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现代养生·上半月

中年人的心理适应

作者:远足
中年人可谓已到达人生最高峰的阶段,自幼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及青年时期曾做过种种的努力,而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价值,但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在成人阶段有好的生活和成就。

在中年时期其个人的生活状况、适应情形,不单是代表其个人的成就或失败,同时由于这个年龄的人影响很大,可能是某机构的老板、经理或职员,也可能是教师或公务人员,至少是家里的父母,都可说是身居要位,在其生活之内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所以中年人自己若能适应的好,那他身边的人都有福了。反之,若适应的不好,其身边的人会非常痛苦,非常容易发生问题。

中年人是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之后的一个成果阶段,先前的培养、栽种皆将于此时收成。在人生中,中年时期是决定成败最主要的阶段,过了此阶段进入老年,已算是走下坡路了,并非不能再继续努力、补救,但总是有很多的困难,也不容易有更好的结果出现。

停滞危机

人到了中年很容易产生停滞的状态,心理分析学家Erikson将其称之为“停滞危机”。他认为人在中年阶段所面临的十字路口,一方是倾向于生产与影响,另一方是倾向贫乏与停滞。

Erikson认为,一个人自幼年、少年、青年时,每一个阶段都能适应的很好,到了中年时期自然就会关心在生活中能够生产什么、能够影响什么。在此所言生产,是指生物性的生殖,希望能有孩子,而且很在乎,哪怕在年轻时曾扬言自己不要孩子的人,此时都会很在意,以前不想结婚的人,现在也想成家了,总希望自己能制造些活动的小东西。

另一方面,中年人也很喜欢从事一些制造性的活动,在工作中或其他场合里做些东西出来,如果是位工匠,会希望盖栋房子;或是主管某业务,希望能完成一件事;或是一位学者,希望能做些研究出来,产生、制造一些非生物体的事物。

此外,中年人喜欢影响、教导他人,尤其是比其年轻的人。此年龄的人好为人父母、好为人师表,因为他自觉经验够多、够好,看到周遭幼稚的人,恨不得将所有好东西都掏出来,这是此年龄的人的心情。当然,年轻人应该了解你的父母亲、师长或上司在中年时,就是要靠关怀、重视生产和影响来肯定自我,使他们感觉到生活有意义,自己有用处,感觉自己能有效、正常地发挥功能。

由于中年人有这些特性,因此,很乐意照顾、关心他人,这是很自然的历程。中年人很在意、很重视生产和影响,看到新的东西出现,旧的东西改变,就觉得很快乐,一旦透过生产,制造出来的人、事、物,会很宝贵地保存,使之能够延续,不会消失、破坏。因而,中年人自然就会很关心已经被制造出来的人、事、物,无论是自己或是他人制造的,都会很乐意地给予帮助,甚而很乐意与他人分享其经验和知识。

但也有些人,由于在中年以前的适应不好,或者在此之前都很好,到了中年才有了困难。因此,无法对任何事物产生兴趣,走上一条比较不健康的道路,亦就所谓的停滞和贫乏,对什么都没兴趣,不想做任何事情,不想产生任何东西,也不想制造、涉入任何事物。

也有的较积极,总是强迫他人接受其意见、教导,以便显示其权威。事实上,对对方并不关怀,只是做一种生产和影响表面的形式,这都是停滞危机的自我掩饰的状况。

还有些人为了克服停滞、贫乏的感受,在中年时期有一般人说的“老人花”的行为,对异性特别的感兴趣,又舍得花钱,好似过去的日子都白过了,想要求得到补偿,而风花雪月一番。其实这些人因无法做正常的生产和影响的活动,也找不到人乐意让其生产或影响,藉由金钱达成自己的愿望;也可能由于停滞、贫乏的心理状态过于空虚、无味,反而无法投入生产、影响的生活。因此,寻求刺激感官的活动。

当一个人中年时期陷入停滞或贫乏的心理危机,无论是赤裸裸地表现出来或是遮遮掩掩不欲人知,但其实质是相同的,表示其中年时期过得不是很好,未走上适应良好的道路。

值得警惕的是,一旦度过青年阶段步入中年,就需不断地提醒自己,应好好培养生产和影响事物的兴趣,而且切勿只有形式没有心,没有关怀和投入,渐渐地就能身心合一,一点一点地尝试、培养和努力,自然就会走向一条比较确实的、良性的生产和影响,避开生活停滞、贫乏没有意义的感受。

工作的成就

由于中年时期很重视生产和影响,而工作是达此目的最主要的活动,不仅可制造一些工作成果,且可透过工作影响他人。

根据工作心理学的研究,工作的功能极广。首先,工作是为了换取经济的资源,满足经济安全的需求。其次,工作可满足影响他人的欲望,每个人都有权力欲望,而在工作中可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影响他人。此外,工作尚可满足人际亲和的需求、社会赞赏的需求、满足自我表现的需求、追求成就的需求……有太多的需求可在工作中获得满足。

所以,人在中年时期必须要工作,而且必须要认真工作、投入到工作中,而后人生的重大基本需求和动机几乎可获致满足,而往往社会也以工作的成就视为对人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

互不依赖的亲子关系

常听到一些为人父母者说:“何必当初,生这些儿女做什么?”但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观念,生下孩子本身就会有很大的满足感,而且生下孩子不是为了将来要报答你,并非要子女懂得感恩才值得养育。

事实上,在子女不再很能接受父母的意见、看法之前的年岁中,父母已经获得相当足够生产和影响的欲望。当然,孩子长大后,父母仍应继续在可能的范围内发挥影响的作用。但随着子女年龄的不同,表达和影响的方式要转变,本身亦要不断的改进,绝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孩子进步,做父母要跟着进步,如此至少总比子女看的较深、较广,再以适切的方式表达,孩子依旧会心悦诚服。

做一个现代的中年人,为人父母者应该慢慢地摆脱传统社会一种父子轴的亲子关系,除去一些过分依赖的心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虽然早期看来是子女依赖父母,但事实上,父母亦很依赖子女。

许多心理学家也都认为,中国的亲子关系是相互依赖的,这一点是需要修正的。子女随着年龄增长,在情绪上、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愈来愈少,同样,父母也要随着子女的长大,减少对子女的依赖。但却有许多家庭,由于子女不再依赖父母,而父母却对子女依赖增多,进而造成许多问题。

中年父母对子女在情绪上的依赖,应随子女年龄增长而减少,若孩子能奉养父母那是意外收获。俗云:“老来三件宝——老伴儿、老友、老本。”“老本”很重要,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要能抓得稳,对自己的事要安排好。

过去农业社会是以家为单位,现在的社会则是以个人为单位。每个人的经济能力只够与其最亲密的妻子、孩子生活,这是社会制度的转变,将来在经济上照顾你的不是子女,而是整个社会。

社会变迁的适应

当今社会的中年人还需面对另一特殊的适应问题——社会变迁的适应。台湾近一二十年,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型到工商业社会,变迁极为快速,无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意义的转变都太大了,造成中年人适应特别困难。

社会转型阶段,由于儿童、青少年可塑性大,问题较少,对新的事物较快、较易接受;老年人观念已定,基本上很难改变,社会也不期望其改变,比较迁就老年人,问题也较小。唯独中年人,是在社会舞台上最中坚的份子,社会对其期望很高,但他们过去所受的训练、教育,皆具有相当程度的传统色彩,而社会转变极快,现实社会的结构及所提供的生活方式已经,变,年轻人的观念也不一样了,中年人往往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对新的事物难以理解,不知如何应付每天生活中的新问题。社会对他们要求很高,必须面对问题,也需负责;种种的理由,受到极大的压力。

解决的办法仍是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中年人也不过四五十岁,甚至六十岁,既然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年轻人能学,中年人为什么不能?中年人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机会来学习,不仅应该学新的事物,反而要用比年轻人更多的时间和精神学习。

另一补拙之道就是运用年轻人,那些思想观念较新的年轻人可为你所用,可以领导他人,只要做到一点——脑筋不要太顽固。自己想不出好点子,让能力强的人发挥,然后要“识货”,做适当的选择和判断,且要有开阔的胸襟、风度、不耍权威、不耍脾气,同样地能有所进步、超越。

编辑:汐颜 [email protected]

 

多管齐下缓解圆肩、驼背、颈腰疼痛

自强身功

便于治病的动物涎

头发健康 『食』在关键

中医药膳,可缓解慢性疲劳综合症

独『素』一格的姜母鸭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