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瞭望东方周刊

在“首善之地”品味国学

作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高雪梅 特约撰稿吴苹苹/北京报道
作为国子监最神秘的地方,不需隔着窗、踮着脚,信步大殿,便可将各种珍贵文物尽收眼底,国学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北京市东城区景泰小学一年级新生在北京孔庙大成殿前举行的入学典礼上诵读古诗舞台上一片寂静,在庄重悠扬的乐曲中,崇圣祠正殿的数道大门被轻轻推开,一场中国传统的礼乐表演拉开帷幕。院内古柏高达苍劲,人们围坐树下,观看宽袍广袖的古风乐舞,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这个表演名为“大成礼乐”,每日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演。

在国子监街上,孔庙居左,国子监居右,“左庙右学”的格局,构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和教化体系。

2008年6月14日,经过3年的大规模修缮整治,有着730余年历史的孔庙与国子监,第一次以博物馆的崭新面孔正式向公众开放。至2018年,这座博物馆已开馆十年。

“由两个国宝级的古代建筑群组成一个博物馆,这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少见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馆长吴志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历史上,国子监街是北京的“首善之地”。清乾隆帝曾赞曰:“京师首善之区,而国子监为首善之地。”而国学品牌的推出,让古老的文化地标再次激发出新的生命力。

吴志友介绍说,2008年,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进馆观众是32万人次,2018年预计将达到160多万人次。

“大成礼乐”已演八年

“孔庙和国子监虽是两处不同的建筑群,但实际上是一体的,即庙学一体、庙学合一。”吴志友介绍。

在中国,孔庙遍布各地。与其他孔庙最大的不同是,北京孔庙是国庙,是元、明、清三代代表国家祭祀孔子的专门场所。

大成殿是北京孔庙的核心建筑,“大成”二字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大成殿里供奉着孔子的神位以及颜回、曾参、孔伋、孟轲、朱熹等16位儒家先贤的牌位。

自汉高祖首次祭祀孔子,开国之大典先河,“祭孔大典”已延续2000多年。清末废除科举后,府学功能随之不存。博物馆的建立,让孔庙大成殿再次出现“祭孔大典”的庄严盛况。

最近的一次大典是2017年9月28日,为纪念孔子诞辰2568周年,大成殿前钟鼓齐鸣、黄菊漫地,祭孔仪式的“三献礼”“四拜礼”“八佾舞”随典而动。广渠门中学的200多名学生高声朗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吴志友认为,“新时期的‘祭孔大典’,既是对先圣先贤的缅怀,也是对中国礼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礼”和“乐”是密不可分的。孔子说,礼教实现人的自立,而达成最高人格境界的则是乐教。《论语·泰伯》有云,“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为了再现传统礼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博物馆对此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吴志友告诉本刊记者,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的韶乐、雅乐以及祭孔乐舞的基础上,结合孔庙自身的内涵,2010年,博物馆首次编创推出“大成礼乐”展演项目。

“大成礼乐”集乐曲、乐舞、吟诵三位为一体,日常演出地点位于孔庙崇圣祠,每天上午两场、下午三场,多的时候高达11场。

2015年,北京孔庙“中国礼乐文化展演进校园”活动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拉开帷幕,并在10所高校和中小学进行巡演20场。

展演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礼乐”为素材,让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礼乐的肃穆、庄重、典雅、含蓄、和谐、纯正之美,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作为一个博物馆,大成礼乐能够坚持演出八年,这在全世界博物馆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吴志友对此很是自豪,“我们不仅创立了一个品牌,也对‘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进行了一种成功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护和利用文物,弘扬儒家经典文化,2011年,博物馆重新修缮了“十三经”碑林保护棚。

“十三经”是指儒家的13部经典著作,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共计63万多字。

乾隆56年(1791年)钦命动工刻石,历时三年刻成,亦称“乾隆石经”。“在儒家经典刻碑中,‘乾隆石经’保存最为完好,也最为完整,堪称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教科书。”吴志友说。

一眼望去,189块石碑连绵不绝,蔚为壮观。徜徉其中,静静矗立的石碑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先圣先贤的大智慧。

国子监开起大讲堂

在古代,每年春秋两季,皇帝在北京孔庙行祭孔“释奠礼”之后,便会来到国子监讲学视学,以显示国家尊师重道。

在北京国子监,专供皇帝讲学的场所有一个专用词叫“辟雍”,源自3000多年前的周代。《礼记》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随着历史的变迁,元明时期的辟雍早已无踪可寻。今天大家见到的国子监辟雍落成于乾隆49年(1784年),是乾隆皇帝为登基50年“临雍讲学”而建。这里的“雍”指的就是“辟雍”。

乾隆50年早春,“临雍讲学”如期举行。大典当天,乾隆亲临辟雍发表御论,仅听讲的学生就有3088人。

辟雍造型非常独特,在中外建筑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大殿为正方形,殿外四周环水,水上东南西北共有四座汉白玉桥,寓意天圆地方,教化恩泽四海。为修建辟雍,和珅、刘墉等人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观辟雍,让人心生感叹。作为国子监最神秘的地方,不需隔着窗、踮着脚,信步大殿,便可将各种珍贵文物尽收眼底,国学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桂钿在国子监开讲,拉开了国子监大讲堂10周年大师讲坛的序幕。国学领域的知名学者陈来、楼宇烈、张立文、陈祖武,相继在此设坛授课。

五场讲座吸引了近千名国学爱好者前来聆听,有年轻人结伴而来,有父母带孩子一早赶来,有外地国学爱好者专程前来,还有许多外国留学生慕名而来。

“国子监大讲堂已成为首都市民十大学习品牌之一。”吴志友告诉本刊记者。此外,博物馆还推出国学文化节、“大美寻源辟雍雅集”书画展览创作活动、成贤国学馆等诸多国学文化大餐。

比如成贤国学馆,长期开展少儿国学教育,课程包括国学经典诵读、古代乐器演奏、书法等,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吴志友介绍,从2009年开始,博物馆就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思路,即“保护利用并举,挖掘整合资源,弘扬传统文化,推出活动亮点,打造国学品牌,创造两个效益,确保文物安全,建设人文北京,服务文化强国”。

“国学品牌的打造,让中外观众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儒家思想和古代教育。可以说,我们作出了博物馆人应有的贡献。”吴志友说。

独特的教学体系

“对于国子监,有人认为这是古代学子考试的地方,实际上,考场在贡院。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北大、清华。”吴志友介绍,国子监还承担着管理全国教育和国际交流等诸多职能。

作为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设祭酒、司业等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副校长。如唐代韩愈、宋代杨时等,都是历代著名的祭酒、司业。北京国子监的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相传,孔庙和国子监院内的两株古树“触奸柏”和“复苏槐”,便是许衡亲手所植。

国子监的学生通称为监生,学制明代约4年,清代统一为3年。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学文之余,还要求习武。

“即便在世界古代教育史上,国子监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系统,也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吴志友赞道。

当年的国子监里,除监生外,还有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是来自高丽、琉球、暹罗、交趾等国家的留学生。

从衣、食、住、行到学习用品方面,清政府都给予了留学生丰厚的待遇。比如食物上,每人每日提供茶叶五钱、豆腐一斤、花椒五分、黄酒一瓶、菜一斤等。

现今,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仍充当着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众多海外政要、名人、游客来到中国时,这座博物馆是他们参观的重要一站。

“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年到1969年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1994年10月15日,李光耀当选为北京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在成立仪式上他曾如此致词。

吴志友回忆,2010年,李光耀来华参加上海世博会后,又专程到北京参观孔庙和国子监。“李光耀参观后便直接返回新加坡,直到去世,他再也没有来过中国。他把在中国大陆最后的人生记号,画在了这里。”

 

人工智能训练师

从免费到公费,师范生政策变在哪

职场新人的第一份工作

北京村庄里的租赁房实验

温泉镇上的“创客小镇”

集体土地租赁房的“北京样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