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能力需求

作者:◆黄洪
随着各种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化,所有的媒体在主体结构、业务布局、传媒业态、接收终端、运营及盈利模式等方面都呈全媒体化,差异越来越小,竞争越来越激烈。最初,报纸以文字见长,电视以画面吸引人。融媒改革后,报社也有大屏幕、主播台、录播间,只用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完成拍摄、剪辑、分享等制作传播流程,电视的视音频和专业化制作优势已风光不再。媒体融合,是生存危机和变革机遇的转型融合,角色转型后的电视编辑,很多都是电视端和新媒体内容生产双肩挑,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比之前大大增加。那么,如何在内容创意生产上把原来的垄断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实现电视编辑的能力突破,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局面之锁的钥匙。

一、强化融合传播理念,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媒体融合是通过将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形成一种新的具有多功能的传播方式。媒体融合,一是同行业的融合,像报纸和报纸、电视和电视的融合。二是跨媒体的融合,如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之间融合而形成的立体网络。三是信息传播终端的融合,各种传播信息集纳到一个内容管理平台和内容发布平台中,集成多媒体的信息港。媒体融合是以发展为前提、以扬优为手段,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新,是技术新、思维新。刚刚跨入融媒体时代的传统电视新闻编辑,大多数从观念到行为还摆脱不了传统媒体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传统的电视新闻工作主要是视频报道声画合一,侧重真实与现场再现,面对电视、电脑、手机“三屏”融合的态势,新媒体融合下的电视新闻需要面对不同的报道形式、不同的特点和专业要求。什么样的稿子适合手机客户端?什么样的写法适合微信、微博?电视新闻又需要怎样的表述?针对不同介质直达的用户,又有哪些不同的报道理念和技能?新闻节目如何进行形态创新?需要怎么样的形态创新?要解决这些问题,把原来的垄断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电视新闻编辑就必须强化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移动互联网在线短视频特别火,这些视频时长较短,往往只给用户播放最核心、最需要展示的内容。例如央视积极创新思维,充分挖掘和利用独家新闻视频资源,在央视新闻APP上推出“V观”的短视频新闻服务产品,制作推出《V观APEC》《V观G20》《V观主席出访》等等独家微视频系列,受到广泛好评。凤凰卫视的精品栏目《锵锵三人行》,每期在电视上播放的时长固定是30分钟,而在凤凰网的新系统下,观众能看到60分钟一刀未剪的版本,同时在手机凤凰网,用户也可以看到精编的5分钟节目视频。这种为了满足不同平台、不同用户在碎片化媒介当中的信息获取需求,同时针对手机上观看视频要求长短、节省流量而设计的温暖创意,让人感觉媒体很有情怀。2017年8月,《人民日报》客户端出品的H5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上线十天,浏览次数(PV)累计突破10亿,独立访客(UV)累计1.55亿。这些短视频和创意点子的成功为传统媒体,尤其是为传媒媒体的电视编辑提供了强化融合传播理念,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借鉴经验和可行路径。

二、掌握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服务新闻采编能力

融媒体时代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时代,媒体采编人员要始终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度,瞄准先进新技术、可用新技术,对新技术要有接纳的态度,要有运用的能力,要善于利用先进技术引领节目转型升级。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仅25秒后,中国地震台网便发布了一条由机器人自动编写的新闻,这条新闻速度快、内容详实还兼具配图。其实,早在2014年3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4.4级地震,《洛杉矶时报》从撰写到发布仅用3分钟,据报道,该新闻就是由《洛杉矶时报》编辑部机器人写作和发布的。国内的媒体也纷纷布局机器人,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南方都市报》的“小南”等等。随着机器人新闻写作这种媒体智能化的普及,虚拟现实(VR)、大数据等技术条件的不断进化,加上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即将商用,必将推动融媒体新闻事业的创新发展。

顺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美国近年来新兴了不少新闻岗位,例如负责新闻编辑团队和受众之间联络的参与编辑,评估受众上传素材酝酿热点新闻的社会发现总监,负责为社交媒体平台提供视频编辑和发布服务、并吸引受众参与直播的直播编辑,通过新闻记者和编辑交换想法来策划新方案、并运用或开发新技术进行新闻报道的创新实验室主任,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把虚拟现实新闻报道与现实情景无缝对接的虚拟现实编辑和拼接员等等,都是随着媒体技术和应用软件更新开发产生的岗位,这些吸引受众、提高互动参与率新闻岗位的设置,为未来我们的创新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由此可见,技术已不单单是技术人员的事情,以前跟记者、编辑毫无关系的策划营销,到今天也成了提升素质的必备能力。

目前,不少传统媒体建设了中央厨房,重构“策采编发”流程,在中央厨房系统指挥下,所有新闻线索统一提交到数字采编系统,由各采访专线值班主任分派线索。重大新闻线索,值班总编辑统一调度多部门协同作战,各平台编辑各自选择所需稿件,根据栏目特点进行二次加工,形成内容产品后按各自流程适时发布,使每一条原创新闻都能第一时间找到最合适发布的媒体平台。对突发和重大事件的报道,一线采访人员第一时间传回最新消息,滚动发布,更新事件最新进展。同时,一线记者根据后方的编辑团队需求,做深度报道和集纳式报道。在这样设定的流程中,如果我们的记者、编辑、管理人员掌握技术并能够熟练运用,就能及时将新技术融入到新闻采集、制作、传播当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全媒采编发平台,运用无人机采集移动直播技术提升采编能力,利用H5、虚拟现实等技术丰富表现形式,“新技术+新内容”就能创新各种执行设想。

2017年4月,为献礼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策划推出名为《乙艳邀您点赞海南》的H5新媒体产品,该作品以“微信朋友圈+工作群”为场景,以“海南争创范例、跨越发展、扛起国家担当、弘扬特区精神、建设美好新海南”为内容,以“主持人播报+视频”为形式,以“主持人与图片视频中的人和物交流互动”为创新点,以“海南巨变+邀请点赞”为架构,以手机端为主传播渠道,创新呈现了过去五年海南在各个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从海南视角生动讲述了中国故事。作品通过独具匠心的策划与设计,利用电视虚拟技术,加上酷炫的创意剪辑,让海南唯一“金话筒”得主乙艳在微信朋友圈中随意穿行于图片和视频之间,并跟里面的人完美交流互动。作品创意精巧、制作精良、文案精准、画面精美,推出即被刷屏,第一天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并且一直呈爆发式增长,成为海南最为爆款的新媒体作品。这是电视编辑利用先进技术,服务新闻采编业务的一个成功案例。

三、加速角色转型,提高多媒体整合传播能力

媒体融合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是一项战略任务、系统工程。中央要求要加快省级媒体融合发展步伐,形成以中央媒体为引领、省级媒体为骨干的融合传播布局。当前,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单位正在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改造生产流程、丰富报道手段、推进技术升级、推进媒体融合。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电视编辑必须加速角色转型,因为媒体融合过程中,无论是新闻前期采访的内容策划,还是后期的介质分发,对电视编辑的多媒体整合传播能力都提出了非常高、非常明确的要求,往深里说,这是电视编辑的核心能力。

作为海南最大的全媒体机构,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旗下拥有15家频道频率、网站网台和手机客户端等,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度推进,媒体影响力日渐提升,针对海南省两会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重要会议,文昌卫星发射等重大事件,台风袭击等突发性事件等等,启用中央厨房全媒体报道模式已经成为常态,通过统筹采集、集中制作、多平台发布,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移动化的传播。

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报道为例,每年,海南广播电视总台都会以融媒体中心为依托,以中央厨房技术为支撑,成立指挥调度中心,下设采访组、编辑组、审核群、新媒体组等,统筹调度来自全台各媒体的200多名采编人员,按照“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要求,实现全媒体报道的全方位和立体化,报道效果大幅提升。

在这个全新报道模式的运行过程中,电视编辑不仅要把文稿审改好、把画面编辑好,还要针对不同的新闻内容,利用不同的媒体技术,使用不同的新闻表达,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分发推送。新的工作模式和新的工作任务必须以新的能力去匹配,传统的电视编辑能力不胜任就必须转型。推进媒体融合以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把传统采编人员转型为全媒体采编人员作为一项基本的素质要求,要求全台采编人员无条件执行。

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变危机为生机,就得在培养人才上下功夫。对传统媒体的电视新闻编辑而言,必须要从观念到行为摆脱传统媒体的视角和思维方式,通过强化融合传播理念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掌握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服务新闻采编能力,通过加速角色转型提高多媒体整合传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采编人员的能力建设,更好地助推传统媒体传播力和引导力的提高。

(作者系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编辑主管/责编:丁磊)

 

2017年中国纪录片作品研究报告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新文创思维的成功之作

跨文化视域下纪录片国家形象的“自塑”策略

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叙事特色浅析

“美食+文化”制作理念下的创新

慢综艺“慢”之有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