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兵器知识

盘点印度国产无人机

作者:文 / 王保成 李竞
在2017年的印度班加罗尔航展展出的“速颤”无人机印度无人机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改装靶机以来,在研发和制造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近几年积极引进私营公司和外国企业进入无人机市场,已经开发出多种平台交付军方、警方或其它政府部门使用,尤其是在中小级别平台研发上进展比较明显。

2016年3月,印度国防部国防部发布无人机蓝图,要在未来10年内斥资30亿美元,发展、采购5 000多架无人机,按照“印度制造”要求将投标限于国内,而且最好是能与外国公司合作,这一举措大大刺激了印度国内无人机制造行业发展。目前,印度国内无人机研发机构包括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航空发展局(ADE)、国家航天实验室(NAL)、巴拉特电子有限公司(BEL)等,参与合作研发的外国公司主要是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IAI)、美国波音公司等。在市场利益驱使下,印度国内也诞生了众多无人机初创公司,影响较大的是ideaForge和Edall系统公司。一些大学,如印度理工学院(IIT)孟买分校和坎普耳分校也在研发印度无人机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微型无人机

印度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CSIR)下属的NAL在满足印度军用和民用微型和小型无人机需求方面占据龙头地位。2017年2月份印度班加罗尔航展上,CSIR-NAL推出了一款名为“速颤”(Suchan)的全新小型无人机。该系统的研发始于2012年,这项计划属于政府规划的科学与工业研究计划,在2014年完成测试。

“速颤”无人机为手持放飞,机腹着地,能够为印度山地小分队作战提供及时的前方信息。CSIR-NAL还宣称,“速颤”采用全电推进系统,具有良好的静音性,并且配备印度国产自动驾驶仪,整个飞行过程(从起飞到降落)在GPS辅助下自主完成。该无人机目前的载荷是一个可替换的单摄像头白光相机,该相机安装在鼻锥部分,今后会扩展为两个单元。

“速颤”无人机任务高度为地平面以上95~98米,升限为海拔1 380米,全重3.5千克。机翼采用上单翼安装,使用一台螺旋桨发动机,桨叶位于机翼后侧。由于将翼展从原计划的1.6米增加到1.85米,并且机身大量使用复合材料以减轻全重,该无人机的续航能力已经从75分钟增加至120分钟,同时,大大增加了低空飞行稳定性。这一系统将会承担情报、监视、目标获取和侦察任务(ISTAR),还有边境和海岸巡逻、战斗损害评估、森林防火观测、气象数据收集、商业航空监测、地图测绘和搜救等任务。该系统已经用于印度某些政府部门,空军也对其进行了测试。

从外观上看,“速颤”无人机体积小,适合山地部队携带,印度目前东线精锐山地师隶属于第33集团军,在1999年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炮击事件中,印度山地师强悍的高原作战能力与1962年相比大幅增强。“速颤”无人机服役后将首先列装印度山地师,总部设在巴瑞利的精锐第6山地师已经点名要部署单兵无人机,有助于印度炮兵锁定巴基斯坦的火箭炮。印度军方认为,多山地地带中预警机作用不大,前线部队需要的是便携式无人机来锁定巴方火箭炮、前线机场、哨所等重要目标,这也为该类无人机研发提出了明确要求。

小型无人机

DRDO在研发无人机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小型和中型无人机方面。其研发能力经过各项目得到验证,包括分别于上世纪70和80年代研发的空射型“伍尔卡”(Ulka)靶机和“卡珀萨卡”(Kapothaka)小型遥控飞行器;一直处于研发和改进状态的“尼尚特”(Nishant)战术无人机系统;在靶机平台加装摄像头和卫星数据链的“拉克什亚”(Lakshya)无人侦察机。“帝国鹰”(Imperial Eagle,也有翻译为“白肩鹰”)无人机是在CSIR-NAL协作下研发的小型无人机;“尼特拉”(Netra)是该组织与孟买的私人公司ideaForge共同研发的四旋翼小型无人机。DRDO现在正在进一步研发和升级这些平台。

在DORO生产的这些平台中,“帝国鹰”和“尼特拉”可以说是最成功的,已经广泛用于各类机构和组织中。

“帝国鹰”由DRDO 和CSIR-NAL联合研发,大量使用私人公司产品。主要用户是国民警卫队、陆军和空军。

“帝国鹰”全重2.5千克,长1.2米,翼展1.6米,由一台安装在机身纵轴上的涡桨发动机提供动力,最大平飞速度90千米/小时,巡航速度40千米/小时,使用距离10千米,最高升限4 500米。可携带白光或夜视/高分辨率红外照相机。该无人机为单兵携带,手持放飞,通过软着陆回收,操作人员不需要掌握任何飞行操作技能,只需要通过实时操作系统(RTOS)来设定导航点或GPS座标即可。放飞后,无人机完全自主导航飞行,导航点也可由地面人员在飞行中重新设置。当飞抵目标区时,“帝国鹰”可以回传10千米内昼夜连续图像,并对特定区域图像放大。

该无人机在2012年1月首飞后就引起了印度国家安全部队、中央后备警察部队、国家灾难管理所等多个组织和部门的兴趣。

“尼特拉”四旋翼无人机由DRDO和总部位于孟买的ideaForge公司共同研发,主要用于执行侦察和监视任务,于2010年7月首飞,2012年1月开始装备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和边境安全部队。

该无人机长90厘米,自重1.5千克,体积小于0.9立方米。背负式包装箱能让士兵在几乎任何地点起飞该机,并作为指挥站对无人机实施指挥。箱体内装有电源、军用级控制器、操控手柄和通信系统。“尼特拉”无人机由4块可互换的锂电池供电,最大飞行速度30千米/小时,使用距离2 500米,最高飞行升限1 950米,使用高度200米。可在视距内1.5千米内执行侦察任务,滞空时间超过50分钟。

该机机身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使用四旋翼提供升力和控制力,可以实现垂直起降。机上装备有一台10倍变焦的高分辨率CCD照相机,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图像侦察,夜间使用时还可以更换一台4倍变焦夜视红外照相机。机载照相机通过缩放可以看清500米处人员活动情况,并可以回传5千米内物体图像。

“尼特拉”无人机在防撞传感器协助下由机载自动驾驶仪控制自动飞向预定目标点,操作人员不需要对无人机进行飞行控制。该机具有嵌入式故障安全模式,如果与控制站通信失联、电池电量不足、风速超标(29千米/小时),其可自行返回出发点。目前,该无人机不能在雨天使用,全天候型号仍在后续研发中。

“尼特拉”无人机及其控制界面

飞行状态时的“尼特拉”无人机

“尼尚特”无人机发射瞬间

防务展上的印度“尼尚特”无人机及其部分发射装置 大型无人机

“ 鲁 斯 图姆-I”(Rustom-I)型 “鲁斯图姆-I”是DRDO为印度陆海空三军研发的中空长航时无人机,配备了推进式螺旋桨,设计用于替代以色列“苍鹭”无人机。“鲁斯图姆-I”脱胎于上世纪80年代CSIR-NAL轻型鸭翼研究飞机(LCRA)项目,采用鸭式布局,于2009年11月成功首飞。该无人机翼展7.9米,自重720千克,载荷75千克,最大飞行高度7 925米,滞空时间为12~15小时,使用距离250千米,可执行侦察和监视、目标获取、目标分类、通信、战场毁伤评估和信号情报收集等作战任务。为减少人为因素造成事故,该机具有自动起飞降落能力,减少了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该机目前未见装备印度部队。

“尼尚特”(Nishant)“尼尚特”大型无人机也是由DRDO负责的项目,该项目于1995年就启动,2008年进行了首飞。该机定义为多用途战术无人机,用于情报收集、侦察、监视、训练、目标跟踪、炮兵火力校准、战损评估、电子情报和通信情报收集。

该机全重375千克,长4.63米,翼展6.57米,巡航速度140千米/小时,最大速度185千米/小时,滞空时间4.5小时,载荷45千克,最大航程160千米,最大飞行高度3 600米。“尼尚特”无人机可携带的有效载荷包括激光测距瞄准仪、昼间照相机、微型全景摄像机、无线电侦察设备和通信器材等,此外,还配备有两台以色列红外传感器。

该无人机通过液压气动弹射系统弹射,采用降落伞进行回收。机动式液压气动弹射系统安装在14吨重卡车上,每弹射1 000次进行一次大修。弹射时速度达45米/秒,可在0.6秒内将无人机弹出,弹射间隔20分钟。全世界该级别无人机很少使用弹射装置弹射和降落伞回收系统,故“尼尚特”无人机起飞不需要跑道,机上也无起落架系统,提高了在高原山地地区适用性。“尼尚特”无人机系统包括无人机、机动式液压气动弹射车、地面控制站、天线车(含地面数据终端)、飞行准备车、机械修理车、无人机运输车和电源车。

2011年底,DRDO向印度陆军交付了4架“尼尚特”无人机用于测试,到2015年就已经全部坠毁。DRDO指责陆军操作不当造成其中两架坠毁,而陆军坚称是由于该无人机性能不可靠和操作困难造成坠机。根据印度国防部报告,最后一架“尼尚特”是在海拔5 000米高度执行对中国巡逻军人侦察任务时坠毁的。2011年以后,印度陆军又接收了10架升级版“尼尚特”无人机,目前也已经坠毁过半。

“蟠螭”(Panchi) 加装起落架的“尼尚特”无人机称为“蟠螭”(Panchi),也是由DRDO研发,具有简易跑道短距起降能力,减少了任务准备时间,该机于2014年12月在地面人员控制下成功进行首飞。据悉,“蟠螭”具有“尼尚特”无人机所有战技术性能,并进行了部分升级,配装了抗干扰指挥控制链和数字式下行链路(用于传输图像)。由于未安装发射气囊和回收降落伞,滞空时间更长。“蟠螭”安装有CSIR-NAL和印度车辆研究与发展中心(VRDE)共同研发的无转子回转型发动机,首飞时速度就达到150米/秒。DRDO表示,该机首飞成功标志着印度与美国、以色列、中国一样,已经跻身于大型无人机制造者行列。

“鲁斯图姆-Ⅱ”Rustom Ⅱ/TAPAS BH 201“鲁斯图姆-Ⅱ”是一种大型双发涡桨中空长航时无人机,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和T型垂尾,与“鲁斯图姆-I”毫无相似之处,正在作为一种无人作战飞机进行开发(本刊2017年第7期文章专门介绍该机)。该机翼展20.6米,高2.4米,长9.5米,自重1 800千克,载荷350千克,最大飞行高度10 600米,巡航速度125~175千米/小时,滞空时间超过24小时,在有中继条件下使用距离可达到350千米。

该机可搭载多种任务平台。2014年6月,“鲁斯图姆-Ⅱ”开始进行滑行测试,在推迟了近3年后,2016年11月该机才成功首飞,同时改名为TAPAS BH 201,即超地平线外战术空中平台。尽管印度媒体表示该机相当于美国MQ-1“捕食者”无人机,但外界普遍认为其仅能够进行侦察与监视这类情报收集活动。按计划,2017年生产10架用于后续测试。2018年2月底,一架更换新型NOP-Saturn 36MT型涡桨发动机的该机成功试飞,新发动机单台推力4.41千牛,其机身、航空电子分系统、飞行控制系统、起落架系统都由印度公司制造。印度陆军已经发出了意向书,打算购买76架“鲁斯图姆-Ⅱ”。

AURA 无人机 DRDO还立下雄心壮志要向印度军方交付比现在应用的技术更先进的无人机系统。这些充满未来感的项目包括“自动无人研究机”(AURA)和“无人战斗机”(UCAV),以及其它多用途和太阳能无人机。

AURA被设计成能投放各类精确制导炸弹、导弹的战术隐身飞翼型无人机,可在中空巡航,能使用机载传感器搜索定位目标,并引导两枚或更多精确打击武器对目标进行打击。最初的概念图中该机使用两台印度产“克沃瑞”涡扇发动机,装备有内置武器舱。最大使用距离超过300千米,升限9 000米,全重1.5吨。该项目于2009年启动,此后暂停又重启了好几次。最新一次是2014年在航空发展局(ADA)协助下又重启研发工作,并且将项目名称又改为“格塔克”(Ghatak,意为致命)。几乎DRDA下属所有单位都参加了AURA研发工作。滑行测试有望在印度坎普尔学院进行,原型机计划在2023年首飞。

地面静止状态的“蟠螭”

“鲁斯图姆-Ⅰ”无人机

飞行状态的“鲁斯图姆-Ⅰ”

“鲁斯图姆-Ⅱ”无人机

印度AURA无人机宣传画

印度航展展出的以色列无人机,印度装备有该国制造的无人机其它研发中的无人机项目

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正在与DRDO共同研发一款名为“伽格姆”(Gagam)的无人机。该机使用距离250千米,升限6 000米。此外,HAL期望与以色列共同合作,将印度海军“印度豹”(Chetak)直升机和LCA“光辉”喷气式战斗机分别改为海上和地面无人侦察平台。DRDO也想与以色列一道生产“帕万”(Pawan)无人机,其可与以色列埃尔比特公司的“赫尔墨斯”(Hermes)180型无人机和银箭公司无人机兼容,使用距离达到150千米,滞空时间达到5小时,搭载以色列产各种光电传感器,最终在印度生产。这些项目目前都处于保密状态,印方并未透露更多细节。

纵观印度国产各型号无人机,其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但印度欲与中国攀比的心态、国内军民领域的需求、“印度制造”的政策扶持等积极因素将进一步促进印度国产无人机发展,为其军事实力壮大撑腰打气。

[编辑/行健]

 

何为非战略核武器

MILITARY NEWS

换羽重塑,奋飞新时代的春天

南海舰队远海训练编队紧贴实战练兵闻思录

俄罗斯“匕首”新型高超音速巡航导弹

小议 054 系列导弹护卫舰的隐身设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