我开罐头,就看到它冲进猫群,直接拽着罐头就跑,别的猫来抢,它就和其他猫打架。一次,我跟了上去发现,那只黑猫把罐头带回家给她的孩子吃,而那只小黑猫已经冻死在墙角。”陈辰在讲述黑猫的故事时,竟然红了眼眶。
对于陈辰这样对猫充满了共理心的年轻人,更容易对猫产生特殊的依赖和情感。冈山大学自然生命科学研究援助中心枞木胜教授认为,人和动物在一起,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紧张感。
与陈辰的感性“云吸猫”不同,孙雷吸猫的过程显得更理性和更有计划性。作为一名音乐制片人,孙雷曾经养过两只猫,一只在11岁的年纪去世,之后孙雷再不敢养猫。除了做音乐,孙雷每周几乎都会去寺庙里拍猫,他还总结出了许多除“云吸猫”外,线下吸猫的经验。“历代帝王庙、中山公园、景山、北海、法源寺都是吸猫的好地方,因为这里常有善心人供养,并且有足够安全的环境让它们繁衍,所以这些地方的猫对人十分友善,并且具有一定的灵性。”孙雷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寺庙里的猫的照片,潮湿的青石地板、残破的瓦片作为背景,让他所拍摄的照片充满了超越时间的古意。“或许,这就应该是猫本来的样子。”孙雷说。
“猫综艺”“猫画展”:社交猫型人格
田原,16岁时组建了自己的乐队“跳房子”,同时还写了长篇小说《斑马森林》,之后被香港导演麦婉欣选中主演电影《蝴蝶》。她最多的时候同时养过10只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猫奴。现在留下3只,分别叫大卫林奇、秋裤以及杰瑞米。因为对猫的喜爱,她为自己的猫开设微博,并在2014年,以自己的猫为原型拍摄了一个以猫为主角的连载综艺节目:《猫田》。
《猫田》的概念,将所爱之物拟人化,并赋予它们不一样的个性和故事。在《猫田》里,每只猫都有不同的性格。“林奇——虚荣爱美的小胖喵,爱化妆、爱名牌,把所有的钱都败在买衣服上,总爱飙英文,但是发音怪异,没几个人能够听懂。秋裤——有着反差萌的酷大叔,上知天文,下识地理,还对中医颇有研究。平常他都是穿得土土,但时髦的东西,他也都知晓。他总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老婆在家里等。伊万——被人呼来唤去的茶水小弟,说话有点儿结巴,胆小怕事。但其实他是一个刻苦好学的好孩子,家世有些迷离,他除了要工作之外,还要照顾两个调皮的弟弟。”田原在作品里把猫变成了具有自己人设的存在。
将猫的行为拟人化这一行为,其实可以给人带来非常强烈的心理缓解作用。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杰西卡·米瑞克曾研究了6795位志愿者。通过心理实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看各类猫的故事和短片,可以有效缓解情绪焦虑。猫主人并不能像狗主人一样,把宠物带到户外玩飞盘游戏,一起慢跑,互联网成了猫主人互动的场所。虽然田原说,在写下这些故事的时候,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她将自己的猫制造成网络红人的时候,已经是在借由它们抒发自己的生活。
对于插画艺术家官纯,猫同样已经成为她生活、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年5月她在上海刚举办了一个猫主题的个展“猫山猫海——Too Many Cats”,其中展出的作品无一例外全是猫,大卫·鲍伊猫、文森特·凡·高猫、弗里达猫,以及365日以猫为原型的日记绘本。在她的作品里,每只猫都被赋予了身份个性、穿衣风格,而更重要的是,寄托着她的喜怒哀乐。官纯喜爱大卫·鲍伊,她选择了他在专辑《Ziggy Stardust》这个时期的造型绘画。“猫肖像系列的开始,本意可能只是一张张猫脸面具的人,但当这个系列继续下去的时候,渐渐就变成了完全的猫型人生。大概也是我渐渐对‘人’失去了研究的兴致,眼里只剩下猫的过程。”
围绕猫的创作,官纯已经持续多年。“猫陪伴我度过了每个不同的阶段。小时候家里的猫让我渐渐感受与小动物相处的温暖,并且学习要负责任地照顾一个小生命。去年,与我相伴11年的‘毛球’生病离开,这是我人生第一堂关于‘放下’的课程。我的一张画《Mojo》讲述的就是毛球的故事,创作的时候我希望得了心脏病的毛球好起来。它陪伴我从25岁到36岁,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毛球一直在我身边,我们一起经历一切,而现在都已成了回忆,像一部旧电影。在这个电影里,哪里都是不会说话的毛球,我虽然伤心但我坚信,它从来没有离开过我。这张画的注脚是我对它的祝福——Happiness is Finding Your Mojo(在Mojo这儿找到你的幸福)。”
官纯把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以7及表达情绪的状态,借由作品表达得淋漓尽致。她就是我们所说的“重度猫奴”官纯把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表达情绪的状态,借由作品表达得淋漓尽致。无疑,她就是我们所说的“重度猫奴”——了解所有猫的喂养和生理知识,见到猫立马要“吸”上几口以平复内心的激动,把猫当作倾述的对象或伙伴,情不自禁地分享猫的美照,见到流浪猫一边“撸”一边感到对自家猫有忏悔之心,阅读并收藏所有关于猫的书籍。在我准备写这篇文章时,她给我快递了10本自己收藏的猫书籍。
“超级爱猫的法国国宝演员碧姬·芭铎(Brigitte Bardot)说过,越是与猫相处,她就越对人失望。虽然我并非如此极端,但我对猫如此着迷,大概也是将我感受到的人类的情感与关系,投射到它们身上的缘故,因此便通过猫来演绎爱、孤独、绝望、焦虑,以及平和。”
对猫的痴迷,让官纯开始研究,对猫的喜爱到底投射的是现代年轻人什么样的社交诉求。她在筹备自己的展览期间,每天与不同的朋友聊作品里的猫,朋友们都有自己的解读和疑问。村上春树曾在自己的散文集《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提到猫型人格和轻度社交焦虑的问题,官纯说:“互联网的形态,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社交方式。原来人的社交必须是面对面的,而现在,人被隐藏在虚拟的互联网背后,久而久之,许多人会患上社交恐惧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并不是所有的社交恐惧症都是外显的,即使一个健谈无比的人,也可能有某种时刻的社交焦虑。”这一点,恰巧与猫的个性极为相似,自我意识、防备与敏感、特立独行成为了社交网络下年轻人的普遍状态。
对于社交恐惧和猫型人格,田原的感受与官纯类似。“我有严重的社交恐惧,不熟悉我的人常常会觉得我高冷,其实我只是害怕而已。内心来说,我还是很希望与人贴近,也在乎别人的感受的。我有时会过分在意他人的感受,但又不敢展露这种在意。与猫相处比较容易,可能是因为它们不会说话,所以能更好地感受彼此的温度和呼吸。人类习惯用语言建立关系,但语言又是虚构的。”
对于猫型、狗型人格,官纯还有一个特殊的感受。“狗型人格代表社交能力强、更具集体精神的人群,原本撑起整个社交行为的主体正是他们,同时主流社交的方式和规则也是由主宰社交场合的狗型人格主体来制定,所以拥有猫型人格的人会在这个规则和游戏中感到尴尬与为难,但是这两种人格绝不是完全对立的。猫型人在找到自己的同伴后,也会变得和狗型人一样亢奋和爱聊,狗型人时常也像猫一样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不被打扰。这两种人格像是在同一个光谱上的两个坐标,低头看红与紫仿佛距离很远,恨不得猫狗大战;抬头看看,其实我们之外所不可见的色彩远远超过我们想象。”
因为对猫的喜爱,我和官纯建立起一种属于猫型人格之间的友谊。我去上海看望她,我们聊起电影《无姓之人》(Mr. Nobody)。第二天,她发来一张猫的小画,也许是她的毛球,正坐在酒吧里喝Mojito,那晚上毛球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位叫Nobody的先生。在官纯的日记里,那些猫是她自己、是朋友,是一曲献给人生的爱的咏叹调。
猫咖啡馆和猫产业
2016年,国内首发了一份宠物研究报告。据统计,2008年家养的中国宠物数量是0.3亿,到2016年,短短8年的时间,这一数量已上涨了4倍。服务于猫的营养师、美容师、宠物行为训练师等新兴行业,成为了一些年轻“90后”爱猫人士的职业选择。“职业的诞生是由市场决定的,养猫的人越来越多,人群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猫咪的行为问题,这个职业也就应运而生了。”宠物行为训练师赵麓尧说。
赵麓尧与我分享了她的工作内容:在印象中,只有狗是需要训练和调教的,但其实猫科动物在进行家养之后,也会有一些野性无法克服,所以规范它们的行为,让多猫家庭和谐共处就成为她的日常工作。在多猫家庭里常会出现因保护领地而带来的争斗,所以她温馨提示,多猫家庭的猫数量的增加与猫砂盆数量的增加不是同比例而是几何倍数的,例如当你养2只猫的时候,正确的猫砂盆的数量应该是至少3个。
除了服务猫的行业日渐细分且专业外,猫咖啡馆——“聚众吸猫”的主题咖啡馆——近年来在国内也开始增多。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全世界第一家猫咖啡馆并不是出现在以爱猫著称的日本,而是1998年在中国台北,直到2004年才进入日本。猫咖啡馆入驻日本之后,仅用十几年的时间就在日本遍地开花,深受日本年轻人的追捧。直到今天,日本的猫咖啡馆都是全世界猫主题咖啡馆竞相模仿和超越的对象。“日本的猫咖啡馆以管理有序、服务周到而成为世界的标杆。”北京“猫界咖啡”的主人魏亚楠说。“猫界咖啡”是2017年开在银河SOHO的猫咖啡馆,处于CBD区,客人大部分是在附近上班的年轻人。虽然这里猫的数量只有7只,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它在“大众点评”上已经排行北京猫咖啡馆的第一名。主人魏亚楠和妻子曾经在广告行业工作,魏亚楠辞职后,开设了这家咖啡馆,妻子周六日过来帮忙。魏亚楠说,和许多仅是想赚钱的猫咖啡馆相比,他的咖啡馆对“撸猫”的规范、流程、卫生都有更严格的标准,墙上张贴的撸猫守则整整10条,都在为猫争取平等的权利。
进到“猫界咖啡”,极简设计、灰色水泥墙,与文艺咖啡馆并无区别。女主人指导客人换上一次性的蓝色鞋套,用一次性酒精消毒双手,这才显出这是一家猫主题的咖啡馆。不远处,有几个打扫干净的猫窝以及猫沙发散落在餐桌之间。当天是周末下午,猫咪正处于昏睡的好梦中。“我们不希望在猫睡觉的时候有客人打扰它们。”遇到对猫有侵犯的客人,温和的魏亚楠会显得非常严肃和生气。
室内很安静,客人们或埋头读书,或是三两聊天,还有一些蹲在沙发边给已经睡了的“猫服务员”拍照留念。“我在开设猫咖啡馆之前,就已经是一名猫奴。家里养了3只猫,后来辞职去日本度假的时间里萌发了要开一家猫咖啡馆的想法。”魏亚楠说。我们聊起猫咖啡馆在日本的风靡,他说:“猫咖啡馆的流行不仅体现出日本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也反映出日本人的孤独感。”在日本,有三分之一的人独自生活,并且许多公寓都不能饲养宠物,对于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而言,猫咖啡馆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场所。据统计,目前全日本的猫咖啡馆有上百家,相比日本的面积,已是一个非常大的数量比例。
北京目前已经有大大小小的二十几家猫咖啡馆。“中国一线城市和日本大城市的处境类似——‘云吸猫’族群增多,被工作压抑的年轻人需要找到短暂的喘息,这些都是猫咖啡馆在世界各地大城市里存在的原因。”魏亚楠说。但对中国猫咖啡馆的发展,魏亚楠并不那么看好。“早期,我和许多开设猫咖啡馆的人一样犯过许多错误,譬如认为猫必须是纯种的才能足够吸引人,后来发现纯种猫身上有许多人为配种造成的基因缺陷让它们终身痛苦,购买纯种猫这类诉求应该被领养替代才是更合理的爱猫方式。”魏亚楠的咖啡馆里的“猫服务员”们,前5只都是纯种猫:布偶、暹罗、美短,但后来的小六和小七,是他收养的两只流浪猫。“真正爱猫的人,不是只爱品种猫。”
魏亚楠现在觉得,行业的规范,也许才是更重要的内容。“什么时候有了《动物爱护和管理法》,猫咖啡馆才会拥有真正的乐土。”
上、下图:猫界咖啡馆里的猫服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