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生儿 医患纠纷 医疗质量 医疗意外险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DOI 10.19660/j.issn.1671-0592.2018.04.04
基金项目: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①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100069 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 ②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100034 北京市西城区富国街2号 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00034 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8号
Newborn medical disput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 YANG Chao, ZHENG Xueqian, GAO Shukuan, WANG Ping// Chinese Hospitals. -2018,22(4):14-15
【Abstract】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cause doctors and patients disputes of newborn, suggestions which can be described as promoting newborn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legal and science education, training professionals on dealing with hospital patient dispute and completing legal and regulation are presented to improve hospital and patient relationship of newborn and give reference for policy making.
【Key words】newborns, doctor-patient dispute, medical quality, medical accidence insurance
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Health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No.10, Xitoutiao, You'anmen Wai,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100069, PRC.
1 国家应完善对新生儿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1.1 建立新生儿专项社会医疗风险基金
建立新生儿专项医疗风险基金,通过吸收社会捐助、行业融资和各级医疗机构资金,由国家指定符合资质的保险公司或其他机构提供服务。结合现有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立该基金,对因医务人员无过错的诊疗行为,基于医疗风险出现损害后果的新生儿予以救济。基金应明确救济的范围、救济方式、申请救济的程序,对于什么是医疗意外,何种程度为严重损害应制定明确的标准。
1.2 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分担机制
医疗责任保险是对医疗机构依法应负的经济赔偿责任,依合同约定进行赔付的保险,有利于患方得到经济补偿。实行医疗责任保险,有利于积极引导医疗机构转变观念,提高医疗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发生,提高医疗风险管理总体能力[1]。
1.3 推广医疗意外个人保险分担机制
医疗意外保险是患者在进行手术或特殊检查、特殊治疗之前,自行购买的医疗意外保险。当发生医疗意外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经鉴定没有过失,依照保险合同患者家属可以获得意外险理赔,增加患者个人抵御风险的能力。医疗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应由国家、社会、医院和个人共同分担。个人应有分担风险的意识,参照飞行航空意外险,患方也可以提前购买。推行意外险也可以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共同分担医疗风险,减少医患矛盾。
当前医患双方对医疗意外保险的认识不足、投保积极性不高,仅仅依靠市场自发力量还不足以推动医疗意外保险的快速发展。因此,政府应该通过立法来提高公众的医疗风险意识,建立和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医患双方积极地接受医疗风险分担理念,自觉地购买医疗意外险。通过第三方保险来转移医疗风险,化解医患矛盾[2]。
1.4 完善国家救济制度
完善救助制度,对于有出生缺陷、因病致残的新生儿家庭进行困难救助,解决困难新生儿家庭的就医问题和生活问题。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治疗和方便生活的一整套救助制度,来帮助残疾儿生活,减轻残疾儿家庭因照护患儿带来的巨大压力,解放家庭其他成员的劳动力。
2 加强医学科普宣传,提高患者对医疗风险认知度
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引导新闻媒体开展正确的医学科普工作,对新生儿疾病的特点和其较高的医疗风险进行正面宣传,提高社会大众对医疗技术效果有限性的认识,增强新生儿疾病的医疗风险意识,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理智对待新生儿疾病诊治结果,避免盲目期望。
3 加强资源配置、医疗质量和薪酬待遇,促进新生儿医生队伍发展
目前,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涉及新生儿的医疗工作量增加,国家应重视新生儿医疗资源配置。医院应按照国家行政部门制定的指南结合科室实际情况,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合理配备医务人员,达到适宜的医护比和床位比。增加新生儿监护设备的投入,制定合理的监护设备收费标准,通过监护设备代替一部分人力资源,减少新生儿科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应加强新生儿科的人才培养,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国家应该充分认识新生儿科的高风险性和复杂性,重视对新生儿科医务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制定相应的政策并投入资金,保证医务人员应经过专科培训才能上岗,培训内容除了医疗和护理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包括医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3]。针对当前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低的情况,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应适当提高新生儿科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通过配置资源、加强培训和提高待遇,既能稳定新生儿科的人才队伍,又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这一领域,推动新生儿科人才队伍发展。
4 增强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尊重患方知情同意权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医院应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充分做好告知工作,让患者明白接受医疗服务可能承受的风险。认真书写医疗文书,保持医疗文书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和规范性。一旦发生纠纷,医疗文书能为判明责任提供有效的证据,同时也可以预防和平息一些患儿家属维权过度引起的纠纷。
5 打造网络平台,增加医患沟通途径,实现人性化管理
新生儿病情多变,应实时与患方沟通病情,实现实时病情信息交流,回答患方提出的疑问,减轻患方疑虑,避免纠纷产生。利用网络技术和视频设备,搭建医患沟通和家属探视的网络平台,可以实现这一需求。国家应积极支持医疗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第三方公益组织,筹措资金打造网络平台和购置视频设备。该平台的建成,一方面可以作为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渠道,通过视频实时“面对面”向患者家属沟通患儿的病情和治疗进展,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该平台分时间段地向家属开放患儿实时视频画面,满足家属探视需求,实现人性化管理,减少患者家属因不能见到患儿产生的焦虑。
6 培养处理纠纷专业人员,提高纠纷处理能力
医院应为医患纠纷设立独立的部门,有专人专岗负责,制定标准的医患纠纷处理流程,避免患者在投诉过程中遭到多部门推诿,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加强对医患纠纷部门人员的培训,使其具备医学、法律和谈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培养专门解决医患纠纷的专业人才队伍。
7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部分解决医患纠纷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要通过完善医疗风险基金的建立、建立第三方调解、医患纠纷鉴定程序和机构、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立法来更有效地解决医患纠纷。
7.1 立法推进医疗风险基金建立
医疗风险基金的运营既需要多途径的社会筹资,又需要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国家统筹。通过立法确定医疗风险基金的地位,规定各部门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各方履行好各自的职责,使其平稳健康地运行,达到分担医疗风险、补偿风险受害者的目的。
7.2 立法完善弱势群体权益保障制度
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体系进行立法,明确救助范围、救助服务内容等,保障弱势群体在生活、就业和教育等方面的权益。在救助范围上,应将大病、残疾、缺陷等新生儿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在救助内容上,应包括经济救助、生活照护、心理疏导等方面。
7.3 完善医患纠纷处理机制
通过立法确定第三方医患纠纷调解机构的法律地位,规范调解流程,配备专业化、职业化的调解员。另外,医疗调解法律制度要与诉讼相衔接,保证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建立医疗损害鉴定的专业机构,规范流程。建立专家库,并且专家库中应包括医疗专家、法律专家和法医,实行同行评议和异地鉴定机制,确保案件处理的公正公平。
7.4 立法保障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务人员薪酬待遇
立法从人、财、物等方面保障卫生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医学人才的培养,缓解儿科、急救、精神卫生等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保障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保护。
参考文献
[1] 袁江帆,陈伟,陈秀丽,等.我国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探索与展望[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21(8):724-726.
[2] 郑雪倩,袁江帆,邓利强, 等.医疗损害赔偿制度设计的思考[J].中国医院,2014,18(9):9-11.
[3] 林海波,叶贞志,吴志军,等.医疗告知对降低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医疗纠纷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5):593-594.
通信作者
郑雪倩: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秘书长E-mail:[email protected]
[收稿日期 2018-01-04] (责任编辑 张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