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法律与生活

“平谷体系”&“微矫正”:社区矫正的“新”与“心”

作者:本刊记者/杜智娜
【编者按】

2016年6月13日,北京市司法局、北京格荣斯新世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平谷区司法局签订三方协议,开展心理矫正服务项目,约定由格荣斯公司负责对平谷区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正服务。 该项目在社区矫正工作上创出了“新”意,开展的“平谷体系”和“微矫正”工作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打开了民警与社区服刑人员沟通的“心门”,为司法系统的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对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培训

社区服刑人员绽露“心”颜

“我已经和咨询师约好了,下次一定准时到。 ”对司法局的工作人员说这话时,黄某脸上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因为就在一个多小时前,他还满脸不悦地对工作人员说:“我现在正忙着找工作,没有那么多时间参加这个活动。 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可是我真的不想提这事。 我心里已经够难受了,周围的人总对我指指点点。 我的心理压力特别大,你们就别揭我的伤疤了。就这一次,下次就算你们给我警告,我也不来了!”

黄某是北京市平谷区司法局辖区内的一名社区服刑人员,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处缓刑接受社区矫正。在接收黄某的当天, 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就已经明显感受到他的消极情绪。工作人员仔细询问后才知道,这次交通事故不仅让黄某受到刑事处罚, 还夺走了黄某母亲的生命。“本想趁着放假带着家人出去玩玩儿,没想到出了交通事故”。 事故认定黄某负主要责任,他心里一直特别自责,认为是自己害死了母亲。了解这一情况后, 工作人员加强了对黄某的走访教育, 尝试以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但收效甚微,黄某仍处于消极心理状态。

就在此时,心理咨询师走进了平谷区司法局。工作人员特意安排黄某参加了个体疏导, 于是便出现了前面这一幕。

随着心理咨询的深入进行,黄某不仅脸上有了笑容,“心门”也打开了,对周围人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观,摆脱了消极心态,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与黄某同样接受个体疏导的还有社区服刑人员老刘。 老刘原本是一个性格谦和、开朗健谈的人,他的改变从一次邻里纠纷开始。

2016年年初,因为琐事,老刘与邻居发生了口角。 因一时气不过,老刘与儿子小刘一起动手打伤了邻居。父子俩因此被判处刑罚,接受社区矫正。司法所在走访中了解到, 受到刑事处罚对老刘的打击很大。回到社区服刑之后,他变得脾气暴躁,对亲人和朋友经常指责、埋怨,并深居简出,拒绝与人交往。

如果说这次打架事件打破了老刘前半生的平静,那么,心理咨询师的到来,则改变了老刘后半生的生活态度。“我一切都好,根本不需要什么心理咨询。 ”得知经过心理测量评估量表筛查自己被要求接受心理咨询师个体疏导后,老刘有些不情愿。 让他没想到的是,他推开的咨询室的那扇门打开了他心灵的一扇窗。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发现老刘性情大变的主要原因是对打架事件后果的无限放大:因为这次打架,本来很好的邻里关系变得形同陌路,他十分懊悔;因为和儿子一起被判了刑,村里人对他们说三道四,他感觉无地自容;因为儿子将被处罚的事归咎于老刘身上,导致他和儿子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他感到内疚。

掌握了这些情况后,咨询师意识到,老刘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要想解决问题,不仅要从其本人入手,而且还要从其家人、邻居、村委会入手。 于是,咨询师和司法所工作人员双管齐下:咨询师对老刘的心理进行疏导, 司法所工作人员走访老刘的家人、邻居及村委会,双方共同努力解决老刘的问题。

“老师,您好!我又来了。 真是您说的那么回事,心态好了,我再看周围的人和事,其实都和以前一样!”这是老刘第三次来做个体疏导时对心理咨询师说的第一句话。 从第一次接受疏导时的抵触到第二次接受疏导时的拘谨,再到第三次接受疏导时的信任,老刘已经放下了心理包袱,轻松地面对生活了。认识老刘的人都说:“原来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刘又回来了! ”

政府购买项目“花”落平谷

让黄某和老刘绽露“心”颜的心理咨询师来自以心理咨询和培训见长的北京格荣斯新世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格荣斯公司)。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已成为提高社区矫正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北京市司法局高度重视引进社会优质、专业资源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在此背景下,格荣斯公司以其十余年服刑人员心理矫正经验和多维度矫正成果的优势,成为北京市司法局首个政府购买心理矫正服务项目的社会专业组织。 而最先接受该项目专业培训的试点便是平谷区司法局。

在平谷区司法局副局长马永富看来,这项政府购买项目“花”落平谷区司法局的原因有二:“一是地域问题。 平谷是郊区县,社区服刑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不同的罪错、案由和家庭背景导致他们各自不同的心理特征, 比城区的服刑人员情况复杂些。二是平谷区司法局的各项工作一直做得比较靠前,市局相信我们能把这个项目做好。 ”

平谷区司法局在接收和安置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以下简称“两类”人员)的工作上不断创新。

2009年,平谷区司法局建起阳光中途之家,旨在为“两类”人员提供教育、培训、救助和过渡性安置,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其顺利回归社会。 平谷区农村人口多,平谷区司法局突出当地农村优势,打造了以蔬菜种植园、果树种植园、生态养殖园和技能培训室为一体的“三园一室”,满足“两类”人员的技能培训需求。2011年3月,平谷区阳光中途之家正式启用后,其他区县司法局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2013年12月,平谷区人民法院、平谷区人民检察院、平谷区公安分局和平谷区司法局联合签发了《关于对社区服刑人员试点实施电子监管的暂行办法》, 对符合条件的新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全部佩戴电子脚环, 实施电子监管。 电子监管平台应用GPS定位系统,可对社区服刑人员活动状况进行实时显示,并通过设定电子围墙、建立预警系统,实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动态行踪。

“这项举措在全市推广之前,我们也是试点。 ”马永富介绍说,“当时,电子监管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上海的试点是只给重点人员佩戴,并没有全员覆盖。 所以,从产品、制度到硬件建设,都是我们自己研究的,很艰难。 ”2015年,北京市全面推广电子监管,“从设备到制度,都是参照我们的”。

平谷区司法局构建技防、人防、制防三大体系,保障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全覆盖。截至2017年年底,平谷区司法局连续13年做到“四无”,即社区服刑人员不发生失管、不发生漏管、不发生重大案件、不发生有影响事件。“这也算我们工作的一个亮点。 ”马永富说。

《诗经·大雅》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平谷区司法局用工作创新栽下“梧桐树”,引来了心理矫正的“凤凰”。

从“平谷体系”到“微矫正”的“新”意

2016年6月13日, 北京市司法局、 格荣斯公司、平谷区司法局签订三方协议,联合开展心理矫正服务项目, 约定由格荣斯公司负责对平谷区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正服务, 包括对社区服刑人员心理测试评估建立心理档案180人次、 开展专题讲座200人次、 团体心理辅导240人次、 个体心理咨询100人次、社区服刑人员随访40人次以及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开展心理矫正技能培训40~80人次。

“北京市司法局和平谷区司法局的领导非常重视这个项目。”格荣斯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方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立项之初, 平谷区司法局便召开了专题立项工作会议。在会上,北京市司法局矫治处的领导和平谷区司法局领导都对项目的实施表达了殷切的希望,并做了动员讲话。平谷区司法局矫治科也为这个项目的实施做了充分的准备, 对我们提出了清晰、明确的合作需求。”在方舟看来,这次会议为后期矫正工作的高效合作奠定了基础。

项目正式实施后,格荣斯公司提出为所有社区服刑人员做心理测评。 方舟介绍说:“这样做是为了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类型, 结合不同年龄段社区服刑人员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

方舟坦言,格荣斯公司最初的设想是把社区服刑人员集中在一起,心理老师把问卷带过去,让社区服刑人员当场做答,“一方面,我们需要社区服刑人员本人做答,防止他人代做。另一方面,调查问卷需要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做完,防止他们互相透露问卷内容”。

然而, 现实问题却超出了格荣斯公司的设想———“我们遇到了一个以前没想到的问题:一些人不认字,文化水平特别低,理解能力特别差”。 方舟说, 突发难题的迎刃而解多亏了平谷区司法局矫治科科长任占新:“他带着司法局的工作人员, 坐在社区服刑人员旁边,给他们念,给他们解释。 社区服刑人员做出选择后,工作人员再帮他们填写。司法局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心理老师。 后来,再做问卷时,我们就会多带几位老师过去,跟着司法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做这件事。 ”

通过心理测评, 格荣斯公司为每一位社区服刑人员建立了心理档案, 并详细记录了心理异常人员的心理缺陷。方舟介绍说:“根据测评结果,我们将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情况分为三类:基本正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对于中度异常服刑人员,我们会针对性地组织多次团体辅导;对于重度异常服刑人员,我们多次开展一对一个体咨询。这也算我们首创的一种心理疏导模式。其他省市在心理矫正工作上多是比较大众的做法,如请心理专家做团体疏导或者讲座; 而针对什么程度的人做什么样的疏导、是否形成一个系列,这些他们就做不到了。 ”

在此后的团体辅导中,任占新的灵活应变再次感动了方舟。 她说:“第一次团体讲座是我去讲的。 可能有些社区服刑人员是从比较偏远的地方过来的,文化水平不高。在与我互动时,他们的参与度非常低,不是很活跃。 在讲座进行了1/3时间后,任占新出去了一会儿。 回来时,他抱来一箱牙膏、肥皂之类的生活用品,谁参与互动、回答问题就发给谁。”方舟表示,正是任占新这种“千方百计地把工作做好”的态度,让她感受到平谷区司法局对心理矫正项目的重视。

对社区服刑人员集中开展心理辅导

对社区服刑人员集中开展专题心理讲座

对社区服刑人员集中开展心理辅导

利用沙盘对服刑人员心理诊治

一对一心理咨询格荣斯公司在为社区服刑人员做心理疏导的同时,也注重对平谷区司法局队伍的培训。“平谷区司法局从司法所所长、社区矫正干警、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中精心挑选37位高素质、年轻、热爱心理矫正事业的工作人员,格荣斯从‘怎么做’‘如何做出实效’角度,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实战技术督导和培训。 ”方舟说,“我们给他们的队伍输血, 是为了让他们在与服刑人员谈话时更加有技术含量。 ”

经过几个月的摸索与磨合, 格荣斯公司打造出“时时援助、微矫正覆盖全员,系列心理辅导、跟踪重点,司法局工作人员队伍技术能力专业化”的平谷社区服刑人员心理援助并矫正体系, 方舟将它命名为“平谷体系”。

在“平谷体系”运转顺畅后,格荣斯公司再次与平谷区司法局擦出创新火花———“微矫正”。

2017年5月,格荣斯公司与平谷区司法局共同创建了“方舟启航”微信公众号,探索用“互联网+”的模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普遍性心理辅导, 实现线上线下时时“微矫正”。“项目过了中期之后,平谷区辖区内绝大多数社区服刑人员基本应该覆盖到了,所以我们就做了公众号。 除了时时更新心理知识、好故事等文章外, 服刑人员可以通过公众号单独留言,会有心理老师为他解答。 ”方舟介绍说,“这种利用公众号进行的‘微矫正’在全国还是比较领先的。 ”

民警与社区服刑人员沟通的“心”门

心理矫正服务项目实施一年后, 亲历者都发生了变化。

任占新介绍说:“一是社区服刑人员改变很大。刚开始时,他们是勉强参加,现在是积极参与。 通过团体辅导和个体疏导,他们的自我认知提高了,逐步转变了价值观念, 构建起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是工作人员也加强了心理知识的掌握和心理技能的应用。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参加培训的工作人员都考取了国家三级咨询师证。”

“把心理矫正作为社区矫正的常态化、作为一个必要的手段来做,把平谷模式做成一个品牌。 ”马永富认为,“达到了提高社区矫正质量的目的。 ”

金海湖司法所副所长马成群多次参加格荣斯公司的培训。 随着对心理知识的掌握,他感觉“跟社区服刑人员更容易交流了,能打开他们的心锁了”。 他说:“以前, 我们就是按规章制度来, 告诉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我们不了解他的真实想法。 而心理学让你关注他更细微的东西;同样,也让他们了解我们不是为了管理他,而是为了帮助他。在沟通关系上,互相之间更深入了,他们更信任我们了。 ”他还说:“刚接触心理学的时候, 我感觉自己是为了工作要去学习、学习是为了工作而用,感觉心理学就是一种工作方法。现在,随着学习的深入、认识的提高,我发现心理学实际上是自己认识社会、 自己认识自己的一个主要方式。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举一反三,然后再通过这种方式去认识别人、认识世界。 ”

方舟教授的一个让心情紧张、 易冲动的人放松下来的方法,让李小磊受益匪浅。李小磊是马长营司法所所长,他说:“这个放松的方法,我们应用的范围很广, 特别是刚接触矫正对象时, 他们总有防御心理。 应用这种放松的方法后, 对方会卸掉防御的盔甲,愿意和你交流,愿意把心里的真实想法告诉你。”

心理矫正服务项目在北京市平谷区司法局的实施为平谷区的社区矫正工作打开了一扇新窗口,使平谷区司法局的相关工作人员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运用于实践, 让服刑人员打开了“心门”,提高了社区矫正质量,为国家平安、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

 

新书 new Book

平台联网,不动产登记步入大数据时代

限塑令十年众生相:难清的“白色污染”

《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后首案:以法律名义“较真”

“胜诉共赢”践行者

电商专供产品莫成价低质次的代名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