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卫,西班牙心灵成长导师,临床心理学硕士,毕业于西班牙圣地亚哥大学和马德里完形心理治疗学校。从事临床心理研究工作,是西班牙心理医生专业协会(COPG)成员,著有《你不是孤单一人》。
心理标签:
我们只有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了解对方的内在小孩,明白他的感受,知道他的伤痛,才能做一个好伴侣。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那就是内在小孩。内在小孩是由著名心理学大师荣格提出的概念。荣格认为,我们其实有很多聚集着形象、情绪、情感、情结的人格。白大卫解释说,有一个典型的人格是“批评家”,当我们感觉内在总有一个声音要控制、批评自己时,那就是“批评家”出现了。和批评家类似,“内在小孩”也是一种人格,他像小孩一样脆弱和柔软,渴望被爱、关心和呵护。当我们有情绪时,经常会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个冲动的孩子,会发脾气、妒忌、没有安全感、脆弱无助……
与此同时,内在小孩也是我们的动力之源,与小孩才具有的美好品质相连,比如创造力、生命力、激情、全身心地投入、信任、真诚、好奇等等。内在小孩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赤子之心”。白大卫举了一个例子:在美国,有一个全世界最优秀的小提琴家,他的音乐会门票最便宜也要100美元一张,而且场场爆满。一次,一家杂志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他在地铁里演奏小提琴。琴声同样宛如天籁,但这次停下来欣赏他演奏的却只有孩子。因为,孩子是最好奇和最敏感的,只有孩子才能不在乎世俗的伪装,真诚地欣赏这个世界上最精微的美好和感动。
如果关爱内在小孩,我们会变得热情、有活力、真诚、容易与人相处,能够吸引并获得伴侣的爱。如果我们忽视了内在小孩的需求,那么当我们受到挫折时,被情绪困扰时,我们的心可能就会被内在小孩接管,做出很多孩子气、不负责任的举动。如果内在小孩受到伤害,甚至被我们“关”起来,即使我们很爱伴侣,那个孤独的内在小孩,也只会让我们冷漠地对待伴侣,和伴侣同床异梦。
我们把内在小孩关在了过去
白大卫说,接近内在小孩,就是接近我们的内心,接近自己脆弱的那一面。与伴侣相处,不能怕自己变得脆弱。因为只有这样,两颗温柔的心才会在此刻相遇,渐渐融化。
但是,当在童年时受到伤害,为了保护自己,我们便会将内在小孩关在过去的牢笼里。那个脆弱的孩子一直在孤独绝望地哭泣,他在用力拍打着牢门。
小伟(化名)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小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每次考不好,父亲就会严厉地管教他,不许他出去玩,监督他写作业。渐渐地,小伟从父亲身上学习到:爱就是控制。长大后,他遇到了一个掌控欲很强的女孩,觉得特别亲切和熟悉。于是,他和这个女孩结婚,变成了一个妻管严。他认为,如果我不被妻子掌控的话,她就不会爱我。可是,当他让妻子掌控自己时,又在关系中失去了自我。结果,他和妻子都不快乐:妻子觉得丈夫很窝囊;小伟觉得妻子不认可他的价值,就连周围的人也不尊重他。
白大卫说:“西班牙有一句谚语,熟悉的坏事,也比未知的好事要强!举个例子,一个美国小伙在美国时,对麦当劳没什么兴趣。但是到了中国后,见了麦当劳会情不自禁地走进去。因为这种熟悉的感觉,就好像回家一样。”所以,只有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在小孩,摆脱过去的桎梏,才可能会跳出这个熟悉的怪圈。
白大卫也曾经把内在小孩关在了过去。6岁时,他的父母离婚,妈妈离开了家,搬到其他地方住。年幼的白大卫对此感到震惊和恐惧,痛苦得浑身麻木,他只有一个感觉—我被妈妈抛弃了。从那以后,他把那个脆弱悲伤、渴望妈妈疼爱的自己冻结在了6岁。
父母离婚后,白大卫进入只有男生的天主学校就读。为了把心中那个脆弱的小孩藏起来,他压抑着内在小孩的需求和渴望,让自己变得坚强、独立。他用完美主义来应对童年创伤,以此掌控自己的人生,摆脱被抛弃的命运。他不允许自己犯一点儿错误,只要写错一个字,整页作业都会重写;他不允许自己懒惰,甚至不允许自己有身体上的原始冲动,因为他会觉得肮脏;他只用头脑生活,不去倾听内心的感受……
然而,无论如何拼命压抑,他的内在小孩都是那么孤独,一声声地呼唤着妈妈。进入青春期后,他的心中总有一种强烈的焦虑感和孤独感。即使身边有很多朋友,他依然感觉到孤独,甚至还有一种报复母亲的冲动。和女孩交往,也总是以分手告终。他的肩膀常处于紧张状态,好像穿上了一套厚重的肌肉盔甲。
这份孤独和悲伤,白大卫独自背负了很多年。从15岁开始,他就学习心理学,参加各种心灵成长课程和工作坊。直到他遇到了自己的心灵导师,才开始把内在小孩释放出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让自己回到了6岁的状态,体会当时自己的情绪,和内在小孩对话。经过多年的疗愈和探索,他的内心终于变得开放、平和,与父母的关系也变得更好。他变得热情、好奇、有创造力,用一颗赤子之心,体味着这个世界上最精微的美好和感动。
现在,白大卫拥有一个幸福的婚姻,夫妻俩关系亲密,经常分享彼此的内心世界。可以想象,假如他没有疗愈内在小孩,心中满是悲伤和绝望,用完美主义来武装自己……那么,即使结婚,妻子也很难走入他的内心世界,婚姻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被抛弃、欺辱、忽视的童年创伤
在童年时,父母、老师、祖父母、叔伯、兄弟姐妹、同伴、邻居、继父母等人,如果对孩子有抛弃、侮辱、忽视、实施暴力、过度期待、控制等行为……这些负面事件的强烈刺激,就有可能会导致童年创伤。
白大卫在中国开了很多次工作坊,每次上课,都会请学员答一份问卷。在收集了2100多份问卷后,他发现大部分有童年创伤的人,都选择把内在小孩关在了过去。而事实上,内在小孩是不可能被永远关住的。当我们遇到与童年创伤类似的情境或经历时,那些压抑的情绪和冲动就会被激活,内在小孩会跑出来,接管我们的心。
当父母离婚、被送养、住寄宿幼儿园时,有些人可能会受到被抛弃的创伤。娜娜(化名)因为父母工作繁忙,从小被送到爷爷奶奶家生活。幼年时的她,感觉被父母抛弃了。8岁时,她被父母接到身边,这次她又感觉被爷爷奶奶抛弃了。她的内在小孩非常矛盾:一方面,特别渴望爱,对伴侣有很多期待,内心有一个很大的黑洞需要填补;另一方面,又非常恐惧亲密关系,没有安全感,不信任人,因为她从两次被抛弃的经历中学到的是:亲密关系会毁了你,你早晚都会被抛弃的!
娜娜的丈夫非常爱她,给了她很多呵护。有一次,丈夫出差三四个月,娜娜心中“被抛弃”的情结突然激活了。她的心理退回到被父母“抛弃”的内在小孩状态,孩子气地指责对方:“你不爱我,你不关心我,你心里没有我……”听见这些指责,丈夫觉得特别委屈—我对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不仅不感激我,还说我不爱你!夫妻俩的心,离得越来越远。渐渐地,丈夫真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关心她了。而被抛弃的内在小孩对娜娜说:“你看到了吧,他真的不爱你!”
当有一天,娜娜又孩子气地指责丈夫时,忍无可忍的他突然平静地说:“是,你说得对,我不爱你了。”娜娜哭着说:“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不爱我!”听见这句话,丈夫突然觉得心如死灰,原来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在妻子心中没有任何意义,于是提出了离婚。
通过内在小孩,白大卫协助探索了他们夫妻间的问题,疗愈了娜娜的童年创伤。“和内在小孩相处,就是和自己过去的情绪相处;和内在小孩交流,就是向过去的误会诉说;拥抱内在小孩,就是拥抱自己的情绪……”白大卫引导娜娜去察觉自己的内在小孩,学习和内在小孩相处和对话。通过放松和冥想,娜娜走进了悲伤之谷,找到了被自己关在过去的内在小孩。能够找到内在小孩,察觉自己的童年创伤,这是疗愈很重要的一步。娜娜温柔地“抱着”内在小孩,对她说:“欢迎你,我亲爱的孩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本是一体。你的存在让我很快乐……你值得拥有快乐,你值得拥有爱,你的需要我都理解……我不想抛弃你,我想和你在一起……”通过一遍遍地想象与练习,娜娜倾听内在小孩的声音,甚至可以和她快乐地一起玩耍。当内在小孩被这么温柔对待时,娜娜的内心越来越平和,有了安全感和力量。渐渐地,她开始关注内心的感受,倾听身体的声音,越来越爱自己。而和丈夫相处时,也不再孩子气地指责对方,能够肯定他的价值,给予积极的回馈。渐渐地,夫妻俩的感情变得非常亲密,成为一对恩爱夫妻。
海澜(化名)曾经有过童年被同伴欺辱的创伤。结婚后,有一次,装修师傅没有把地板铺好,丈夫很生气。看见表现出进攻性的丈夫,海澜被欺辱的创伤突然被激发了,她特别害怕,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不肯出来。她的反应,让丈夫也感到很受伤,不知道为什么妻子会吓成这样。
白大卫说,当一个小孩被欺负时,他没有太多选择;但是一个成年人,拥有的选择很多,力量强大。所以,他引导海澜不要否定自己的感受,而是用成年的自己与内在小孩对话:“我看到你很害怕,我会和你在一起。现在,事情不一样了,因为我可以保护你了,你是安全的……”可以问问内在小孩:“你能感受到,我和你在一起了吗?”或许内在小孩会说:“没有呀,我没有感受到!”这时,可以把一只手放在自己有感受的地方,那只手代表现在强大的自己,然后再对内在小孩说:“现在,你能够感觉到我了吗?我就在这里,陪伴你,保护你。如果无法抗争的话,我们可以一起逃开。你的丈夫是爱你的,他不会伤害你。有时候,他只是脾气不太好……”
和内在小孩建立连接后,这种对话既让内在小孩感觉到被理解和接纳,又相当于重新编写程序,把更加积极的信念注入到无意识中,这就是疗愈,行为反应会渐渐弱化。
董宇(化名)因为在童年时受到父母的忽视,和父母之间形成了回避型的依恋关系。他总是性格坚强,表现得不需要任何人的关心和帮助。他的妻子对白大卫抱怨说:“我的丈夫情感很冷漠,他根本不需要我!”白大卫对她说:“这只是他的一种心理防御,事实上他很在意你,恐惧失去你。他只是害怕自己会失望!”在工作坊中,白大卫带领董宇做了大量与人互动的练习,让他在关系中感觉到安全,不再封闭自己。同时,白大卫告诉董宇的妻子:“每个男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洞穴,那是他用来保护自己、隐藏脆弱、缓解压力的心理空间。尊重他的洞穴,不表现出攻击性,就是对他最好的支持。你要用行为而不是语言让他知道:当他从洞穴中出来时,你就在这里;如果他回到洞穴,你尊重他。你等他,不着急。当他准备好,有需要时就可以出来。这样的爱,会融化他的!有时候,他还会把你拽到他的洞穴里!”经过一段时间的疗愈,董宇终于和妻子敞开了心扉,让她进入自己的内心。夫妻俩更加理解彼此,婚姻也更加健康和积极。
白大卫说,我们和内在小孩沟通有很多种方式,选择让你感觉最舒服的那一种就好。有些人觉得,“看见”内在小孩,把内在小孩视觉化感觉好,比如冥想之前,看看自己童年时的照片,去想象内在小孩的模样;有些人觉得,把抱枕当成内在小孩,拥抱他,那种温暖呵护的感觉对自己更有帮助;有些人把手放在身体上,就已经觉得足够;有些人会用非惯用的手给内在小孩写信,这种笨拙的字体,就好像是把自己与童年的那个小孩连接在一起;有些人,会写内在小孩日记……
放下抱怨,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有些童年创伤的确与父母有关,但就算父母犯了错,我们也不要把童年创伤全都归咎于父母。这是因为,一些负面经历之所以成为创伤,不仅和事件本身有关,也和孩子的先天气质、对事件的解读和应对方式有关。
在先天气质方面,每个小孩都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孩子特别敏感,被父母批评了一次,就会把这种情绪无限放大,最后形成创伤;有的孩子天生粗心大意,被父母打了都不当回事。虽然打骂的性质比批评更严重,但是他的心理却没有创伤。在解读方面,比如,爸爸妈妈不来参加家长会,如果孩子把这件事解读为“爸爸妈妈太忙了,所以没有来”,那么这件事就会自然地过去;而如果解读为“爸爸妈妈不在乎我”,那么,它也许就会成为一个创伤事件。在应对方式方面,同样面对同伴的欺辱,选择默默忍受的孩子,肯定要比选择逃跑的孩子,受到的伤害大得多。
而就算有童年创伤,也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不会获得幸福和成功。在《伟人的摇篮》一书中,作者研究了700多位名人的童年生活,其中包括爱因斯坦、丘吉尔、甘地等等。这些名人中,有525位童年都过得非常艰难,包括家庭破碎、受过体罚,甚至是性侵犯。
所以,重要的不是童年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怎么去处理,怀抱什么态度。面对不幸的童年,人们往往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埋怨别人,把童年创伤作为拒绝成长的借口—都是你的错,是你让我变成这样的;一种是把童年创伤作为个人成长的养料—这些都是我经历的事情,它们都很宝贵,能够帮助我实现个人成长。而白大卫一直努力做的事,就是引导大家积极地面对过去,疗愈内在小孩,看到内在小孩背后的光明、爱与力量。
“打仗的时候,人们会躲在防空洞里,躲避炸弹袭击。但是战争已经结束了,我们还躲在防空洞里,那就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白大卫认为,我们把内在小孩关在过去,曾经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然而当我们长大后,就完全可以走出心理的牢狱。
“西班牙有一句谚语:永远不要把鲜花献给猪。当我们内心沉重的时候,我们的感觉会迟钝、封闭,是无法欣赏生命的美好的,也无法和伴侣亲密的。”所以,我们需要疗愈内在小孩,不再背负沉重和悲伤前行,面对真实的自己,向伴侣敞开心扉,分享彼此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