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热心助人,全力以赴,甚至不计一切代价。然而在心理上,他们才是真正的困难户……
偶尔在Q Q上碰到她,我会主动打招呼,她一般会有两种回复:一种是“我很忙,没时间和你聊,再见”,让我非常惭愧,觉得自己是天下最闲的人;第二种是“明天老师,你帮我分析一下,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他该怎么办?你快告诉我答案,我如果不尽快帮他,他可能就会自杀”。心理咨询是一份双向互动的工作,我单方面出主意没有多大意义。再说了,我上QQ是为了轻松一下,她却逼着我迅速将一个复杂的个案分析透彻,这让我非常为难。
从那以后,如果再在QQ上看到她,我就会隐身。因为,我既怕打扰她,也怕她打扰我。对于这样一个总是给人带来紧张、忙碌、沉重感的人,我选择了回避。
一天晚上,她主动在QQ上和我聊起来:“明天老师,我觉得好累,好累。”我问:“你为什么要让自己这么累呢?”她说:“每天有那么多的人在痛苦中生活,他们都迫切需要帮助,我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我说:“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你有你的生活,你并不欠他们的啊。”“你怎么能这样说呢?”她有些生气,“他们找到我,是对我的信任!我当然要帮助他们。再说了,一个人怎么能自私到见死不救呢?”被扣上帽子的我,很无语。
她告诉我,自己是个孤儿,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她非常感谢那些帮助过她的人,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回报那些好心人,并尽可能地去帮助更多的人。她现在就是在实现自己的承诺。然而,她却发现:她的能力有限,帮不了那么多人。为此,她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我本来想告诉她,她可能自身有一些心理障碍需要梳理,可她突然发来这样一段话:“有个咨询者要找我,他很急,我不和你闲聊了。88。”
她又忙着去施爱心了,留下我这个“闲人”独自沉重。
我为她感到难过。她可能不知道,现在最 需要心理帮助的人其实是她。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储存情感的“箱子”。从小是孤儿的她,“箱子”基本是空的。有了好心人的帮助,她好像应该幸福了。但是,别人给予的爱和父母的爱是不同的。对于父母的爱,我们是全盘接受,安心地将它储存在自己的“箱子”里;但是,对于别人给予的爱,虽然他们自己并不图回报,但是周围会有很多声音来提醒你:你要感恩,你要回报……所以,根本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那些爱,因为那些爱其实是有条件的。所以,她虽然从小获得了很多关爱,但事实上,她情感的“箱子”仍然是空的。
长大后,她知道自己应该来回报社会了,于是,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暂且不论她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如何,单就她的情感状态来说,已经大大地超负荷了—自己本来就是空的,如何能给予别人?所以,她会感觉非常非常的累。我不知道她是如何给人做咨询的,我想,就她自身的状况而言,她给人的也许仅仅只是专业技术上的指导:指出你的问题在哪儿,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给予的情感关怀可能会很少。而情感关怀恰恰是心理咨询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工作方法不妥当,使得她的工作效果大打折扣,这更加重了她累的感觉。
既然累了,为什么不停下来呢?那是因为她希望自己做情感的债主,想让更多的人都欠她的。从小,她就是情感上的欠债户,不断有人提醒她:她欠了很多人的情,现在,她终于有机会当债主了。“穷怕了”的她,能不让自己的债权无限扩大化吗?
因此,她处于一种强迫症的心理状态:知道自己帮不了那么多人,但又不肯停下来,而且为此痛苦不堪。我很担心她。
在我们身边,其实不乏这种“大好人”—他们高举爱心的旗帜,热忱地帮助身边的每个人,周围的人也给予他们高度的评价,这使得他们像飞转的陀螺,停不下来。
的确,社会需要热心肠,我们对他们的爱心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但是从人性的角度讲,我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停下来,梳理一下自己的情感,然后量力而行。同时,也希望周围的人能够给予这些 “爱心”人士更多的心理关怀,而不是一味地唱赞歌。因为,他们其实比谁都需要关爱,他们才是真正的困难户,心理上的困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