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时尚北京

陈烈汉 沉淀在陶瓷里的气与韵

作者:文:本刊记者 郭嘉 部分摄影:王聪伟
翻看陈烈汉的作品集,透过纸质图片我就能感受到他的作品的气韵。而当我看到真品的那一刻,我便只有震撼了。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大气、沉稳,简约而不简单,内敛又时尚。对于陶瓷的艺术创造,陈烈汉坦言那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艺术家需要承受意志的锤打与考验,相随的是孤独与寂寞、痛苦与思索。同样,陈烈汉有今天的高度,也有着他的艺术之路。

“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

贾岛的诗《剑客》中有一句话“十年磨一剑”,如果是“三十年磨一剑”,那么这把“剑”是否更为技艺精湛呢?最近,在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中,陈烈汉从近千名的参评者中脱颖而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88位参评者一起被评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对于自己获得的这项殊荣,陈烈汉高兴之余还是显得十分的平静。在他看来,之所以去参加“国大师”的评选,目的就是对自己的一个检验。“我想看看自己到底够不够评大师的水平。如果没评上我觉得我还是我,并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评上了当然更好,对我今后在陶瓷工艺方面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首先从个人层面来讲,这是对我的一个激励,是我的一个新起点,我要以此为新的契机更专心、更专一的去做作品,这样才对得起这个称号。而从外界来看,获得了这个称号,别人会对你更尊敬。其实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这都是一件好事,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鞭策。”

而为了这次评选,陈烈汉也是下足了功夫。他就如武侠小说中的世外高人一样,整整“闭关修炼”了大半年时间。尤其是在去年12月份,他在龙泉的工作室里反复练习自己的技艺。12月的龙泉天寒地冻,没有暖气,冰凉的泥胎拿在手里有一种锥心刺骨的凉意,冻得手都在发抖。但是往往越是这种寒冷、刺骨越能激发陈烈汉的意志,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我记得那段时间我刻了近100件瓷器,800多条鱼,400多株莲花。反复的刻,反复的练,就是想让自己练到一种极致。当胚拿在手上时,刻刀可以在上面游刃有余地转,线条流畅。”陈烈汉说道。“雨中江南”青花钵 387X291mm

“冬雪”冰裂弦纹瓶 265X260mm

“鱼水情”米黄洗 252X72mm

“采莲图”青花箭筒 350X860mm“我喜欢陶瓷,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美妙的世界。”

对于自己与陶瓷的结缘,陈烈汉说这要从他的小时候说起。小时候的陈烈汉非常喜欢画画,看到什么都会画下来。初中时期受到美术老师的影响,他第一次听说了陶瓷,也听说了景德镇陶瓷学院。也许冥冥之中就注定了他与陶瓷的缘分,凭借着一股冲劲,他如愿考取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4年后以双优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

虽说留校任教在很多人看来是很好的一份工作,但对于陈烈汉来说景德镇外面的世界却深深吸引着他。1990年,陈烈汉考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刚上研究生时,他的导师就安排他到故宫陶瓷馆去临摹经典传统陶瓷装饰画面,陈烈汉心里不服气。“我都上研究生了,还需要学习临摹?”不过他还是耐着性子,认认真真的在故宫陶瓷馆临摹了大半年。“每天临摹完,夕阳西下,走在空旷的故宫里,都能听到自己脚步的回声。那种感受,真是陶醉。”陈烈汉回忆道。那时候,陈烈汉就在想,这就是陶瓷带我来的世界,真是太美了,哪怕独自一人,也愿终生相依。

不同于传统陶瓷艺术大师,陈烈汉有着与生俱来的景德镇基因,又研习了中西方先进的陶艺理念,这都让他在这个领域独树一帜,开始向工艺美术大师迈进。

“三十多年与陶瓷为伴,如今我依旧乐在其中。”

如今35年的陶艺生涯,陈烈汉早已从当初的青涩学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陶瓷工艺大师。而对于陶瓷他也从没有感到过厌烦,“因为对我来说陶瓷这种东西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从一堆泥巴,不管你怎么弄怎么捏,最后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每一次做都有每一次的乐趣。它不是一种机械化的生产,就算是有人跟我定制三十件同样的东西,我也尽量做到每一件都有所不同。”

“那您在陶瓷领域坚持到现在,您的源动力是什么呢?”我不禁问道。陈烈汉说:“我觉得就是有乐趣,我能把我的想法通过瓷土这种媒介表达出来。用专业的话说就是有一种创作的冲动。还有一点就是,我能靠陶瓷养活自己,虽然这种说法很俗,但事实就是如此。如果你做一件工作都不能养活自己,那这个动力也是打折扣的。都说经济是基础,艺术是上层建筑。做陶瓷既满足了我的创作,又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动力,而这种动力是不可否定的。”

采访时,陈烈汉一边说着,一边翻阅着他的作品集。并指着一个青花瓷的作品——《采莲图》箭筒对我说,这是他最满意的一件作品。虽然是研究生毕业时的作品,但现在看来依旧很精美。“《采莲图》箭筒是取材于我对故乡采莲生活的感受。小时候,采莲的日子最开心,有莲子可食,有荷花可摘,有荷叶可戴,妙哉妙哉。”陈烈汉对此念念不忘。“这个箭筒光画图就用了半年的时间,作品运用现代装饰变形的手法,将妇女早晨出去采莲、藕塘采摘、满载而归,分三层连贯地展现于箭筒之上。”指着自己的作品,陈烈汉全神贯注地向我讲解着。

“青花画在青白釉下增强了清澈明快的情调,整幅画面生动有趣,但又因青色色调趋向宁静。”陈烈汉似乎对每个细节都有着自己的哲学阐述。“青花装饰艺术是和工艺、材料、科学紧密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这就是陶瓷艺术的天人合一。”

“不管做什么都要有‘匠心精神’,就是要有恒心,要精益求精。”

身为一名陶瓷工艺大师,对待自己的学生陈烈汉都是言传身教。在他看来,如果自己对工作都不严谨、认真,兢兢业业,那怎么要求学生们做到呢?而对于他们的培养,陈烈汉往往是因材施教,“我会根据他们每个人的特点、个性、艺术修养、基础、爱好去引导他们。但是我授予他们的只是一种方法,并不会手把手地让他们和我做的一模一样,这也是我最反感的。齐白石曾经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说,向我学习的人可能会成功,但是只知道一味模仿而不懂得创新的一定会失败。我也觉得他说的很对,教学生教的是方法,还有学习和工作的精神,但这种往往是要言传身教。我还是希望学生能走自己的路,有他们自己的风格。”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陈烈汉也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真的是师傅告诉你方法,至于你发展到什么程度还得靠后天的磨练。就好比同样的泥巴、同样的条件、同样的工具,最后做出来的东西不一样,那就是你的思想,你的修养不一样,所以你能达到什么层次就看你的个人修养能达到什么程度了。”

如今都在说“匠心精神”,而在陈烈汉看来他从始至终都是怀着这种精神在创作。“我觉得匠心精神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持之以恒。从学陶瓷到现在几十年,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恒心,几十年如一日搞陶瓷创作,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另一个是要专注,我理解的专注是精益求精。虽然说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但是做的马马虎虎是不行的,要有质量,有品质,要做到极致。其实在我看来,不光是我们这一行,做任何一个专业、一个门类都应该具备匠心精神。”

尾声:“人生只能做一件事情,再苦再累也得坚持做下去。自从走进陶艺世界,我就是这里的人了。”陈烈汉如是说道。

从进入陶瓷这一行到现在,陈烈汉一直沉浸在陶艺的世界里如痴如醉。当被问到除了做陶瓷还有何爱好时,他说,“读书,读国外优秀作品集,看各种画册……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读书时间太少了。”他始终认为,陶艺是学不完的。“当代陶瓷应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给后人留下属于21世纪的中国陶瓷艺术作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