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盛夏,不少地方热得像着了火,各种消夏食品也纷纷热销起来,而这些食品的热销,也伴随着“是否有害”“如何健康地吃”之类的问题。
冷饮伤身吗
冷饮是夏天最受欢迎的食物,冰淇淋、沙冰、冰镇饮料、冰镇西瓜……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可“冰冷”是中国传统养生方式的禁忌之一,于是“老中医禁止家人吃冰饮”都能成“养生范例”,在社交媒体上传播。
关于吃冷饮的危害,养生大师和爱好者们能够找出一堆颇为吓人的理论,诸如“伤肾”“伤胃”“宫寒”“伤肝”“痛经”等。如此惧怕“冰冷”的,可能只有中国文化。在国外,人们一年四季都吃冰淇淋、喝冰镇饮料,于是又有人提出了“中国人体质不一样”“现在没事,危害在若干年后就会体现出来”等等。
不清楚人们怎么会得出中国人“体质不如外国人”的结论,但中国人到了海外,尤其是在国外出生长大的下一代,也完全能像外国人一样吃喝冰冷茁壮成长。
喝热水还是喝冰水,更多是一种习惯。喝冰饮、吃冰淇淋,对于身体会有一些跟热水不同的影响——毕竟,身体对于低温饮食会有一定的反应。但是,“有影响”并不意味着有危害。人毕竟是一种恒温动物,对于低温饮食有自己的调控体系,经过短暂的调整,很快也就恢复正常了。
简而言之,不管冰淇淋、冰水还是其他各种冰凉的饮食,只要自己吃了觉得舒服就可以,完全不用纠结“冰冷”影响健康。
啤酒背锅冤不冤
啤酒或许是销量最大的消夏饮料。与啤酒相伴的一个词,是“啤酒肚”。啤酒肚未必跟啤酒直接相关,但确实可能跟“喝啤酒”这个生活方式有关。
首先,啤酒是热量比较高的饮料。一方面,啤酒中有一定量的酒精;另一方面,还有一些没有被发酵的碳水化合物。不同的啤酒中它们的含量差别比较大,通常大致在百分之几。虽然酒精在体内代谢产生的热量并不能为人体利用,更不会转化为脂肪,但是它会代替基础代谢产生的热量,从而降低体内能量的产生。另一方面,啤酒中碳水化合物虽然只有百分之几,许多人一喝啤酒就是几瓶,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也就很可观。比如两瓶碳水化合物3%的啤酒,碳水化合物含量就是30克,非酒精热量也就有120千卡了。
更重要的是,多数时候人们并不是只喝啤酒,还有各种下酒菜。不管是撸串、小龙虾,还是海鲜、凉拌肉,往往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吃下许多。
吃得多,动得少,自然也就长在了身上。虽然啤酒不是“元凶”,但其他的食物都是随它而来的,让它来背锅也不算很冤。
这种饮食方式更大的影响是痛风。水产品、凉拌菜中的各种内脏、肉串,一般都是高嘌呤食物,而啤酒本身也是痛风的高风险因素。对于痛风,啤酒和这些食物堪称“强强联手”。
警惕西瓜“越吃越想吃”
冰镇西瓜是消暑佳品。跟冰镇饮料相比,它的补水效果更好。
西瓜的含糖量一般在6%~7%之间,特别甜和特别不甜的会在这个范围之外。不过西瓜比7%的糖水更甜,是因为西瓜的糖中果糖占了一半以上,而果糖的甜度是蔗糖的1.7倍。
西瓜的这一特点使得它吃起来很甜。果糖不增加血糖,但是也不像葡萄糖和蔗糖(蔗糖会被水解成等量的果糖和葡萄糖)产生“饱足信号”,从而让我们感到“满足”而停止进食。
果糖让我们感到愉悦,大脑却不会自动发出“终止”信号,也就是身体本能会让我们“越吃越想吃”,需要靠理智去跟“身体本能”作斗争。
所以需要注意的是,西瓜虽然热量低,每100克只有30千卡左右,但往往会很轻易地吃上好几百克,热量也就相当可观了。
好喝的饮料都高糖
正如前文所说,冰镇饮料,尤其是冰镇碳酸饮料喝起来很清爽。除了碳酸饮料,还有各种冰茶、凉茶、果汁饮料等“好喝的饮料”。好喝的关键就是味甜。
在炎炎夏日,很轻易地就喝上一两瓶,一天下来,有的人能喝上好几瓶。如果一天喝上1升,那么含糖量就超过100克,超过膳食指南推荐控制量的2倍。其热量超过400千卡,跑步的话可能需要跑6千米~7千米才能消耗掉。
就冰淇淋而言,不必纠结其温度,但不能无视它的热量。不同的冰淇淋配方不同,一般而言,好吃的冰淇淋都会含有比较多的奶油和糖。100克的冰淇淋,通常含糖量超过20克,热量超过200千卡。通常两个冰淇淋球,也就超过100克了。每天吃几只雪糕,就需要好好考虑如何调整食谱了。
健康的消夏饮料
夏天太热,运动不易,而各种消夏饮品往往又是高热量、低饱腹感,很容易造成糖和热量过剩。控制热量、控制糖,必须从戒“甜”做起。
如果能够接受“不甜”的饮料,那么冰镇的纯茶、各种花果茶、柠檬水、纯咖啡等,都是不错的消夏饮料。
如果难以接受不甜的饮料,那么甜味剂也还是比糖要对健康更有利。虽然现在有一些研究显示某些甜味剂“可能有潜在风险”,但毕竟也都经过了常规的安全评估——即便是有“潜在风险”,也不会太大。而糖对健康的危害,除了增加热量,更重要的是影响身体代谢,导致所谓的“代谢综合征”——这种危害,是明确且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