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十月长篇小说

旺姆的感想

作者:吴雨初

2011年我重返西藏创建牦牛博物馆,一个人也没有,就到处找助手。有一天,原先同在嘉黎县工作的老朋友闫兵带来一个叫旺姆的女孩。

r

旺姆出生在拉萨八廓街,十岁的时候,跟着父亲次仁多吉到尼泊尔加德满都去上学。父亲在那里做一些小生意,生活得其实很艰难。旺姆在那里读完小学和中学,考入了印度的泰米尔大学读经济管理专业。可是,大学二年级时,她五十四岁的父亲病故了。靠亲友帮助,旺姆才得以读完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2008年年底回到了西藏。旺姆当时的汉语不太好,交流比较困难。当时,她一边在私人学校补习汉语,一边给旅行社当导游。她的英语很好,考上了导游证。

r

我向旺姆播放了我的创意PPT,我对她说,你有什么考虑,也可以通过e-mail联系我。几天后,她给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是英文的。

r

We are not being grateful for what we have until and unless we lose it. And not being conscious of health until we are ill. Likewise,today I had discovered that we neglected something which was,which is and which will be there in our blood. I went to meet a Chinese middle age man with the help of my cousin sister and her friend. His name is Wu and full name WuYuchu(吴雨初). I have heard about his up-coming Yak museum before i visit him. I never thought it could be in that way. He has a dream since from his young age and that is to set up a museum only about the Yak. He introduced his project and that was awesome. The first word that comes in my mind after i perceived was Incredible. Not like another museum in Lhasa,his project is all about a domestic animal which is called yak,the animal which can only survive in high attitude region. Though I’m a Tibetan but unintentionally or unknowingly we never give an importance to this pity grateful animal. But Mr. Wu though he’s a Chinese ,he saw the uniqueness of the yak and its inseparable fact with Tibetan people. His up-coming yak museum would be the only museum in Tibet to show the real life of Tibetan and from which our new generations can learn large number of knowledge of our own ancestors as well as Tibetan people’s daily life. I would like to say thanks to Mr. Wu for his struggle to set up this museum and we Tibetan people are gratitude for Mr. Wu’s great contribution.

r

我不懂英文,看不懂这信,就请朋友付俊帮我翻译。

r

我们不对所有心怀感念,直到我们失去所有。这犹如只有在生病时才懂得健康可贵。今天,我意识到我们长期忽视了从过去到当下再到将来都存在于我们血脉中的某种事物。

r

经表姊妹引见,我拜会了一位名叫吴雨初的中年汉族男士。见他之前就听说他在筹办牦牛博物馆,但我没有想到博物馆是这样一种格调。吴先生从年轻时起就怀着创办以牦牛为主题的博物馆的梦想。他的计划令人敬畏。观摩了他的创意后,涌现于我心间的第一个词汇是“难以置信”。与拉萨的另一个博物馆不同,他的博物馆以一种仅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家畜牦牛为主题。虽然我是藏族人,却因为无知,从没有对牦牛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吴先生作为汉族人却看出了牦牛的独特性,以及牦牛与藏族不可割裂的关系。未来的牦牛博物馆将是唯一的展示藏族真实生活的博物馆,年轻一代会从中学习到关于我们祖先和关于藏族日常生活的丰富知识。我感谢吴先生为创办牦牛博物馆付出的努力,我们藏族人感谢吴先生的贡献。

r

这封信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代表了普通藏族人对于牦牛博物馆的认同。虽然旺姆因为当时的语言困难,也因为当时的生计,没能来牦牛博物馆筹备办工作,但这封信我一直保留着,并且以《旺姆的感想》为题,写进了我的《最牦牛》一书当中。

r

时间过去了六年,我还一直惦记这孩子,牦牛博物馆有几次活动都邀请她参加,但总是因为各种事情耽误,直到日前才见到旺姆。

r

我说:“旺姆啊,这么长时间不见了,你怎么也不来牦牛博物馆看看啊?”

r

旺姆现在的汉语已经大有长进了,她说:“老师,我来参观过两次了,可惜您都不在馆里啊。”

r

我感谢她给我的那封信,并且把那本书送给了她。

r

我问旺姆这些年的情况,她告诉我,我的朋友闫兵投资兴办了“西藏之星”——奔驰4S店,把她介绍到那里去工作,担任总经理英文助理,后来又到客户关系部当领班,工作上还是很顺利的。但是,特别伤心的是,一说到这里,旺姆流出了眼泪——

r

她一直跟阿妈生活在一起,阿妈身体没有什么特别的毛病。去年12月的一天,她们娘儿俩一直在两张卡垫床上头对头睡,那天晚上,阿妈说,天有些冷,我们睡到双人大床上去吧。于是,她们娘儿俩睡在双人大床上,旺姆说,那天晚上睡得挺好的。第二天早上,本来阿妈都要给旺姆打酥油茶,这天,阿妈说,她再睡一会儿。于是,旺姆起床对阿妈说,她要上班去了。上午,姐姐过来,给阿妈打电话,电话在厨房里响着,可没人接,开始姐姐以为阿妈是出门忘带手机了。可进门一看,阿妈已经躺在厨房里过世了。阿妈的逝去是如此的突然,阿妈的年龄并不大,与我同岁,这让旺姆姐妹悲伤得难以接受。

r

这一天,旺姆的姐姐和姐夫也来到了牦牛博物馆。她们先是失去了父亲,现在又失去了母亲,旺姆住到姐姐家去了,姐妹相依为命。

r

我说,好了,旺姆,我们说点高兴的事吧。旺姆告诉我,她已经从奔驰4S店离职了,想先做做微商,以后再想办法在八廓街开个自己的小店。我问旺姆有男朋友了没有,她羞涩地说,有了。一个四川康巴小伙子在拉萨与她相识,并相爱。小伙子现在正在美国读书,还有一系列手续要办。我说,能不能让我看看他的照片,旺姆从手机里翻出了男友的照片,那是一个很英俊、很有素养的康巴小伙。

r

旺姆是最早理解牦牛博物馆的藏族人之一,她的那段感想让我难以忘怀。我提议,我们再一起看看牦牛博物馆。

r

我们一起在牦牛博物馆的展厅走着,旺姆说,六年前,她从我的PPT上看到了我的创意,现在的牦牛博物馆,比当时的想象和计划,还要好很多很多。她很喜欢这个博物馆。她还说,很多藏族人都喜欢这个博物馆。

r

我看着旺姆,刚刚述说家里的不幸,那么悲伤,现在看着牦牛博物馆,却这样高兴。其实,人生真的跟牦牛一样,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但仍然那么坚定。我从旺姆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种东西:没有什么磨难是不会过去的,她一定会把属于自己的日子过好!

r

旺姆告诉我,她和姐姐、姐夫正在装修八廓街的房子,不久就会搬过去,到时候要请我过去做客。我说:好啊!好啊!

r

[桑旦拉卓读后感]

r

旺姆,我们一直听过这个名字也读过这封信,但素未谋面。当然通过那封信能了解到她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播者的敬重。虽不曾见过旺姆本人,但从照片中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的坚定和从容,一个阳光的女孩,在生命中有时需要经历很多挫折,才能慢慢坚强,并且能面对所有的痛苦、挫折,强大到连自己都无法相信,也因为旺姆的坚定,她对牦牛博物馆的建设也是如此的有信心,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更多的信心和能量。祝福她以后的生活能如她所愿!

r

 

游僧索朗伦珠

一个县的缔造者

古龙璋和她的老伴蔡发祥

样伯:僧俗穿越

娘吉加兄弟

“玛吉阿米”:比自己大四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