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钱:绕不开的话题尽管美国不少纪录片受助于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但在美国纪录片制片人、白玉兰奖纪录片单元评委主席西蒙·基尔默里(Simon Kilmurry)看来,纪录片盈利依然是不小的挑战。“很多基金会基金来自大型企业,国家也有文化资助的相关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但在制作层面,有时需要做些妥协,以符合投资方的要求。”
印度导演、白玉兰奖纪录片单元评委冉克什·萨拉玛(Rakesh Sharma)谈及印度的纪录片情况表示,在印度纪录片能够获得的资助非常少。纪录片依然停留在小众市场,尽管有国家电视台等机构的资助,但比例不足15%。“过去5年来,我所有作品的摄制剪辑资金都来自社交平台的粉丝众筹。”冉克什介绍,其目前在facebook等社交平台共积累接近2000个粉丝。“如果缺钱,会在社交平台上直接向粉丝呼吁。很幸运有人资助自己的作品。”
纪录片编导夏蒙表示,国内团队和国外相比,尽管也有部分纪录片来自平台支持,但在资金投入力度上依然不足。“相较BBC纪录频道,国内一档文物类纪录片的投入往往在150万元左右,这个数字只是BBC同类型纪录片的四分之一。”他呼吁政府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基金会的作用。
长还是短?平台决定
作为小众节目类型,纪录片该如何培养观众?在短视频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纪录片是否该朝着短小篇幅发展?中国纪录电影研究者、评论家、白玉兰奖纪录片单元评委林旭东以Netfllix10小时纪录片《制造一个杀人犯》举例,“该纪录片在美国收视效果不低于热门美剧,探讨的法制问题几乎形成社会事件。制作方不能总是抱怨观众浮躁,而应思考如何把想要表达的内容以更好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冉克什有丰富的电视台工作经验,电视剧中插广告、8分钟就要有故事高潮的观念深刻影响着他。“这是有用的,好的节奏能够激发观众的观看热情,最终留住观众。”
在西蒙看来,纪录片的故事形式要符合故事内容。“有的纪录片15分钟就可以讲完,有的则要更长些。平台驱动着故事的讲述形式。”至于如何推广宣传,他建议可以借助大型机构的力量。“某杂志有4000名在线注册用户,我们的DVD会免费发放给他们,这就能迅速获得4000名用户。眼光要放长,不能只看眼前。”
内容创造价值:纪录片制作任重道远
西蒙表示,即便是在之前最不景气的时候,纪录片也还是拥有一大批忠实观众,因此必须让他们付出的时间有价值。
冉克什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观众将最重要的资源也就是时间给了我,作为制作方,讲什么故事,如何有趣地讲述值得深入思考。”
林旭东认为,目前中国的纪录片行业不仅要培养观众,也要培养作者。作者要在多看、多尝试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佳作。夏蒙对此表示赞同,“多看的确很重要。我招募执行编导后,首先要求他观看30部各国优秀纪录片作品。此外,不少网站推出以延时摄影等资源为代表的利润共享模式,鼓励年轻人进入这一行业,这或将成为未来纪录片的出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