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电视问政节目主持人的功能定位分析

作者:◆张丽君
2018年4月底,《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相继用大篇幅报道了西安电视台问政栏目《问政时刻》的经验做法。一时间,电视问政节目成为了各方热议的焦点。

事实上,“问政”这种形式并非新鲜事物。近几年,广州、海口、武汉等很多城市都曾在其官方网站或电视、广播等媒体上推出问政平台或节目,内容涉及教育、医疗、环保等方面,敢揭短、不遮丑,犀利有锐度,这是电视问政节目能吸引市民关注的重要原因。

一、电视问政节目主持人的“三器”功能定位

1.各方的“连接器”

问政节目主持人的首要任务是穿针引线,把参与节目的各方,如被问政单位负责人、现场观众、评论员等有效地串联起来,让大家在场上有均等的机会去表达诉求和主张,并侧重从官员的作风、态度等问题入手,而非过多专业领域的问题。

另外,主持人还要尽量使现场观众、媒体代表等也获得相对平等的话语权,比如依据现场讨论情况,把发言机会适时适度地转交给评论员、现场观众,避免出现官员“一言堂”的现象。

2.观点的“孵化器”

场上各方的交锋和碰撞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对立者”,而应该是“对话者”,让大家在充分讨论中碰撞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长效机制,这才是电视问政节目的根本目的。

主持人既要“有观点”立意,又要“无观点”偏重,还要“亮观点”主张,在大的原则问题上不是含糊其辞、一带而过,而是坚持立场、带有一定的“辣味”。

3.现场的“恒温器”

场上气氛太冷或太热都不利于各方观点冷静客观的表达。对于参加节目的官员来说,他们不仅要回应市民对某些问题的关切和质询,还要直面剖析自身原因并提出今后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在场上回答的每一句话都考验着官员的能力和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场上的主导者,主持人不能让电视问政的天平倒向任何一方而失去应有的平等和平衡。

当然,主持人在关键时刻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比如,有些官员面对任何提问都摆出一番空话、套话,不直面问题,顾左右而言他。这时,主持人就要狠狠地刺痛一下被问政单位负责人不痛不痒的神经,让他们能够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

二、电视问政节目主持人功能定位应把握的“三心”原则

1.善心

主持人要常怀善意之心,可以犀利,但不可尖酸刻薄,要与人为善,体现主持人应有的人文关怀。以西安电视台2017年第3期《问政时刻》为例,导演组临时决定在被问政席增加一位相关负责人,主持人严一宁面对仓促上场的官员这样介绍:“在看完前面的短片之后,我发现坐在观众席上的区长似乎有点坐不住了,专门走到台上。走到台上就是要面对现场的观众,面对全市的电视观众和网民,这应该说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勇气,我们向区长表示欢迎。”短短几句话便巧妙化解了区长仓促上场的尴尬,使其相对体面地坐到现场观众面前,接受市民问政。

2.公心

主持人要不以自己的好恶、个人的主观臆断来引导现场的言论方向。行业内和官员自身的工作问题,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主持人应避免给现场观众先入为主的道德审判和媒体审判,要在节目中始终秉持着一颗公心。

公心还反映在对各方的态度上。无论是被问政单位还是市民,当然也包括主持人在内,大家都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建设过程的亲历者、建设成果的既得者,不能因为在节目中暴露的个别问题就抹杀了所有成绩。

3.平心

主持人应始终保持一个客观冷静的心态,平心静气地处理场上的“火药味”,不是煽风点火,而是适当“撤火”甚至“灭火”。面对问题,现场观众有时难免会情绪激动,主持人首先要理解这样的心情,毕竟百姓是这些社会问题的直接受损者,其次主持人心中也要明白市民的有些牢骚、指责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应该适时把这些问题交由评论员和媒体代表来判断点评,主持人要更多地处于冷静的旁观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责编:胡斌毅)

 

2017年中国纪录片作品研究报告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新文创思维的成功之作

跨文化视域下纪录片国家形象的“自塑”策略

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叙事特色浅析

“美食+文化”制作理念下的创新

慢综艺“慢”之有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