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演员的诞生》为例,作为导师的章子怡、宋丹丹等人给观众留下了专业且敬业的印象。作为参赛选手的周一围、翟天临等优秀演员被发现、发掘,就连被称作“推荐人”的演员张国立,也在事实上的主持岗位“包、托、接、送”,干得有声有色,把在娱乐圈长期从事表演和制片管理工作积累的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评委与选手之间“搭桥”、“垫话儿”(铺垫),可谓游刃有余。相比之下,另一位主持人伊一在表演领域缺乏经验,又在突发情况的处理中显得手足无措,仅能说一些“过场话”,成为节目中可有可无的存在。节目中,几位导师在评头论足与插科打诨之间,也完全承担起承上启下的任务。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先例,在上海电视台2010年制作的《达人秀》中,名义上的主持人程雷被“雪藏”到了舞台的“下场门”,面对游机说几句“路人甲式”的感慨,或是对选手进行一段简短的采访,完全被边缘化,而几位评委则成为绝对的主角。2015年,上海东方卫视打造的《极限挑战》则直接取消了主持人,让五六位明星担纲起了主持人的功能。该台另一档颇受观众喜爱的单人脱口秀节目《今晚80后脱口秀》中,制作方在脱口秀表演者王自健之外增加了一位在岗主持人,还引起了一些观众的抗议,认为这是画蛇添足。可见,随着真人秀、网络综艺等非传统形态的节目的兴起,以及受众的收视习惯从单向、线性接收向网络化、移动终端化点播的改变,“主持人”这一岗位存在的必要性受到极大挑战。笔者认为,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于收视习惯的网络化、节目内容的专业化、从业门槛的扁平化和媒体功能的平民化四个方面。
首先,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需求下产生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进一步说,是电视节目逐步走向成熟的产物,也是电视传播实现有效传达过程中的产物。①在传统的电视节目中,大数据量的视音频传输囿于带宽与成本,难以实现用户与传播机构的实时互动,只能在样态上“创造出”观众来信、热线电话、现场观众等“非实时双向交流手段”(现场观众往往是“托儿”,并不是真正的“观众”),从而不得不在双方之间设置“主持人”来充当双方的“代言人”,即在节目中作为电视连接受众最直接最活跃最能沟通情感、促动双向交流、传情达意的主导人物,以其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为电视实现有效传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②电视节目主持人带来的收视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脸熟”。据心理学“接近原则”的研究,“频繁见面往往能预示良好的人际关系”。③主持人容易被大多数普通群众认识,还会令观众产生家人的幻觉,仿佛是个家庭成员,每天出现于私密性强的家中“陪伴”自己。而随着当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收视习惯呈碎片化发展,逐渐习惯了在上班路上、工作间隙、旅行途中点击视频。有时,为了加快进度、节约时间,没有“干货”的如主持串联、片头片尾以及广告都被直接“掐头去尾”,甚至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成为网络平台的“VIP专享”。可以说,传统电视媒体如果缺少传播形式的与时俱进和内容的改良,很容易被扬弃在旧时代里。
其次,主持人抛头露脸,名利双收,但未必都能名副其实。诚如凤凰卫视原评论员程鹤麟先生在《电视主持人曾经是个很不错的行当》一文中感慨的,“电视是一个‘大家干活主持人出名的行业’”。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电视工作者不甘于让别人来说自己写的稿件,完成自己策划的节目,他们从幕后走到台前,不但不逊于所谓“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科班”人士,似乎还“更接地气”。譬如,从《实话实说》走出的记者崔永元,从场工、杂务做起的编导汪涵,摄像师出身的孟非,他们涵盖了从新闻、访谈到综艺等各个类型的节目,获得了成功。一些原本与电视界无关的歌手、策划人、医生、律师、金融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士依托于网络平台,也获得了成功。譬如,内蒙古医学院毕业的段子手李诞、“不务正业”的校园民谣歌手高晓松、上课上成“网红”的复旦女教师陈果等等,都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华丽转身成为节目主持人。相反,“体制内的主持人”因为长期接受播音员的业务培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语音本身的准确与美感上,一些人在内容方面的储备欠缺,习惯依赖嘉宾、记者、编导的努力,甚至成为幕后工作人员和观众之间的“快递员”,又局限于事先准备的范畴,往往缺乏深入、即兴的发挥,从而缺少看点,无法吸引求知欲、求新欲旺盛的中青年观众,于是出现了“专业”节目主持人不如“非专业”节目主持人业务精通的状况。在今天的观众眼里,主持人是否“专业”,并不是用是否从“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吐字归音是否标准来衡量,而是要看他们是否在自己主持的节目内容方面是一位专家,或者是否是一位能够与专家在一个水平高度对话的人。只有这样的主持人才能靠自己的专业知识现身说法,或者在专业嘉宾之间穿针引线,从而增强节目的可看性。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即便是看上去专业性要求相对较松的综艺节目,观众对于主持人的表演能力、唱歌跳舞的水平,以及即兴口语修辞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社会对于专业主持的需求如此迫切,体制内节目主持人却因为种种原因,甚至出现节目主持人“无米下炊”的尴尬境地,值得反思。
第三,主持人的从业门槛在不断“扁平化”。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眼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不怕没有学历,就怕“言之无物”,说“车轱辘话”。在传统的播音主持专业招生中,大多注重“皮囊”,要求形象端正、口齿清晰、语音纯正。从初试到三试,考形象、语音、形体、即兴评述能力,最多再考一个权重不高的写作。由于艺考报名者人山人海,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委仅能让考生展示几十秒的自备稿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很难闯过前面的“形象关”,而如果文化先行,又会错失大多数“形象好”的考生,其间的纠结也堪比“鱼与熊掌”的取舍。而这些千里挑一的“佼佼者”往往“毕业即失业”,因为体制内的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老的没退休,新人的出镜机会渺茫。并且,越来越多的节目都“寻找本行业里最会说话的那个专业人士”来当主持人,为了符合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出现了如《演员的诞生》节目组那样配备一个体制内的主持人来当“绿叶”的折衷办法。更让业内人士窘迫的是,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可以以假乱真。加拿大公司Lyrebird(琴鸟)通过对个人声音的采样分析,可以合成模仿对象从没说过的话。我国的科大讯飞公司在这个领域也走在了前面,合成著名播音员、演员的语音惟妙惟肖,不但可以播标准的普通话,还可以用各种方言和外国语言进行播报,这些不得不让人哀叹“播音时代的终结”。可以预见,当AI技术臻于成熟,语言工作完全可以由机器来代替,机器人播报“新闻联播”这类不需要即兴发挥的稿件简直就是“零门槛”。或许,“字正腔圆”的人工播报在将来会成为奢侈品,就如同生产流水线时代里的手工缝制产品,成为特殊人群的“高档消费品”,但至少在眼下来看,它的发展趋势极其可能和其它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实现通过机器批量生产,逐步取代“人力劳动”。
第四,网络媒体乃至自媒体的兴起,带来了媒体功能的平民化。长期以来,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台拥有内容制作和政策保护的优势,面对新媒体的攻城略地反应迟缓,殊不知嗅觉敏锐的网络媒体挟击败纸媒的技术优势,以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吸引电视台的人才,分流电视台的广告,投入大量资金补齐自身的内容短板。根据广电行业分析专家王明轩先生的统计,网络媒体2018年在内容制作方面的预算,优酷300亿、腾讯250亿、爱奇艺100亿,全面赶超中国的任何一家电视媒体。然而,更大的挑战并不是来自这些看得到的公司,而是“媒体平权”带来的“草根的狂欢”。20多年前,传媒领域性能最好的SGI工作站渲染相对复杂的3D效果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手机能有个炫目的黑白开机问候语就让人觉着很有科技感,打开一张照片更是费力又费钱的挑战。20多年后,苹果IPHONE8手机的A11 Bionic处理器的单核成绩达到了目前主流PC机内置的Intel Core i3-7350K的70%的速度。④也就是说,今天的手机性能完全可以媲美台式电脑,更是轻松秒杀20年前的专业级图形工作站,制作、播出普通的视频文件毫无困难。技术的进步带来个人化媒体的兴起,从14年前通过《超级女声》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到今天“快手”、“抖音”的全民娱乐,“媒体”的概念已经刷新,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开放式平台成为一个媒体,传统媒体的“权力”被分解、重构、变形,从而进入一个传播业的“平权”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没有人愿意“被代言”,而是努力获取他人的关注,让自己成为自己节目的歌手、演员、主持人。“网红”如今已经不再是一个贬义词。
那么,是否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个行业就要消亡了呢?非也。那些能够通过自己头脑而不是出镜频率成为“意见领袖”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搏得民众信任的谈话节目主持人、通过自身的表演能力和口才获得观众喜爱的综艺节目主持人,无论在什么平台都会继续存在。特别是前面两类主持人,会成为具备更强公信力的传统媒体的“救世良药”。可惜的是,当今国内的传统媒体充斥着相当数量的“伪新闻主持人”、“演绎专家的专业户”、在各类节目玩耍混脸熟的“路人甲”综艺主持人,并不能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电视节目主持人行当的延续来自于其对于公信力的维持。网络资讯、网络节目的优势是快速、尺度大,传统媒体的优势则是“可信”。目前,网络综艺已经出现了精分市场的定制节目,其诉求更加明确、针对更加精准,而传统媒体很难做到这一点。可以预言,今后传统媒体的主要工作偏重于“信息的筛选者”,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之一是从鱼龙混杂的浩繁信息中完成辨别、选择、分析。眼下,各家电视台除新闻节目以外实行的大多是“制播分离”模式,这种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经迸发出活力,但在广告客户大量转向网络媒体的今天,电视台无法继续给制作公司提供“输血”,网络节目制作公司充裕的制作经费对业内优质资源造成极度诱惑的趋势已然形成,各家电视台转型迫在眉睫。
可见,《演员的诞生》不只是给演艺界的“南郭先生”和“小鲜肉”敲响了警钟,也给那些在节目中无所事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拉响了警报。人工合成的语音已经成为现实,那么人工合成的影像也不会离得太久远。多少曾经如日中天的职业,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而灰飞烟灭。我们应该不会忘记,2016年3月,韩国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惨败于阿尔法狗(A lphaGo)手下,标志着人工智能新纪元的开始。在这个时代里,人们观影、旅行、点餐、游戏等各种行为都被精准统计,在剧场和电影院里用以捕捉观众的表情、反应,以判断演出、播映中每一分钟效果的科技已经被开发、运用。就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也传来了谷歌研发的Duplex通过了“图灵测试”的消息,它不但能与人交谈,还能模仿人类的语调、犹豫、停顿,以至于参与实验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和一台机器说话。可见,只需要准确传递信息的播音业务完全可以用机器来代替,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改变就在眼前,只有机器取代不了的工作,才是未来主持人业务的努力方向。
注释:
①②赵淑萍:《电视节目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③[美]菲利普·津巴多、罗伯特·约翰逊、安·韦伯:《津多巴普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30页。
④数据来自网络对比测试:http://te ch.ifeng.com/ a/20170920/44690463_0.shtml。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责编: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