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步入黄金时代
根据相关金融机构统计,此次人民币加入SDR,人民币的实际国际地位若达到与日元相当,境外对人民币主权债券的需求为3000亿美元,若与英镑相当,缺口会高达1.9万亿美元。此外,俄罗斯已经表明要发行人民币债券。
对于目前人民币入篮后,能否承担国际责任,成为国内外金融专家所担心的问题。国家领导人和央行曾多次在不同会议中提到,要高度重视金融风险,与国际金融接轨,呈现大金融、大时代的布局战略。
对此,记者采访了大家基金CEO齐世军。他表示,人民币入篮对中国是天翻地覆的大事件。官方、媒体、相关机构、外贸企业都关注此问题,但目前民众还并没切身感受人民币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人民币不仅拥有货币功能,还应拥有国与国之间的战略部署功能,所以,中国经济不应再以贸易为主,而应以货币为主。人民币是中国的纲,其他的实业、贸易是目,只有纲举才能目张。
对于近期人民币贬值近5%,一些人认为这跟美元的升值有很大关系,意味着第三次金融洗礼。齐世军则表示自己不认为这是美国对中国的金融攻击,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来看美国和中国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周期。
他还用自创研究近十年的“时空叠加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地理位置、国家经济和政治走势,从而说明为何美国经济不会阻止中国经济上扬趋势。“由于北美洲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及天气之间的连通作用具有周期性,所以美国的周期性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不是说中国会影响美国、美国会影响中国,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各有各的周期。”
而从地缘经济和时空叠加经济学原理来看,真正影响中国经济的是欧洲大陆。他说:“实际上,世界分为两块大陆,一个是北美、南美洲大陆,一个是欧亚大陆,从格林威治作为时间计算起点,欧洲的经济是一个寒向思维,是寒、暖流都非常充足的地域。”
齐世军预计,未来几年美国将有强大的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如何避免美国构成的影响,齐世军说:“首先,要把货币研究放到国家战略研究的首位,通过货币来回避风险,美国将给我们带来的是货币灾难,并不是实物灾难。”对于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政府不能干预汇率。他认为,国家为人民币的保值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现在用外汇储备来换取人民币的保值方式并不科学。”
英国金融学者曾预言,2024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对此齐世军认为,中国和美国最好不要同期比较,这样容易引起国际上不必要的纷争,同时他认为,未来应以货币为中心制定产业政策,不是通过产业政策制定货币。
齐世军一再强调货币是纲,产业是目。他认为很多老一批经济学家的金融理念来自于欧美,但问题就像前苏联解体之前,所有的经济部门、央行都是美国培养的人,奉行美国金融体系把前苏联断送了。今天我国跟前苏联解体之前一模一样,都是美国人在左右着我们的经济。齐世军建议:“我们熟练掌握欧美经济体系之外,还应该了解其他金融体系,这样才能在未来不被他国金融攻击。”
美国重返太平洋战略导致了东西文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发展。齐世军说:“2017年将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最高峰,可能会引发经济的波动,但从2018年开始,中国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的黄金时代。”人民币能否打破蒙代尔的货币三不可能论?
齐世军还为记者讲述了蒙代尔货币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欧元之父蒙代尔,提出一个“三个不可能”理论,即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最多只能拥有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时拥有三项。齐世军也同样认可这一观点:资本流动是不可测的,而汇率的波动也是不可测的。
央行过去的政策是保二争三,即确保货币政策独立性及汇率稳定性,对资本流动自由进行相应干涉,而现今的央行似乎既要货币政策独立,又要资本自由流动,还要汇率稳定。2015年12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了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向市场传递“未来央行将会在更大程度上追求人民币汇率对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基本稳定”的信号。
这意味着从1994年实行汇率并轨以来,将告别只盯住美元的汇率制,人民币开始踏入独立之路。可想而知,若人民币一直盯住美元,则被高估,这将会对中国出口形成巨大压力,而且如果要盯住美元,必然要抛售外汇储备来稳定汇率,这也必将消耗大量外汇储备,对整体金融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央行为打破“蒙代尔的货币三不可能论”的可能性做出一系列对冲风险,但效果未见起色。为把汇率稳定在既定的政策目标范围之内,货币当局不得不持续大量地购买外汇,由此带来的外汇占款远超出基础货币投放的需要。为了稳定基础货币投放,货币当局又不得不以发行央行票据、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及窗口指导的方式,对冲外汇占款增加的影响,但这种对冲政策是有限的,中国经济体在未来应把产能过剩的资源通过“一带一路”输送出去。
“汇率制度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之分。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脚知道,当前的汇率形成机制早已经不再适应中国经济的步伐。”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何帆、张明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郑联盛在集体撰文中表示。