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的徐家汇藏书楼
汉学研究的开端是传教士汉学,徐家汇藏书楼的建造也和传教士相关。1842年7月12日,来自法国巴黎的耶稣会会士南格禄、艾方济、李秀芳三人抵达上海,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渐渐地,来华促进西学东渐的西方文人越来越多,时任上海地方耶稣会会长的南格禄几经选址,最终决定在徐家汇设立耶稣会会士寓所。耶稣会总院现属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的一部分,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里曾是徐家汇天主教传教活动的中心,是耶稣会工作人员上班和生活的地方。
从保存至今的老照片上看,建筑正面中间有柱廊,屋顶有尖顶,整体风格恢宏壮观,足见当时徐家汇地区作为耶稣会活动中心的重要地位。同时,在总院东侧新建的用于藏书的建筑,就是现在的徐家汇藏书楼。
徐家汇藏书楼由东楼和西楼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最为特别的就是东楼里上下两层迥然相异的设计思想和风格了。东楼的上层是西文书库,仿照梵蒂冈图书馆布局,木质书架上下12格,从地面一直延伸至天花板。书库收藏了自1515年以来出版的拉丁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等近20个语种的珍贵西文书籍8万余册。
下层则是中文书库,仿照中国明代宁波天一阁风格,收藏了中国历代典籍以及各省、府、州、县地方志达12万多册。
在徐锦华看来,一座图书馆里同时保留两种截然不同、个性鲜明的文化特征,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藏书楼的设计本身,就是中西文化交流成果的鲜明展示,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脉络的历史见证。
藏书楼的“镇馆之宝”
在热闹繁华的徐家汇商圈一角,徐家汇藏书楼显得有些不起眼,但它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矗立了一个多世纪,还收藏着不少“宝贝”。其中,有一册色彩鲜丽的彩绘图谱,描绘了约二十种植物和数种动物,用拉丁文和中文标注。亲眼见过这件保存完好的文物的人,都很难相信这本书出版于1656年。这本书被称为《中国植物志》,作者为来自波兰的耶稣会士卜弥格。
卜弥格是第一个将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文化成果系统地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他1645年来到中国,《中国植物志》是他出于药学研究目的收集的资料,卜弥格返回欧洲期间将他的部分著述献给了欧洲的贵族,因而得以出版成书。有趣的是,书中还记载了“凤凰”这种并不存在的物种,在卜弥格的画笔下,凤凰有着孔雀一样漂亮的尾巴,颜色丰富十分美丽。
另外两本分量极重的镇馆之宝,则充分体现了中学西传及西学东渐的完美融合。在西文书库中,藏着一本1591年出版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徐光启和利玛窦正是以此为底本,翻译了其中的前六卷,可谓是《几何原本》的“原本”。1662年,意大利耶稣会士殷铎泽和葡萄牙耶稣会士郭纳爵合作,将部分《论语》和《大学》翻译成拉丁文,取名《中华箴言录》,开启了中国经典西译的先河。目前,徐家汇藏书楼仅藏有下册《论语》前五章,俗称“半部论语”。西方版本学家曾认为《中华箴言录》已不存于世,因此徐家汇藏书楼所藏此“半部论语”也被誉为藏书楼的又一“镇馆之宝”。
有这么多“宝贝”的徐汇藏书楼为何只开放底楼的阅览室,藏书楼的主体部分不对外开放?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馆内的藏书众多,且大部分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上海图书馆目前正在对馆内图书进行清点和整理,加强古籍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不过,目前市民游客还是可以通过汇游徐家汇等活动,和徐家汇藏书楼以及镇楼之宝近距离接触。
□7月30日上观新闻 裘雯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