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传统文化的全新演绎

作者:◆肖潇

近年来,追求感官刺激和审美快感的真人秀节目在各大卫视大行其道。此类节目在为观众带去短暂审美愉悦的同时,往往表现出精神内涵的空洞和价值表达的西化。为适应中国综合国力快速发展的现实,响应文化强国的时代召唤,打造一批彰显中国本土文化魅力的电视精品势在必行。笔者以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为具体案例,就节目对传统诗词的传播形式、演绎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略作梳理。

一、以演唱形式传播传统诗词经典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在由“天下”到“万国”的历史转折中,中国人似乎有时遗忘了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更令人痛心的是,相当一部分以传承者本人为唯一载体的非物质文化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遇,中国古典诗歌的吟唱传统就是其中之一。

《经典咏流传》作为继《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之后,由央视推出的又一引发社会广泛好评的大型文化节目,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视人对自身所肩负的文化使命的担当。

“和歌以唱”本是自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就有的贵族教育内容,其后,随着礼乐制度的传承和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延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诗经》《离骚》等在后世为大多数人所熟悉和了解的诗歌,最早就是靠口头传播和文字传播。特别是在唐宋时期,诗歌不仅是文人士大夫用以展现自我才华和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民间广泛传播。《经典咏流传》的出现,让现代人重新了解了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一直以来,诵读经典就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古典诗词的感性认知,体悟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内涵,也开启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但经典诵读教育在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或受到应试课程的挤压,或满足于特定节日、大型庆典活动中的校园文娱活动,难以形成规模。最终使得经典诵读这一最能让古典诗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方法,无法得到真正贯彻。

《经典咏流传》自2018年2月份正式开播以来,汇集了王力宏、成龙、王俊凯、盛一伦等不同年龄层的各路明星。他们当中既有深受90后、00后青年学生欢迎的人气偶像,也有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知名度和认可度的演员。他们所演唱的歌曲既有疗治现代人“拖延症”的《明日歌》,也有脍炙人口的《三字经》《陋室铭》《将进酒》等。这些作品堪称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因为经典既是历史的经典,更是今天和未来的经典。将人们所熟悉,又真正能够代表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古典诗词以现代人更易接受的方式加以改编,是重构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身份的关键所在。诚如冯骥才所说:“不只是在书本上告诉孩子们清明节的传统知识,而且可以带他们走进传统。带他们春游、踏青,跟自然亲近,闻春天的空气。人的心灵进入了传统,传统也进入了他的心灵。”的确,经典不应是陈列在博物馆的文物,更应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活细节,潜移默化的情感渗透才能唤醒人们对传统的亲近。从这一点上来看,《经典咏流传》无疑是以全新的方式诠释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

二、创新演绎方式以呈现古典诗词的魅力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维系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魂与根。“国学热”的出现,正是人们在拥有了充盈的物质财富之后,急切需要填充自我精神世界空白的体现。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也给中国电视工作者以一定的启示。《经典咏流传》作为一档借助于现代传播媒介向广大观众展现古典诗词艺术魅力的全新节目,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其全新的演绎方式,不但呈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也令观众耳目一新。

以《经典咏流传》第二期中王力宏演唱的《三字经》为例。《三字经》诞生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社会最为常见的启蒙教材之一。它取材广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做人做事的道理。作者王应麟是一代大儒,由王氏担纲编纂的《三字经》可谓是大家写小书,具有高度的文化凝练性。而王力宏的演唱则化用了流行歌曲《龙的传人》的曲调,又将京剧的演唱技法和流行音乐的Rap唱腔结合起来,用现代方式为人们呈现了中国传统经典。王力宏本人在讲述创作《三字经》的过程中,也提及了自己童年的生活经验。这一过程充分说明,流淌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基因才是最终成就自我的文化动力,它不仅会引导现代人走进传统,还可以帮助他们确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有评论者指出:“让传统文化热起来、活起来。目的还是要传下去,在传承过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从而坚定国民的文化自信。”①《经典咏流传》正是一档有效践行了“创造性转化”的优秀电视节目,它让现代人看到了“创造性发展”中所蕴藏的无限潜力。

“送别”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极为常见的主题,前人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创作了大量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作品,但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交通手段和信息传递方式,在为人们提供沟通便利的同时,也削弱了现代人对以“送别”为代表的人类共通情感的体验。在《经典咏流传》第三期中,沙宝亮演唱的《送别》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一首李叔同创作的《送别》,为世人讲述了“长亭外,古道边”亲人的别离。在“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的衬托下,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夕阳山外山”的美景,也体悟着“天之涯,地之角”的孤独。沙宝亮的演唱中更多地加入了中国古典音乐“骊歌”的旋律,歌曲中透露的苍凉正是李叔同创作《送别》时心迹的最佳写照。越是优美的旋律,越能入耳入心,可以让真挚的文字流传下去,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千年传承成为经典。

三、面向国际社会提升传播力及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它不仅可以告诉生活在此种文化氛围中的人自己从何而来,更会告诉人们它未来将去向何处。在这一方面已然取得卓越成绩的首推故宫博物院。故宫所推出的一系列文创产品及先后播出的纪录片《故宫》和《我在故宫修文物》,使曾经距离普通人生活十分遥远的故宫尝试着以现代人能够接受和认可的方式走进当下生活。它启示我们,经典的传承和延续未必一定要以象牙塔中的教育为主,它更应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存在。作为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向我们展现了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华在现代社会传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即要采用全新的定位和全新的演绎方式。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看到,正是由于全新的定位给予了人们审视古典诗词的新视角,才使得曾经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不再那么遥远;而全新的演绎方式则赋予古典诗词适应现代社会文化传播的全新手段。这充分证明,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在现代社会实现“创造性转化”。同时,从《朗读者》《见字如面》《经典咏流传》等大型文化类节目的相继出现来看,现代人对传统经典的内需是十分旺盛的。

以《经典咏流传》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电视节目,向世人所展现的是中国社会在数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后,由以经济发展为主转向经济、文化、政治多个领域齐头并重的新格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未来对于世界的贡献也将由硬实力的贡献转变为硬实力与软实力贡献并重。这是中国对于自身在世界上所要承担的角色的一种再思考、再定位。”②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不仅是经济、技术层面,也应包括精神文化层面。

《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对于国际社会而言,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本身就是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元素。从“热”到“活”,从有效传承到走出国门,中国传统文化正在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也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本文为基金项目“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文化传承作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GJYB13

注释:

①刘颖余:从《经典咏流传》热播看传统文化的魅力,《工人日报》,2018年3月19日第3版。

②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2页。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责编:莎莎)

 

2017年中国纪录片作品研究报告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新文创思维的成功之作

跨文化视域下纪录片国家形象的“自塑”策略

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叙事特色浅析

“美食+文化”制作理念下的创新

慢综艺“慢”之有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