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十月长篇小说

羊兄乐园何在?

作者:吴雨初

艾博是拉萨郊区曲水县的一位老农民,在雅鲁藏布江谷地的田野上辛劳了一辈子,他有着一个朴素而宏伟的理想,就是无论如何要让他的三个孩子上学读书,成为能端着“铁饭碗”的公家人。

r

艾博老人的这份理想早已实现了。大儿子已经成为那曲的公务员,小儿子大学毕业后成为阿里措勤乡里的小学老师。艾博最满意也是最操心的,可能就是二儿子益西旦增了,他北师大毕业后在曲水县中学任教。

r 小学。

r

得益于国家给予西藏孩子的优惠政策,包吃包住包学费,益西旦增在常州读了七年书。上初中时,父亲艾博卖了家里的一头牦牛,给他买机票,并在他去内地前,给他的内衣兜里缝了两千块钱,到学校不知什么情况交了一千五,只剩下五百了。初中这几年他省吃俭用,很少向家里要过钱,四年初中累计可能花了两千多点。

r 一通。

r

到了高中,他被下届的一位那曲姑娘吸引,那是国庆节学校演出,她表演了独舞《康定溜溜情》,全校轰动,他开始对这位女孩产生了爱慕之心。后来鼓足勇气给她写了三次情书,最后人家一句话就给拒绝了:“请不要打扰我的学习和生活。”

r

几番爱情梦破灭,却圆了他的大学梦。益西旦增在内地求学,常常会想起家乡的学校,对比内地的学校,感觉西藏的教育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他很想将来能当个管教育的官,例如教育厅长什么的。于是,教育学成为他的兴趣所在。报考大学时,他心无旁骛地选择了中国最高教育学府——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他以总分四百九十九分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这个分数,在常州算是中等,而在西藏考生中,则是名列前茅了。他如愿以偿,感觉自己将会成为一个教育家了。

r

因为从初中开始就在内地读书,没有像在西藏那样学习藏文和藏文化的条件,益西旦增便在初中和高中时每天用一定的时间,坚持学习藏文。他觉得,自己即使当一个教育家,也必须是藏汉英兼通的教育家。

r

去北京上大学的时候,父母卖了家里的牲畜,加上打工攒下的钱凑了一万元给益西旦增,这可是他这位农民阿爸所能尽的最大努力、最大财力了。益西旦增考上大学时获得了曲水县里唯一的“西部助学”奖学金名额,每年五千元,同时减免了第一年的学费,其余三年的学费就贷款了。尽管如此,他仍然是北师大学生中手头最拮据的。北京可去可玩的地方太多了,益西旦增既没有那个经济实力,也没有那份闲情逸致去玩,他有他的抱负,每天钻在图书馆里,或者到学校的计算机房。他可算是藏族孩子当中较早接触互联网、最早开设博客和微博的了。为了贴补学业费用,益西旦增还经常在学校摆个地摊,兜售藏文键盘贴,或者卖一些藏学方面的书籍,也能挣个几千块钱。

r

越是在内地待久了,越是想念西藏,但益西旦增的思乡,并不一定是想念父母,而是对西藏文化的眷恋和思考。在比较当中反思,在期望当中努力。益西旦增利用北师大的地理优势,经常到中央民族大学去听那些名师讲座,去跟民大的研究生们交流如何保护和传承西藏文化。益西旦增整天泡在学校图书馆里,北师大图书馆号称中国高等院校一流的图书馆,藏书达几百万册,他却没有看到一本藏文书。于是,他向学校提议增购藏文图书。学校很支持,但校方并没有藏文方面的专家,让益西旦增提供书目,他便到民族出版社一次购置了数百册藏文图书。他还带头张罗成立了学生社团“雪域锅庄协会”,在学校支持下,办起了藏族文化节。2010年玉树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益西旦增通过网络广泛联系各族朋友,发起募捐活动,组织救灾支援。他们在北京募集了三十多万元资金,并由他的朋友旺杰和多杰等在前方组建团队从西宁采购物资,运往玉树,帮助受灾同胞。

r

益西旦增进入大学,想着自己小学、初中、高中的爱情故事都很失败,就打算好了,在大学期间不去追女生,因为追女生还得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大学四年里基本没有谈过恋爱,然而快要毕业的时候,他从网络上认识了一位拉萨姑娘,渐渐地相互喜欢,并轰轰烈烈地谈了一场恋爱,毕业时送她上火车,益西旦增吻了她一下,堪称世纪之吻,大学浪漫史就这么结束了。

r

从北师大毕业,益西旦增不愿意去当公务员,而是回到自己家乡的曲水县中学任教。拿到工资后,他每月都要给家里一两千元,回报养育他的父母,并攒下工资把大学学费贷款还清了。渐渐地,觉得钱不够花,他就通过网络,接收一些藏汉文翻译的事务,还给山寨版手机翻译藏文软件,能挣到一些外快。原本教师考试他考了政治,而到曲水中学,学校教务处领导问他愿意教什么,他说若能教藏文课最好了,其他课程也没有问题,就这样他获得了教藏文课的机会,并担任了班主任。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藏文基础不够扎实,可以通过藏文教学来巩固和提高自己。在网上开通汉文微博“羊兄”的同时,他又在微信上建立了藏文公众号“羊兄乐园”,也是藏区最早探讨藏文化的推广和传承的平台。事实上在拉萨,“羊兄”的名字要比他的本名响亮得多。

r 老师。

r

日本姑娘不承想到,这个藏族男子第二天就用藏文给她发了一条短信:“我喜欢你!”后来她对他说,这真是个不讲礼貌的莽撞的藏族人啊!她和羊兄每天在网上用藏文交流,他们俩在网上的藏文邮件几乎可以出一本厚厚的书了。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藏文进步很快,羊兄追她的步伐也加快了。她说,你先等等,我的签证快到期了,能不能续签还是个问题。等到她把签证续下来了,对他说:“可以了。”

r

于是,她就嫁到曲水县去了,为羊兄(益西旦增)生了两个可爱的男孩。

r

羊兄的家庭乐园建立起来了,但是,羊兄的事业乐园呢?

r

拉萨有位文化名人叫宋明,经营着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商务,同时开办了一家“雪堆白”传统艺术学校。“雪堆白”是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在布达拉宫下创建的传统手工艺作坊,曾经产出过无数精美的唐卡、造像、织品、文具,后来不复存在了。宋明在西藏工作了二十多年,对西藏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便办起了“雪堆白”手工艺术学校。但开设一家民间学校谈何容易啊,办学至今快五年了,目前在校学生近八十人,教学和生活的所有费用都是学校承担,为师生创造了一个美好而温暖的大家庭环境。宋明把经营公司赚的钱贴补在学校里,艰难维持着。宋明的本意是想通过学校培育出一批传承工艺的匠人,可他首先要解决学校的生存问题,同时,还是不忘初心。宋明感到力不从心,便四处物色人才,特别是物色对西藏文化有了解、有担当的藏族人才。于是,羊兄便成为宋明的首选。在他们的交流中,很多次热泪盈眶地谈到“雪堆白”的今天和明天。

r

羊兄决定要离开曲水县中学,加盟“雪堆白”。但他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如何说服父亲艾博。艾博老人好不容易实现了自己长久以来的愿望,将三个孩子送去读书,并成了端“铁饭碗”的公家人。现在,这个儿子居然要辞职,要扔掉“铁饭碗”,去从事一件在他看来根本不靠谱的营生,他当然不会同意。艾博老人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但儿子跟他说,即使是当农民,你儿子也是一个好农民,你就相信你儿子吧!

r

我与羊兄相识,是好几年前,我们在微博上互为粉丝,直到去年才见面的。我说:“真别扭,我跟你父亲一样年岁,还要管你叫‘羊兄’。”他笑笑说:“老师,你就叫我名字吧。”这时,他已经辞去了公职,加盟了“雪堆白”,把家搬到了拉萨。这样,我们常常会在各种场合不期而遇。

r

羊兄告诉我,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民间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当然还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办起一所正规的中等乃至高等民办职业技术学校,以此来传承西藏的传统文化。我想,这可能就是真正的“羊兄乐园”。

r

[桑旦拉卓读后感]

r

2015年岁末,我听到了羊兄辞职,加入“雪堆白”的消息,后来在很多文化活动场合,都能看到他,戴着黑框眼镜,穿着蓝色的小西装,就和他的名字一样,看起来很温顺(藏族人习惯把性情温顺的人比喻为绵羊)。五六年前,智能手机尚未特别普及,微信也完全是一小部分人的聊天工具,那时,从拉萨河畔的小县城曲水,西藏唯一的藏文微信公众号“羊兄乐园”风靡一时,特别是各学校的藏文老师中,如果哪个人的微信里没有关注“羊兄乐园”算是“奥特”的老古董。我没想到,时隔多年后的今天,“羊兄乐园”依旧在我们的关注里,时不时可以享受他分享的文化简餐。在拉萨,有梦想的年轻人不少,能付诸行动的不多,羊兄是后者,祝他好运。

r

 

游僧索朗伦珠

一个县的缔造者

古龙璋和她的老伴蔡发祥

样伯:僧俗穿越

娘吉加兄弟

“玛吉阿米”:比自己大四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