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2017年中国纪录片作品研究报告

作者:◆张同道 刘忠波
一、2017年纪录片作品的类型特征

2017年中国纪录片作品类型化鲜明,呈现出不同的多样化的社会价值和美学特征。宣教型纪录片主要以专题片的形式诠释国家意识形态,弘扬主流价值观念,宣传教化民众,具有讲政治、高投入、大片化等特征;历史人文纪录片从中国文化历史提取资源,将纪录片美学与传统人文历史积淀融为一体;现实题材纪录片深入当代,表现中国社会色彩斑斓的面貌。工业纪录片逐步树立品牌意识,力图将大众传播影响力转化为市场驱动力。

1.宣教型纪录片

2017年宣教型纪录片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关注重大主题,配合党和国家的主题宣传。十九大献礼片、建军90周年纪念片等作品占据了较大比重,这些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纪录片贯穿时代政治主题,塑造繁荣富强的国家形象。

十九大献礼片是2017年的重要现象。《辉煌中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大国外交》、《巡视利剑》、《将改革进行到底》等一系列作品陆续呈现。《辉煌中国》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法治中国》围绕建设法治中国的主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表现中国法治进步的历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景式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保持初心、同舟共济的伟大征程。《大国外交》通过权威访谈和鲜活故事,展现了中国外交领域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巡视利剑》首次披露大量巡视细节,以凸显巡视的利剑作用。相关主题还有《打铁还需自身硬》、《还看今朝》、《榜样》、《中国表情》等一系列纪录片。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强军》和《从胜利走向胜利》是两部纪念片。《强军》系统梳理了军队近年来取得的突出成就。《从胜利走向胜利》讲述了军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历史时期的重大决策、事件、战役战斗和人物活动。此外,纪念片还有《中国军队》、《我为祖国守边卡》、《军歌飘过90年》等作品。

“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继续发展,如《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海丝寻梦录》等作品。此外,还有一批关于“一带一路”的作品在筹备拍摄。为纪念抗战爆发80周年,《远山的记忆》和《那岁月刻骨铭心》从历史角度反思了中日关系。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紫荆花开》讲述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

2.审美型纪录片

(1)历史人文纪录片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是当下的国家战略,2017年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依然是审美型作品的重点。历史人文类纪录片提取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资源,如《记住乡愁》第三季、《我们的家园》、《本草中国》第二季、《手造中国》、《茶界中国》、《秘境神草》、《我的记忆我的年》等作品,将纪录片美学与传统人文历史积淀融合一体。

《有个学校叫南开》、《西藏时光》、《极低》、《苏州史纪》、《人间三月天》等以历史时空、地域风情和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立足于丰厚的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也起到了地方区域历史文化宣传的作用。

2017年西藏题材纪录片达到美学形态与人文内涵的新高度,其中以《西藏时光》、《极地》为代表的西藏题材优质作品值得关注。《西藏时光》以登山队、冰川学家、牧民、喇嘛等普通人为关注对象,呈现了一段既有历史厚度、又富人文关怀的西藏时光。同是西藏题材,《极地》将美丽的风景与温暖的故事相结合,以普通人的故事视角讲述了21个藏人的日常生活。

2017年“工匠精神”纪录片热度不减,出现了《寻找手艺》、《了不起的匠人》、《百心百匠》、《手造中国》、《我们的家园》等多部口碑之作。

(2)社会现实类纪录片

2017年纪实类纪录片着眼于贴近现实,关注社会问题,聚焦现实生活,给当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多维度考察。《生门》、《镜子》、《零零后》、《拉林河畔》、《中国人的活法》第二季等社会现实类纪录片记录了当下社会的真实风貌与发展变化,关注当下中国人的心态、心境,重视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和情感。

系列纪录片《零零后》连续十年跟踪十几个孩子的成长历程,讲述了零零后一代个性与制度、应试与素质、留守与留学、青春期与亲子关系、独生子女与二胎政策等不同的教育话题,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思考。另一部涉及教育成长话题的纪实类纪录片是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镜子》。

2017年12月21日,电视版《生门》在东方卫视晚间黄金档开播,首集播出后,该片就达到了同时段52城收视率统计排名的第二名。电视版《生门》通过40多个家庭和产妇的真实故事,向观众展示生命诞生过程中的残酷和温情。《中国人的活法》第二季通过十个故事生动有趣地讲述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心态。《拉林河畔》表现了勤劳质朴的东北农民真实的生活,以及他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和追求的过程。

3.工业型纪录片

工业型纪录片是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支柱。2017年主要作品有《自然的力量》、《港珠澳大桥》、《读书的力量》、《航拍中国》、《超级工程》第三季和《疯狂摄影师》第二季、《本草中华》等。季播化保证了制作品质,有利于纪录片品牌价值的积淀。

《航拍中国》以大规模的航拍为主要手段,选取了各省市区最具代表性和观赏性的历史、人文、自然和现代景观。《自然的力量》以生态为主题,记录了藏羚羊、雪豹等数十种神奇的动植物的生命历程和传奇故事。

从2012年播出的《超级工程》第一季到2017年的第三季,“超级工程”品牌价值递增,第三季从民生角度出发,讲述那些维系国家经济运转的超级工程。随着工业型纪录片流程日益标准化,制作技术日趋娴熟,进一步探索了纪录片的产业价值。东方卫视播出的《本草中华》是在《本草中国》的基础上再次聚焦中医药文化。

二、纪录片作品传播

1.电视台播出

纪录片传播主体多元化,电视台播出依然是中国纪录片传播的最主要形式,中央台和地方卫视都贡献了不少类型多样、风格迥异的高品质纪录片作品。2017年,各大电视平台积极献礼十九大,十余部主旋律纪录片在上星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强军》、《利剑巡视》、《辉煌中国》等主旋律纪录片获得了较高的卫视播出覆盖和网络点击量,形成了相当的社会关注度和传播效果。

2017年,除中央级媒体继续打造精品纪录片外,各省级卫视在播纪录片数量与独播内容数量也都有所增加,呈现积极进取的创作态势,播出了《生门》、《茶界中国》、《本草中华》、《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医道·院士墙》、《秘境神草》、《遵义行》等作品。

从中国纪录片电视收视前30名看,中央电视台占据23席,且垄断了前12名,显示了不可动摇的龙头地位。湖南卫视、广东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湖北卫视、东南卫视等地方卫视占据了7位,也提示了地方卫视在电视传播中的强大力量。从电视传播来看,纪录片专业频道中只有央视纪录拥有8个席位,其他专业频道没有入围前30名。由此可见,中国当下纪录片电视传播的主体力量来自卫视频道和央视纪录频道。与2016年相比,收视率超过0.1的作品多了8部,超过0.2的作品多了8部,且收视率数据明显提升,这说明在中国电视收视率普遍下滑的态势下,纪录片的电视传播效果比2016年明显提升。

2.全媒体传播

纪录片的电视受众向新媒体转移、分化和扩大,影响力渗透到更多元化的群体。2017年,“互联网+纪录片”模式带来的是纪录片的产业、内容和传播等多方面的变化。2017年全网纪录片视频内容流量持续增长,优酷、腾讯、爱奇艺等视频网站都为纪录片开辟了专门板块。主流视频网站除了和电视台形成双管齐下的播出态势外,视频网站还积极主动参与制作优秀纪录片作品,对纪录片传播影响力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微博、微信、B站等网络传播平台为纪录片网络话题的设置和发酵提供了巨大帮助。

新媒体扩展纪录片产业空间与传播渠道,“纪录片+互联网”的模式打破了纪录片在电视台播出或院线放映的周期限制,网络渠道扩大了受众群体的范围,降低了纪录片传播的门槛,同时借助移动互联网提升用户粘性,新媒体纪录片凭借口碑传播进一步拓展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2017年,纪录片网络曝光量增加,网民讨论热度大幅度提升。根据美兰德咨询《2017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纪录片全网传播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全年互联网视频点击活跃的纪录片共计2631部,全网纪录片网媒关注度、微信公号刊发量以及微博提及量都大幅度提升,远超往年。两微一端等一些自媒体平台的传播威力逐渐加大。

继“台播不敌网播”的现象,2017年纪录片出现了网生纪录片反输卫视频道的案例。《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以短小精致的微纪录片形式呈现,通过网络渠道发布,收获高点击量,后来又由黑龙江卫视和湖北卫视联合播出,成为了网络首播反输电视台的案例。《寻找手艺》是2017年新媒体纪录片的口碑之作,在各主流视频平台的播放总量累计超百万,豆瓣评分达到8.8分。

一些娱乐类视频节目受制于政策的规约,由电视播出转为网络独播,2017年纪实性真人秀纪录片《爸爸去哪儿》第五季截至12月网络播放量达到54.4亿。电影幕后纪录片拥有强大的粉丝基础,也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幕后纪录片网络播放量超2000万,《芳华》幕后纪录片播放量达440万。

3.纪录片作品的宣传推广与社会效应

新媒体为纪录片的宣传推广带来了勃勃生机,成为纪录片宣传推广的主要渠道。新媒体与电视台跨平台合作推广也成为当下潮流,以全方位的宣传来推广拓展影响力。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逐渐从观看电视大屏转向观看手机小屏,这也促进了纪录片的宣传推广新面向。纪录片创作者和团队更加有意识地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进行作品的宣传推广,重视培育粉丝粘度。

纪录片宣发呈现融媒体矩阵形态,传播方式出现了互动式的口碑传播和分众凝聚的特点。《寻找手艺》不同于电视台同类题材的精致和专业化,形态上更加质朴和开放,趣味性强,这部并不被电视台看好的纪录片却在B站和爱奇艺等网络平台成为热点,收获了更多的年轻受众。

纪录片注重基于“短”形态的宣传推广。电视渠道优势继续受到新媒体冲击,传播渠道逐渐边界模糊化,跨平台传播成为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趋势,纪录片将呈现“短”形态的趋势。从2017年开始,央视纪录频道的节目生产模式中片长规格从原来的50分钟、25分钟两种,正式增加了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与90分钟的纪录电影,这便是考虑到了新媒体受众的传播因素。

纪录片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引导与整合作用增强,承担了主流价值引导者这一角色功能。随着新媒体与社交平台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环境的信息传播复杂多样,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趋于多元化,纪录片发挥了主流价值引导和多元价值整合的作用。在主流价值引导上,央视和各省级卫视与专业频道献礼十九大和建军90周年的系列纪录片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中国纪录片文化美学特征

2017年,纪录片的宣教功能发挥到新高度,历史文化纪录片潜入历史广度和文化内涵,现实题材纪录片呈现了当下社会的不同侧面与人生百态。在美学表达上,2017年纪录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东方美学和鸟瞰美学等成为本年度的重要特征。

1. 2017年中国纪录片文化特征

2017年,中国纪录片文化格局呈现出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的强势发展与合流趋势。十九大、建军90周年、反腐、一带一路等重大主题为宣教型纪录片提供了平台,突出了主流文化的绝对优势地位。而关于传统文化的纪录片既是受政府倡导,又发展为一种市场类型,如《本草中华》等节目提升了文化的力量,但这些纪录片所呈现的并非精英文化,而是大众文化,《寻找手艺》、《百心百匠》、《手造中国》等纪录片所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市场的融合。生态意识蕴含着自然观与生态思想。《自然的力量》、《本草中华》等作品不仅展现自然之美,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也有一些作品如《镜子》、《生门》、《零零后》等纪实作品依然显示了直面现实的思考品格。具有思想力量和反思意识的作品在公开传播的平台上数量较少。

2. 2017年中国纪录片美学特征

2017年,戏剧美学依然是中国纪录片的突出特征,而纪实美学也展示了不容忽视的力量。随着航拍技术的成熟与价格的下调,航拍所携带的鸟瞰美学释放出独特的魅力。与此同时,东方美学也展示了复苏的趋势。

戏剧美学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叙事风格,不管是历史文化还是社会现实,几乎所有类型的纪录片都追求戏剧化的表达方式。即使专题片《反腐利剑》这种意识形态特征突出的作品,其间的戏剧化表达也极为鲜明。而历史人文片《有个学校叫南开》更是把一段历史故事讲得一波三折、开阖有度。

纪实美学在《生门》、《零零后》、《镜子》、《拉林河畔》、《西藏时光》等作品中再度释放出时间的魅力,直面现实,长时间跟踪,人性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在富有生活质感的细节里缓缓展开。纪实美学经历了时间之火的淬炼,它不会轻易被时间淹没。

东方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化转化,不少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作品力图将古典美学融入视听语言,如《苏东坡》、《我们的家园》、《了不起的匠人》等作品。网生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明确提出了聚焦东方美学。

鸟瞰美学以超越人类自身的视点,从空间高度俯瞰人间,带给观众以视觉震撼与思想启示。《航拍中国》作为2017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之一,将近年来不断发展的鸟瞰美学提升到新高度。航拍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操作简易、价格低廉的大疆无人机,让航拍这样的高冷技术迅速普及,中等投资的影片都可以采用航拍,而大投资的作品中航拍已是常规方法。然而,全片航拍,且以大型飞机为主体的航拍依然是普通纪录片不敢问津的。继《看见台湾》、《鸟瞰中国》之后,《航拍中国》以中国省份为单位,实施系列化、规模化航拍,展示出中国纪录片中陌生的鸟瞰美学,也带给观众新颖的视听体验。

本文为张同道教授主持的2018年度《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项目的一部分,并参照了本项目组成员对各电视台和纪录片制作机构的调研内容和数据

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交叉学科课题“国际语境下中国纪录片品牌建设”成果

(作者张同道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刘忠波系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责编:丁磊)

 

2017年中国纪录片作品研究报告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新文创思维的成功之作

跨文化视域下纪录片国家形象的“自塑”策略

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叙事特色浅析

“美食+文化”制作理念下的创新

慢综艺“慢”之有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