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北京纪事

我眼中的澳洲印度人

作者:文·图◎ 潘钦楠
最近看了一部香港片《泄密者》,宣传说走 “国际化”路线,但在我看来底子仍是“港味”——听吴妈讲馄饨勾红醋,讲咸柠七,讲那些在这方寸之地无处安放的怅惘与豁达。虽然我是奔着张智霖去的,但影片中的马来西亚有许多印度人,不由得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现在正在一家印度企业实习,接触的印度人比较多。

在没接触过印度人之前,我确实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的,但是最近在公司接触得多了,我发现他们很有意思。如同其他多元文化一样,印度文化有不容易被人理解的一面。接触下来,我发现印度人有一些特别的优点。比如,在某种程度上,印度人在英语学习上拥有很大的优势。由于印度曾是多年的英属殖民地,英语一直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听我的同事说,印度学校几乎都是英语教学,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英语,在听、说、读、写方面几乎没有障碍。我在公司和印度同事聊天,谈到考托福、G R E多么辛苦,考试多么严格,她觉得奇怪。她告诉我,她们那儿考试的人多、场地小,考听力就是在户外放着大喇叭听……据我观察,印度人的语言之长,大约来自他们先天的“感觉”良好。虽然发音总是“搭啦搭啦”的,但人家绝对声音洪亮、表情丰富——他们的英语说出来都有独特的口音,语法错误也不少,但用英语聊天却毫不怯场,有说有笑。看到这些我不禁反思,可能我有时候太把说英语当事了。我的翻译老师有一个朋友,经常过来旁听我们的课,她说英语还带着陕西腔,但她从不介意,遇到哪国人都敢用英语去和人家聊天。我经常见她在学校走过,一路和大家打招呼,嘘寒问暖。由此可见,英语学习不分种族,只要敢说,就都有机会。

我和印度同事们相处时间也不短了,我感觉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西化,能很快适应西方的社交礼节。其实这些说白了也不难,要诀就是经常面带微笑,见面多寒暄,互相问候,面子功夫要做足。除此之外还要多肯定别人,也表扬自己,不要太自谦。不唠叨、不抱怨,和人交谈要充满正能量,无论什么时候聊天,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另外,在工作或生活中,对不想做的事儿要懂得委婉拒绝——说不做就不做,遇到该争抢的绝不手软,争抢过后还得是一团和气。据我观察,印度同事和西方同事的思维模式很像,平时嘻嘻笑笑、四海一家,而遇到工作中的竞争,马上就各占地盘,为了自己的利益冲锋陷阵,根本不在意昨天还曾一起泡酒吧、看球赛。而反观我身边的几个朋友,平时任劳任怨,总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无论该不该自己做的,都碍于情面做了,被其他同事抱着“不使白不使”的心态当“丫鬟”使唤,竞争之中又为“不好意思”的心态所限制,“战斗力”明显不足,结果往往是在职场中处于下风……

我总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和印度同事聊天多了,发现他们其实也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从有些方面来说,他们也确实值此评价。印度著名的I I T(印度理工学院)的招生比例仅为3%(45万人报名,招收1.3万),难怪印度人说“上不了I I T,才去上M I T(麻省理工学院)”。可以想象,在如此严峻的竞争环境下,印度的学子们要刻苦学习到何种程度!另一方面,虽然我在澳洲的同事们已经是精英分子了,但在工作中他们也没有停止奋斗。我的印度主管,经常在凌晨两三点钟给老板、同事们发电子邮件谈工作。虽然我个人认为有“假装加班”之嫌,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印度人的勤奋劲儿。据我了解,印度人在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他们除了支持孩子上各种知识类辅导班,还督促孩子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我想这也是比较西化的一面吧,为他们后代更加勇敢、顽强奠定了基础。在公司和印度同事接触得比较多,我发现他们很有意思据我观察,印度人对新环境很快就能够取得认同感。虽然他们家族观念很重,但故土意识却不强——没听说他们一定要“落叶归根”。我所见的很多印度人都很传统,有的女性还穿“沙丽”,锡克族男性一定戴着“头巾帽”。听说,印度人聚居的区域,礼拜堂是最先修建的,他们的饮食习惯也几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真是“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有人说印度人安心扎根,是因为印度太穷,在我看来其实不尽然。我之前有一位从印度来的同事,她的家里有很多仆人。她丈夫因为学的是I T相关专业,崇尚美国的科技,年轻时在美国找了工作,举家搬迁到北美,六年后又转而申请成为澳洲移民。她说,她的兄弟姐妹都来澳洲看望过他们,但因为这里的仆人不容易雇用,故而不愿意移民。印度承认双重国籍也是对印度人归化入籍的促动,而大多数中国大陆的移民都选择“国际家庭”,夫妻中一方加入新国籍,另一方为了保留中国国籍而只拿永居卡。入籍与否对融入主流社会有很大不同,不入籍,就没有选举权。没有选举权,当权者就不在乎你。

在澳洲,我身边的印度人有着“善于抱团儿”的精神。据我观察,一个印度人移民,后面是整个家族都移民过来了;一个印度人进入一个行业,马上跟着许多的印度人就在这个行业立足;一个公司招来一个印度人,很快公司里印度人就能占大多数。拿悉尼地区来说,出租车、建筑业、邮政系统、机场地勤,据说都被印度人“占领”了。浙江温州人也是这样的,在生意场上互相拉扯,结果就有很强的实力——有钱大家赚嘛。在我看来,印度人真是“拉帮结派、不避嫌”,公司招聘时他们都会举荐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样的好处是,能很快形成一个互助团体,比一个人单打独斗要强上许多。悉尼有间家具店老板是印度的锡克族,他生意很好,却主动给锡克族客户打折,而且只给锡克族打折。

在我身边,大家都有共识——如果惹了一个印度人,那就是与全体印度人对立。悉尼地区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印度人抗议游行,是由一名印度裔教授被学生指责说身上咖喱味太重引起的。据说当时印度裔教授看到学生的指责信后,马上斥责学生,并去校方投诉,同校的其他几位印度裔老师也去声援,随后爆发了好几个社区的印度人示威游行。多个媒体前去报道,最有力的支持来自印度——印度国家电视台到澳洲录制现场节目,然后向全世界播放,为印度裔的游行示威发声。此后,澳洲主流社会对印度人的歧视就少很多。在我看来,印度人真是够能“折腾”的,可他们越折腾越有能耐、越折腾越被重视,也正是他们这份不屈不挠的劲儿,为他们赢来了新天地。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变化,有优有劣,不能一概而论。在我看来,不管是身处何时何地,对价值观的认同、通行规则的掌握、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德的协调等等,皆要有清醒的认识,方能安然自处,同大环境交融,为自己、族群、后代争得一席之地。我想,我现在是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并主动付诸实践了——与其嘟嘟囔囔碎碎念,不如见贤思齐。

(编辑·张子乐) [email protected]

我的印度同事们思维方式比较西化

 

我曾和中国队一起为了世界杯奋战

遭遇京城的房屋黑中介

公安档案修复“医生”:用指尖“修补”历史

绿色消费

最美插画师”林Caroline手绘如诗青春

怀念王光先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